陈宫为什么不杀曹操?

关良所画《捉放曹·宿店》一段
关良所画《捉放曹·宿店》一段

听了一遍1981年张学津、李长春演出的《捉放曹》实况录音。到结尾处,陈宫要杀曹操,转念一想:“我若一刀将他杀死,岂不连累店家不便?”于是就放弃了杀曹的计划(不然就变成了《捉放杀曹》)。

听过若干个版本的《捉放曹》,陈宫不杀曹操的理由大约有几种:“岂不被旁人道我与董卓同谋?”“岂不连累旁人?”原著上的理由呢?看《三国演义》第四回:

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正是: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毕竟曹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得,还得看第五回:

却说陈宫临欲下手杀曹操,忽转念曰:“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

怕连累店家或者他人的理由不太合理,因为如果陈宫认为曹操是坏人,要为国除害(已经意识到“汉室后来贼是惹祸的根芽”)的话,正义之举,怎会扯到“连累他人”的问题上?大可以去宣扬这个国贼是自己杀的。

显然,问题就在这里: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只有陈宫一个见证,并无第二。若是陈宫把曹操杀了,旁人自然会联想到陈宫与董卓合谋,因为当时的舆论是曹操刺董不成逃走。而陈宫,作为古代的知识分子,名节二字非常看重。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在公堂上几段唱就能把陈宫哄得“下位来与明公亲解扭锁”——因为他不希望落得与“做事太恶”的董卓同党的名声,所以宁可弃官逃走。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水淹下邳,陈宫被擒,宁死不降曹的原因。名节啊,既然已经知道谁是坏人,那可要想方设法与其脱离关系。

所以,处在两个奸贼间的陈宫,自然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就会招来闲话。最好的办法就是“翻身跳出是非墙”。“岂不被旁人道我与董卓同谋?”应该是陈宫当时心理的写照。

顺便说一下,这戏中陈宫唱“观此贼睡卧真潇洒,安眠好似井底蛙”,实在不懂要表达什么意思。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