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印象

接触到了第一个关于济公的京剧剧本:《赵家楼》。其实,小豆子对于济公的故事并不太了解,只是知道他又是一个修心不修身的活佛,外带有些个疯癫。其形象,来自于动画片的图像中。

传统艺术中有名的出家人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指佛穿衣的所谓出家人,他们好一点儿的如《西游记》里面观音院的长老,谋财害命,差劲的如各类公案、袍带类评书中的大和尚、牛鼻子,杀生害命、奸盗邪淫,无恶不作。第二类属于神仙般的人物,比如刘伯温、姚广孝、徐茂功、邓禹,以及那些历朝历代的“师爷”们,口称“山人”,更似妖道一般,一个个能掐会算,十分了得;或者如张三丰等等,一个个身怀绝艺,被奉为武林大师。这些人,是不是出家人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他们身上的道服僧装更多的只是一个符号性质的幌子,告诉人们:我不是凡人,至少,有半仙之体。

第三类就是如同济公这样在常人眼中有些疯癫并且开荤的怪人了。其实《赵家楼》这出戏与济公实在没有什么关系,济公在里面只是告诉自己徒弟未来将发生什么事情而已。而这出戏与其他武戏一样,犯着结尾仓促收场的毛病。在前面铺开了很精彩的局面后,结尾竟然只是济公的两个徒弟挨打后,济公蹦出场来把贼人拿获。也许,这出戏真演起来的武打有在剧本里体现不到的独特之处,但不管怎样,这出戏的结尾部分还是让人失望的。所以一本下来,小豆子对济公仍然没有什么了解,只是多知道了济公原来有着预测未来这样毫无现实意义的“本领”。

还有一出《大悲楼》,也是济公的故事,不知整理到那出戏的时候,是否能够对济公有个更深一步的认识。 表情

唐僧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僧人,但是如果吴承恩把《西游记》写成一部纯粹唐僧西行的故事,相信没有几个人会爱看的。恰恰是有了那只嫉恶如仇、敢做敢为的猴子,以及那个好吃懒做还捎带好色的猪,让整个西行旅程看起来是那么精彩。奇怪,以上这些杂七杂八“玷污”佛门圣地的出家人们,倒是成为千古传诵的对象。这并不是说真心修行是件坏事,只是说,不要拘于形式上的修行。做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在大众眼中,应该是比盘腿打坐若干年还要积德呢!

休恋逝水

做东西,一定要知道用户的需要,否则永远是在白忙活。琐记的条目质量提升就是用来收集访客意愿的工具,否则,在浩如烟海的梨园人物中,是无法把握究竟该从谁下手。

当然,第一位人物顾正秋是小豆子选的,因为要开始系统地做,总要有个起始,而且手头正好有《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整理起来比较方便。

《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
《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

曾经读过《中央日报》的文章:《一代青衣祭酒顾正秋的八个传奇》。前五个可以总结为五个“如果”,如果这个如何,顾曲今安在?如果那个怎样,顾曲今安在?是啊,谁都可以去假设历史,但是历史早已按照它的走向走完了,留下的只是让人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以及抛出的无数个“如果”。

曾经和枯石瘦木兄探讨过这样类似的问题:如果不是那一批去了台湾的演员,今天我们还能有幸听到很多在大陆被禁或者变了风格的原汁原味的老戏么……但同样的,我们也同样看到在台湾因为“文官济济全无用,就是那武将森森也枉然”这样“有动摇民心之虞”词句而被禁的《王昭君》,等等,等等。

只能感叹,做为艺人,真是太累了。尽管他们很想远离政治,只是希望好好唱一辈子戏。但,似乎任何问题都可以与政治挂钩(至少在毛公与蒋公的时代是这样),于是,他们无法真正的安稳下来去只为艺术服务。

如今这个时代呢?艺人有自主权么?在大陆,戏院领导决定排什么、演什么、谁来演,他们也只能服从;而在台湾,去中国化的政治环境也使得京剧的市场在萎缩。网上人们骂于魁智也好、骂李胜素也好,恨的自然是那些无聊的大制作,但是,这些演员是真心愿意的么?有时想来,做为这个时代的艺人,更是可怜:当初选择了这个职业,而在同行纷纷改行的形势下坚持下来,结果到如今一年演不了几场戏,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演(老车站是做到了,但是坚持了多久呢?),百年之后,又没有留下什么可以入耳的录音(戴着小麦克的录音毫无价值),这岂不是可惜可怜?

从谭鑫培抱病演出《洪羊洞》,到如今不得地的演员,百年来,艺人及艺术就是这样被权贵政治玩弄于股掌之中。真个是“人生数顷刻分明”。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渗透了酸心处泪湿衣襟。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
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
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
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洪洞县的苏三

燕山小隐上周转来的东西,这两天才有工夫过一遍。其中有两张在山西洪洞县拍的照片,挺有意思。

洪洞县苏三卸枷处
洪洞县苏三卸枷处

旅游经济的兴起,让各地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奇招异法来吸引游客。小豆子相信,知道苏三的人大部分应该是从京剧(或者比的地方戏?)中了解到的。至于有多少人是从《三言二拍》里了解这个人物的?没有统计,但是相信不会比从戏里知道的人多。你不得不承认,传统戏曲在民间仍然是有着某种影响力的,也许不是谁都能说出西皮流水板为何物,但是知道那段“苏三离了洪洞县……”调子的人,不在少数。这也是为什么有段相声将其改为“苏三想吃炸酱面……”,能够作为包袱抖出来而引起观众发笑。

提到相声,如今柳活儿的段子说的人少了,盖因现在人对戏曲了解得少了,包袱如果没有人能懂,也就不能成为包袱了。

今天的洪洞县能够把苏三搬出来吸引游客,说明苏三在人们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而传统文化还是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若干年后,当新一辈的人成长起来,更多的人没有接触过传统戏曲,没有读过古典名著(也许读过一些伪名著,比如武侠一类的,当然,还有外国名著或者洋文)。那么,当他们走到苏三监狱的门前参观的时候,他们会奇怪,这个苏三是谁呢?当他们转到牌子的后面,看到英文的介绍时,这才“恍然大悟”:啊,Susan!原来是某位外国友人苏珊女士!

洪洞县苏三监狱
洪洞县苏三监狱

小结

刚把戏考更新完,上一次更新是在大考将将要到来的时候,而考完就光顾着梨园百年琐记那边了。

今天经高人点醒,回家把程序的代码优化了一下,现在显示年历的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大块。学到的:1、千万不可反复查询一个表格,要争取一次把要查的都查到,然后再进行处理;2、特定的排序方式可以通过定义一个包含顺序的表格并将其与要排序的内容合并来实现。比如按农历日期排序,可以:

"SELECT * FROM birth, chinesedays, chinesemonths WHERE birth.year=$y " .
"AND birth.cday=chinesedays.cday AND birth.cmonth=chinesemonths.cmonth " .
"AND birth.type ="农历" ORDER BY chinesemonths.month, chinesedays.day, " .
"birth.name"

其中 chinesedays 和 chinesemonths 包含了从初一到三十、正月到十二月的正确排序。

测试版虽然推出去了,但是现在看客居多,目前为止有两个人提供了资料(其中一个还是皇兄)。慢慢来吧,希望大家能摸索出使用的方法(复杂吗?需要写出帮助文档吗?有人会看帮助文档吗?)

现在每天多了个任务就是要往琐记里面添资料,一些是最近发生的,不能放过,一些就是根据传记、史料一类的东西填了。今天增加了照片功能,所以哪天还要抽空扫些人物照片,尽量找便装,实在没有就只能用剧照了。

深夜写 Blog 的情况不多,谁让放假了呢。就先熬到此吧。

梨园百年琐记改版

昨天为什么写一篇题记?就是为了这个改版写的。经过几天的调试,梨园百年琐记新版核心部分的程序都写好并调试好了。现在要做的:一、补充资料,这就要靠网友们帮忙了;二、增加并完善一些功能。请多多捧场。什么时候推出正式版?慢慢来吧。 表情

该做做戏考那边的工作了,至少有几个本子要扫描发出去。

“梨园百年琐记”改版题记(草稿)

在一阵子指责日本如何篡改历史的风头过去之后,我们是否也该反省一下,我们究竟对历史有多负责?

京剧的不景气,伴随着的是一辈辈的老艺术家的离去。这,还不是最可悲的地方,毕竟,人活百岁,就似草木一秋,总要有个收缘结果;最可悲的是,有多少健在的老艺术家,为艺术奉献了一辈子,老了老了,无人问津,最终随着岁月的消逝而去。真个是人在势、花在时,当年的风光,在今天已经不被多少人记得了。我们可以在论坛上时常看到这样的问题:“某某还在吗?”、“某某是唱什么的,谁能介绍一下?”等等,而不知不觉中,我们又掠过了多少纪念日?

周志辅的《京戏近百年琐记》,创意很好,而且名字非常恰当,它不是一本繁杂的辞书,倒似一本流水帐,每个条目,多则数十字,少则几字,记录了百五年来梨园界的琐事,大至某名家的生卒行踪,小到某票房的成立。小豆子想,周先生秉持的也应该是一个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比如一个票房的票首,很可能在百年之后连他的家人都不再提起,但是他确确实实在京剧史上闪了一下光,于是,《琐记》也就把他记录下来了。

我们只是平凡小辈,所能做的,就是忠实地记录下历史的痕迹,算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为创造历史的人的尊重。

生活真美好

前些天 Cool Edit Pro 出了点儿问题,打开声音文件后,全是乱七八糟的杂音,即便原本是好的部分,复制再粘贴后,也变成一堆垃圾。今天把问题解决,原来硬盘的工作空间不多了,没有足够的地方让 Cool Edit Pro 施展。现在一切正常了。 表情

因为怀疑是 Cool Edit Pro 的问题,昨天换成其继承人 Adobe Audition 1.5 (以前用过 1.0,那会儿 Adobe 刚把 Syntrillium Software 买过来,无非换了层皮而已),还没有花太多时间摸索,不过这个比 1.0 要强多了。

另一个好事儿是来自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以前录其戏曲频率,只有周末偶尔能连续录上若干个小时,现在不仅平时也可以很顺利地录上十几个小时,而且天津台的音量最近下调到了合适的水平,不像以前吵得要命,用 Cool Edit 打开一看全溢出来了。虽然大部分都是音配像的录音,但是还是有些盼头儿,而且现在有的音配像录音也有残缺,比如以前有些从电视录的过程中死机或者中断。昨天捕捉到马连良《斩郑文》的录音,现在网上这出录音关键唱处都有明显中断。改天整理出来。

今天发现显卡降温用的风扇坏掉了,怀疑电脑有时候死机与显卡过热有关,立刻换了个新的,希望能够减少死机的次数吧。

其实,人应该是很容易满足的,当一些不顺不好的事情发生后,就更觉得平常的日子是美好了。相信,三天后期末考试结束后,小豆子就更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了。 表情

宋江装疯

不知道施耐庵当初写《水浒》的时候是不是想明抬暗贬宋江,或者是他希望把宋江的形象写的高大,结果适得其反,总之,宋江给人一种假仁假义的伪英雄感觉,尤其是与晁天王对比下,更是明显。

就浔阳楼醉留反诗一折来说,事发后的宋江十分狼狈,只得装疯,企图瞒过官家。要说装疯一事,古来有之。而宋江的这场演得极不成功:“知府听了大怒,唤过牢子狱卒,把宋江捆翻,一连打上五十下;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戴宗看了,只叫得苦,又没做道理救他处。宋江初时也胡言乱语,次后拷打不过,只得招道:‘自不合一时酒后误写反诗,别无主意。’”这位后来梁山上执掌十万兵权、领袖百八英杰的黑帮老大,因“拷打不过”而放弃了装疯的表演,实在有些难堪。

《水浒》原书中,写戴宗此前与宋江出主意:“你可披乱头发,把尿屎泼在地上,就倒在里面,诈作疯魔。”这已经够瞧的了,而京剧《闹江州》的作者,更有绝的,他给蔡九知府出主意,给宋江抬桶屎来吃。

《戏考》里面收录了与此故事有关的两个剧本:《浔阳楼》和《闹江州》,里面都有宋江醉题反诗及被逼吃屎的内容。题反诗,在《水浒》原著中可以找到,而吃屎,其原型恐怕就是上面提到的戴宗的主意。

《浔阳楼》里面,宋江当堂没有吃,弄得满堂都是,最后被押下去了。而《闹江州》中,宋江虽然也企图弄得到处都是进而逃避,但最后还是让人灌了几口。大约作者对宋江也是有成见的,非得给他灌点儿才好。而剧名也是清楚地写着:浔阳楼,一名宋江吃屎。设想这样有嚎头的剧名贴在剧场外面打广告,来看戏的人不会少吧?

顺便说一下,由古人希望通过装疯逃避法律(或仇家)的制裁来看,对于精神上不健全的人,人们从来就是持一种宽容态度的;不然,干嘛要装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