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帆,你死早了!

像越剧界著名的戏霸张春帆之流,若是活到今日,一定很欣慰。

在新时期当一个戏霸远比旧社会容易且保险。比如,在旧社会,戏霸往往霸占一个演员,或者一个戏班,造成的影响也只是小范围的,而且可能会受到演员公开的抵制;在新时期,戏霸的影响不但是全国性的,而且可以霸占大批演员,或让他们昧着良心演戏,或大把砸钱让大制作的新编戏充斥舞台,或大笔一挥把传统戏改头换面……

当然,新时期,戏霸的头衔也早已变了,比如“著名导演”,比如“院长”,比如“专家”,比如“领导”……

新时期,戏霸不再掌控着低端的地痞流氓,而已是传媒舆论、宣传机器在手,需要时,大张旗鼓,热闹非凡;戏霸的后台也不是军阀地方武装,而是傍上如肿痒电视台这样的大机构,在荧幕前高谈阔论,更可找来一群托儿,在电视台所谓的论坛上哄起一片赞誉之声,为他们的行动造势。

旧社会,艺人虽然受到戏霸的欺负,但也是有可能联合起来反抗,群众也是有可能站出来声援;而新时期,群众虽然也有自己的一方论坛,但除了发发牢骚,能够对现实起到什么作用么?老车站倒了,怎么样呢?《四郎探母》被改了,又能怎么样呢?

新时期的戏霸,不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枪带奸戏剧演员,不是在操纵舞台压榨社团,而是在电视上、报纸上公然强暴传统艺术。

也许有人会说,过了,不恰当。嗯,小豆子也这么认为,至少,旧社会的戏霸,还是些对戏懂些门道的老板、班主,而如今的“高人”们,却是些不懂装懂、懂装不懂、睁眼儿胡掰的“专家”,说他们是戏霸,高抬了,高抬了啊……

呜呼,张春帆,可惜你死早了!

《张春帆,你死早了!》上有6条评论

  1. 他们拿着祖宗的东西为自己谋利益,根本不管京剧的死活和将来,只为他们出名,这样的人是极其可耻的!

  2. 高处不胜寒,大概谁也不会容易。
    作为很想学会欣赏京戏的人,很想知道什么样的对,错又错在哪里,比如《四郎探母》,反对改革不要紧,说出个123来。
    有一条是佘太君“捎话”,我这样受传统熏染不深的,觉得挺受用,不觉大逆不道。巧了昨天电视里有一个选段,另一个版本的探母,老太太大义凛然斥责儿子,老共产党员的味道,难道就该这样?
    我以为,戏能回归到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趣味,愿望,就是好的。在乡间野市,对饱受颠沛的百姓来说,“捎话”是他们的心愿。什么国,什么体统,比和平重要?
    往事如烟,还是往事并不如烟,都有道理。

    完整看了一遍电影《霸王别姬》,我不是京剧圈里的人,精神上也不觉入伙,从这样的角度,我觉得《姬》提供了不少关于京戏的兴趣点,能使一些不懂京戏的人想进一步了解究竟。
    看片始终,脑子里萦绕“涤荡”二字。初始涤荡男性情愫,后来涤荡一切传统,最后鸟兽散,什么也没了。

    让中国人精神寄托在哪里?

    文革时段小楼揭发程堞衣:他是个戏痴,戏疯子……我以为道出了京剧艺人的境界,其实也是所有的艺术家,艺术的境界。人类中每一个群体都有欣赏艺术的权利,艺术家的责任就是表现好艺术。外科医生,敌我两方的伤员送到手术台上,一样的急救,这就是道德。
    商女不知亡国恨。遗毒深远。
    不知又如何?亡了又如何?新的不又有了么?与商女何干?

    谈笑古今,纷繁事情,淘尽情感,也就是些过家家。

    《姬》不是同性恋,程堞衣上台在戏里,下了舞台出不了戏。师兄是他的依托,也可能有点单恋。导演把握了分寸。

  3. 多谢您的评论,受益不小,也让小豆子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

    您提到“捎话”没有什么不妥,又提到是否“大义凛然斥责儿子”是正解。您说“戏能回归到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趣味,愿望,就是好的”。甚善,这也恰是最传统的《四郎探母》所要表现的。那里面,连“捎话”都没有——捎什么话,儿子回来了,一家短暂的团聚,要说的话无穷尽,哪里还有什么国家大事可谈。这,才是骨子老戏《四郎探母》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趣味。建议您到梨园经典下载以前的老录音全剧或者到戏考看看根据录音整理的剧本,小豆子相信,在比较下,您也会认为只有亲情没有政治的《四郎探母》,要比这个改编本容易接受。

    您再次提到《姬》这部电影,小豆子只想说一个技术问题: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您所说“程堞(蝶)衣上台在戏里,下了舞台出不了戏”,进而“单恋”(或同性恋,暂不追究)。但事实会是这样吗?一个演员因为老去演姬,就出不了戏了?按照老时候的水平,这程蝶衣又是名角,他不可能天天去演《霸王别姬》,那样的话观众早不买账了。真正的角儿,戏码是翻着花地变,那昨天他们演《霸王别姬》,是夫妻;今天他们演《宇宙锋》,青衣去赵艳蓉,花脸去赵高,是父女;明天他们演《金水桥》,青衣去银屏公主,花脸去秦英,是母子;后天他们演《二进宫》,青衣去李艳妃,花脸去徐延昭,是君臣……这么演下去,一个演员出不了戏,那岂不精神分裂了?您所说的单恋(或者小豆子所说的同性恋)问题,按照新词来解释,属于基因问题——胎里带来的,与演不演戏、去不去当男旦、扮不扮虞姬无关。但是很遗憾,电影所表现的因果关系与此正好相反:因为演戏出不来,所以就单恋(或同性恋)了;而不是:因为单恋(或同性恋),所以演戏出不来了。

    您的处世观很豁达,欣赏。

    这帖,只是小豆子在替不容易的演员及艺术家鸣不平罢了,因为百年来,伶人就是一直这么屈辱地走过来的。还是那句话,《姬》在反映这方面,确实很好。

  4. 无论受没受传统熏染,无论这戏该不该与政治扯上关系,但至少要改编得符合人情事理。
    这出戏是什么?是四郎探母啊,是一个隐姓埋名的人冒着杀身之祸偷令回家探望老母亲,不是两国和平大使出席外交部晚宴。身为一个母亲,此时最担心的自然是儿子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的安全返营,如何继续隐姓埋名地活着,她怎么可能让儿子回到番营去明目张胆的向统帅传话,无论戏里戏外,天下间哪会有母亲这样把儿子往死路上推!
    所以这传话内容是政治主张也罢,闲话家常也罢,其行为从根本上就是极荒谬的,编剧们对剧本不加思索肆无忌惮的涂抹也正体现于此,他们已经得意忘形到忘记了这出戏最根本的情节冲突的地步。说他们公然强暴传统艺术我看丝毫不为过。

  5. 或许一般对京剧痴迷的人多带着鄙视的眼睛去看《霸王别姬》,觉得程的人戏不分,同性爱的情节,甚至抽大烟,给日本人唱戏都是对京戏的亵渎。
    但我要说的,这只是部电影,是虚构的,何况戏子在那个时代又有几人能投胎成梅兰芳那??

    你本身的观点已经先入为主了
    但你却从不知道
    这部电影让多少年轻人对京戏肃然起敬,对京戏的艺术之美终于理解。

    你说这片子是拍给外国人看的,可事实是中国人很喜欢,外国人也同样喜欢,请你不要选择性失明,这就是艺术,这么多年这部片子得到的赞誉是最多的,怎么能把这个电影和《艺妓》这样的商业片比那??

    你说的我不能理解,你可以不理解《霸王别姬》,可喜的是,如你想法的人几乎没有,因为绝大多数人理解并由衷记忆着《霸王别姬》,记忆着程蝶衣

    你可能因为爱京剧,把所有戏子都归为艺术家,所以看了开头就觉得这电影是在亵渎而不是赞扬,所以,你的情绪彻底的蒙蔽了你的眼睛,我身为普通的观众不得不为你的无知和不宽容而感到悲哀,而你们这些把京戏奉为艺术的人啊~~竟容不得一个程蝶衣““

    蝶衣的形象能在中外观众中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响,有京剧旦角令人眩目的视觉美的因素,有情节的激荡人心的因素,有为京剧命运和人物命运扼腕叹息的因素,但还有的是被这个角色所传达的情感的和精神的美所打动,按照故事情节的逻辑和人们的生活的道德的逻辑,这个角色的情感和精神并非有多美,畸形的不为主流文化认同的恋情,虽然执着,但究竟是一种偏执,那不合时事的不疯魔不成活,虽然可贵,但究竟迂阔。是什么原因使这畸恋和这疯魔有这样打动人的力量呢?那是因为张国荣演绎出的纯净、圣洁的美,这种美引起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从而使人们跨越了男女、雅俗、生死的偏见,人们只能为这样的美而感动、叹息,而那管他是男是女,是雅是俗,是生是死呢,这就是他的境界,这也是他的最高境界。这种纯净圣洁的精神情感美有种纯粹形而上的意味,即使最后被世俗和丑恶所扼杀,但却让人觉得这美并没有被死亡所带走、所抹杀,从这一意义来说,更是张国荣塑造了《霸王别姬》。如果没有演绎出这形而上的纯净圣洁美,就算是任何的一个人准确演绎了导演的思想,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人生的沧桑,苦苦的挣扎,我们看到的将是丑恶扼杀了美,而不是美超越了丑,那样的话,影片就是老生常谈,虽然题材独特,气氛浓厚,阵容强大,也决不能这样大放异彩了。

    这么多年来,一直把这部电影当作此生挚爱,无论过去多少年~~ 我想这绝对不是任何一部商业片可比。。。。我由衷的希望您能抛弃成见,重新的欣赏这部影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