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京剧最大的悖论

一个时期以来,对于京剧的改编,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论点:“通过对流传千年的传奇故事的重新演绎,化腐朽为神奇,去除封建糟粕,展现人世间的真善美,颂扬人性的伟大力量……”这,就是新编京剧以及改编传统戏最大的悖论!

以“去除封建糟粕”为己任的新编戏,恰恰是用封建的糟粕思路去演绎戏剧故事。比如一出戏,明明是古代的故事,却偏要把里面“迷信”的东西去掉,把“一夫多妻”去掉,把每个古人弄得都如同现代的模范英雄一般,显然,迷信的东西、封建的思想、旧体系的道德观,犯了现代社会的讳。

汉初的蒯彻,到后来成了蒯通;隋唐的李玄霸,唐朝的陈玄礼,到后来都像入了富连成一般,成了李元霸、陈元礼。原因么,一个是犯了汉武帝刘彻的名讳,一个是犯了清康熙玄烨的讳,都“改名”了——只不过这个改动,都不是本人“自愿”的,而是在他们身后少则五十年、多则一千年后,“被迫改名”的。这就是最可笑的封建糟粕之一——犯讳。

而今天的新编历史剧,把“无神论”、“一夫一妻制”、甚至更高境界如英特纳雄耐尔一类的理论,都要强加到戏里面的古人头上,因为在编剧们看来,古人们的旧思想与今天的观念格格不入。这不是废话吗?古人的思想本来就是与现代人的思想不同,可这群编剧们偏偏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认为这些旧思想犯了当今道德、法律、价值观的讳。

于是一出戏,今天因为这个行市而被“重新演绎”一遍,负载上今人的思想寄托,明天因为那个政治环境再被“重新演绎”一遍,挑上新的政治担子。而坐在台下的观众,已经被超负荷的“思想境界”、“中心主题”、“伟大力量”等等弄得头晕目眩,哪里还有心思去欣赏本来最该欣赏的要素——表演呢?

所以,新编京剧最大的悖论就是:新编京剧是重新演绎历史,去除封建糟粕的。

《新编京剧最大的悖论》上有2条评论

  1. 其实,绝大多数“重新演绎”是无可厚非的。许多经典,在它出世之日,不都是对旧有事物经过改编、负载上了作者的思想寄托么?《三国志》被演绎成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又因为后人的思想变化,而被不断修改;《梁祝》去除了不合理的情节和过去剧台上的黄色段子;田汉的《关汉卿》也与历史事实诸多不符,乃是作者另有所托。等等等等,不待细言。

    对古人思想原封不动的保存,属于历史研究范畴,戏剧并没有保存古人思想的责任。否则,在戏台上上演的,就是思想的“木乃伊”了。而作为观众,一出戏好看与否,关系到能否引起自己的情感共鸣。即便传统思想/风俗习惯在戏台上真实呈现,观众因为隔膜而无法入戏,也是枉然。

    编剧们只要不是受到来自政治上的“高压强迫”,多数还是愿意根据市场反映或者内心驱动来改编历史剧的。而那些反映一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大戏,时辰一过,也就消亡了。时间自然会大浪淘沙,由它们去吧。

  2. 《三国演义》并没有为了扬名而去先批判一通《三国志》并标榜自己是正统,而“重新演绎”的新戏总要挟强势舆论对旧戏作某种批驳,这是不同之处。

    很欣赏您的这个观点:在新社会与旧思想间的隔阂,使得观众在台下无法产生共鸣。不过小豆子认为,如果这些旧的道德、思想无法与观众沟通,那么这是一个悲哀。不错,千百年中,淘汰的旧思想确实不少,人们也纳入了很多新的思维,但是在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烈,是不应该丢弃的,是应该在什么时候都能产生共鸣的。

    听您的话,那些政治化的东西,由它们去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