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创收

很多人悲观地认为,今天的戏曲,已经同赔钱买卖画上等号了。错啦!事实上,我们的戏曲事业,不仅为国家的 GDP 增长做出了贡献,而且给国企改革、解决工人就业等社会问题找到了一条阳光大道。请看:

江苏省昆剧院的新版昆曲《桃花扇》正在南京紧张赶排。据了解,由于该剧服装工程浩大,仅第一批戏服就动用了300多位“苏州绣娘”参与制作,而预计在未来三个月,总共会有上千名绣娘加入这个队伍。

据介绍,该剧近60名演员穿的200多套戏服,主要得依靠遍布于刺绣之乡镇湖的绣娘完成。这些服装是在元旦前在苏州剧装厂开始“放绣”的,由于规模浩大,承接服装制作的苏州剧装厂前期竟然动用了300多“绣娘”加以赶制。

多好啊,仅老戏新说一回《桃花扇》,就一下子解决了一千名服装厂工人三个月的工作问题!仔细算一下,60名演员穿200套戏服动用1000位绣娘,太奇妙了。

这还不算,继续看:

制作方预想,新版《桃花扇》将到上海、北京等地巡回演出,这些精美的昆曲服装也将同时进行集中展示,让这座流动的“昆曲服饰博物馆”随着《桃花扇》展示给全国各地的观众。

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为的是什么?就是拉动内需,促进人口流动,增加旅游及其相关行业的收入进而使国家 GDP 增长。江苏省昆剧院不但解决了本地企业职工就业问题,同时也为铁道部与民航的创收添了一份力。试想,这么一个“昆曲刺绣服装博物馆”在全国流动,需要支付多少交通费啊。

由此可见,在国家花费大笔资金扶植传统戏曲的形势下,各剧院不负众望,以为国花钱、为工人创岗位、为交通创流量为己任,把钱用在刀刃上,而且花了个干干净净,使一方社会呈现安康祥和的景象。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民族制造业和民族工商业的辉煌不远矣。嗯?戏曲的振兴?你跑题了。

《戏曲创收》上有3条评论

  1. 天哪,那票价得多少?收的回本钱么?
    问过一些关于此次桃花扇的消息,看过一段视频,省昆的演员不错,但身段,舞台动作等都有话剧味,这部戏失传,现在都现掐出来。这次全部启用20以下的年轻演员,目前练功很勤,据说还有老演员压阵,不管好坏,冲着演员我还是打算去看。

    只是这种一味追求豪华的风气太坏了,都和白牡丹看齐,白先勇的牡丹亭,有人说是色诱大学生,但给很多人开了昆曲启蒙的头,现在一个长生殿,一个桃花扇,都是砸钱买光鲜,谁去看戏品味戏呢?此外,最恨的不是乱砸钱,而是,其中有人真的在努力,这些很美好的东西却都被这种败家子们掩盖了。

  2. 青春版《牡丹亭》我蛮喜欢的。

    虽然耗费奢华,但舞台上只见精致、细腻、用心、写意,不显富、不浮夸。演员跟名家们相比,确实有很大差距,但是能看得出来,他们很用心、很努力。制作人、导演、艺术指导、服装头饰设计等等,也都能看得出来,他们真的是热爱昆曲,呕心沥血地投入这出戏。看白先勇接受采访的时候,谈起昆曲就兴奋激动得跟孩子似的,很让人感动。。。

    至于后面的跟风之作,还真就不好说了。最便宜的票是100,但是网络上只有400及以上的票可供预订。没法子,人家是“保利剧院”阿。。网络上预订长安大戏院的票,最便宜的也要100。。。

    考虑再三,我还是到售票处买了长安大戏院迟小秋的《碧玉簪》,50块钱,好歹过过瘾去~~~ :P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