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骂也要问他要!”

前些时王选去世了,开始以为只是个科学工作者,最近接触的新闻多了才知道,原来他与戏有很深的关系,比如:

王选生前曾担任全国政协京昆室主任,在他的多方努力下,国家下拨了5000万元资金保护、发展昆曲,这对昆曲界来说是件天大的好事。2004年,王选先生主持编选了《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汇集了全国昆剧院团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演出的70部优秀剧目。

这,的确是天大的好事。再下面:

2004年的夏天,孙毓敏突然接到了王选的电话,邀请她去家中看他收藏的戏曲资料。让孙毓敏没有料到的是在王选的家里居然有那么多非常珍贵的戏曲资料,有些甚至是孤本、绝版。王选非常慷慨地把他收藏的最得意的音像资料拿出来一一展示,又是放录像,又是放录音。“那天我们看的是杨小楼的资料,看了一遍后,见我们兴趣那么强烈,他就问我们要不要再看一遍。他说,有的朋友来了要看好几遍。他的许多资料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一边看录像、听录音,他还一边向我们询问京剧界的情况,跟我们一起探讨京剧的现状和未来。”

面对这样的情景,小豆子只能说,在京剧界仍然存在这种视宝如命的保守思想的前提下“探讨京剧的现状和未来”,是没有效果的。

前些时,中国京剧论坛上有人聊到裘盛戎在香港的《盗马》有录像存世,但“谁也不肯给,也不卖”。类似的故事,也在荀慧生的录像、杨宝森的录像、梅兰芳的录像上重复着。

当小豆子知道有某种珍贵资料号称在某人手中而就是不能共享的时候,必须承认,小豆子是很不忿的。这与君子不夺人之美不同,因为那不是件如古玩玉器一般不可复制的玩物,那些影像、那些声音,都是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复制的,而原件可以依然保留在物主手里,对于物主,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他没有损失任何东西,而对大众来说,他们也可以欣赏到他们向往的艺术。

注意,上面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不是套用郭德纲的活儿,而确确实实如此。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将物主独一份的资料进行复制并传播,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这里损失的,是他可以拿来炫耀并满足虚荣的本钱。

有一点是可喜的,近年来一些出版公司已经挖掘出不少珍贵的戏曲曲艺资料,而民间,像戏迷知音那样的有心人,也已挖掘出不少资料。但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抱着那种守绝版的心态,把持着资料而不松口。这样的下场只有两种:其一,在他们家一代一代往下传的过程中,某一辈人不喜好这口儿,于是当作垃圾扔掉;其二,在某天,资料终于经不住光阴的考验,作废了。无论哪个下场,我们看到的结局都是一样:又一份珍贵的资料彻底地消失了。这样的事儿还少吗?

当然,拿出来也不一定是最保险的事情。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张伯驹捐给国家的《失空斩》,就是因为国家的政策而付之一炬。

那位说了,话都让小豆子说绝了,那这绝版资料怎么处理呢?很好办,只有让它在民间广泛流传,才不至于让它在一棵树上吊死。即便真有一天物主手上的原版资料废了,有天下众多的复制品在那儿,也就保证了这份资料的内容不会失传。举个例子,假如哪天小豆子的电脑硬盘报废了,小豆子也不会有多着急,因为那些珍贵的剧本、录音、资料等等,都已经在网上了,即便网上的已经删掉,也已在众网友的电脑里,随便找个人来,就又能复制回一份一样儿的。

一个问题:王选的那些资料,最终会是个什么归属呢?

王宝钏说得好:“打骂也要问他要!”

《“打骂也要问他要!”》上有7条评论

  1. 唉,总结一句话,现在的保守思想,也束缚了我的一些发展。

    说件痛心的事情,不久前有个新搬来得邻居,他跟我聊天时候说,他的孩子,下岗了,收废品,收到了百十来张(老)唱片,他不懂得戏曲,卖废品的人也不懂得戏曲,问我有叫什么谭三个金的吗?还有德什么的…..天啊,我马上意识到:谭三个金不就是谭鑫培吗,德什么,估计是德君如或者是陈德霖吧,说是什么百代出的,我赶紧说还在吗?我去看看到底是谁啊,他说,都让他儿子买到废品站了,在家搁着占地方,据说他这堆东西一共花了六十多收的,卖了百十来元,我说:天啊,要真是谭鑫培的唱片,你知道值多少钱吗?只剩下叹息和惋惜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经常会遇到,由于一些人的保守,资料再拿出来整理的时候已经几乎是无法抢救了。有的甚至会告诉你“我不敢给你东西,怕你传出去”即使给你东西,有人也会说“别传出去”。有时提取录音出来,还会被人家指责为“显摆”,无奈,只得遵循人家的意见,可是有些东西不让大家看到,真的觉得很可惜。也只能说是尽力吧。

    顺便说一下,从春节前到现在,一直在忙别的事情,有一些录音提取、视频片段甚至玲珑网的更新等稍微慢了点。我会尽快调整过来的。

  2. 小豆子关于复制和传播戏曲资料的意见是很正确的,“戏考”网站就是这种共享精神的最好体现。

    不过,你从王选先生的例子引起这个话题,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好像王先生也是那种秘宝孤矜的人。其实不是这样的。和宝堂先生在《“当代毕升”王选的梨园情》一文中提到过王先生很乐意把手中的资料复制给朋友。其中孟小冬的《搜孤救孤》1947年电台播放演出实况录音,王先生曾经“连续复制了100盘,分别送给朋友和知音”。文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2月20日,网上见:
    http://www.lsyswy.com/xqwk.asp?detailsid=2337

  3. 多谢如舸斋。小豆子拿王先生做引子确实不大合适,不过一来是以前就想说这个,结果这次事情赶上了,才拿王先生的事情做由头;二来王先生那可以“看”的“杨小楼的资料”实在让人向往,而且,好像只有和王先生很熟的人,才有机会去欣赏或者索取。小豆子只是觉得,这些资料如果能够拿去给出版商发行,则更好了。

    如果这篇文章给过世的王先生造成了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或者给读者造成了错觉,小豆子在这里表示歉意。

    谢谢您对戏考的支持,其实共享是整个互联网的精神,戏考只是其中的一滴水而已。

  4. 谢谢戏考网站。这是一块传播和弘扬戏曲文化的阵地,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关于戏曲的资料和话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