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帽子

今天大街上有彩车活动,庆祝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这个节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绿色,男女老幼打扮着一身绿,看起来很环保。一身绿,也包括很多人都头顶绿帽子。

洋人当然不明白什么是绿帽子了,不然他们也不会那么兴高采烈地戴着。

Google 的“绿帽子”
Google 的“绿帽子”

京剧里有很多有关绿帽子的戏,固然绿帽子本身不是什么好事儿,但是这些涉绿的戏,还都很精彩。比如最著名的《乌龙院》,就是老生花旦的绝妙好戏;再比如《翠屏山》,嬉笑怒骂一应俱全,虽然杨雄委屈了些,但观众看着绝对是相当开心(这是什么立场啊)。《水浒》里另一个著名的绿帽子就是卢俊义,《大名府》这戏现在是看不到了,但从留下文字的规模上来看,也是相当大的一出戏。《水浒》里三顶绿帽子,梁山头二把交椅就占了两把,不一般。

《九更天》也是一出因通奸引发的故事,不过戴绿帽的米进国从头到尾就没露过脸,实在太憋屈了。这戏当年官方的评价是“内容歌颂愚忠、愚孝,舞台形象亦残酷、恐怖”。其实,越是这种戏,其搞笑的成分就越少不了。看所谓“恐怖”京剧与电影的恐怖片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以《九更天》为例,如果按电影的手法来拍,断不会让那个侯花嘴加他老婆那么抖包袱,一定一路恐怖到底,外加一些伦理的东西。而京剧则不同,越是这种大阵势,越要在小地方下功夫。每次听录音,李四广的那句“回来,给你脑袋”都让人喷饭。

京剧里可以有教授忠孝仁义的正戏,但似乎在绿帽子的问题上,都要有娱乐的成分,这应该是迎合观众心理的一种手法。单纯在男女关系上说教显然是不会有市场的,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拿戴绿帽的人和给人戴绿帽的人身上搞笑搞笑,大众的心态其实也很简单:看着别人戴绿帽子,多少会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京剧拿住了这一点,在绿帽戏上也就抓人了。

伦理片,也许在教育人上面比京剧更有作用,更让人深思;而京剧的绿帽戏,因为其娱乐性,应该是更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吧。这和当今绿光闪闪的娱乐圈在娱乐大众的方式手法上有着几分相似,以前的老百姓茶余饭后没什么明星绿帽可谈,看看戏台上的绿帽就是一种娱乐了。

单就“绿帽子”字面上讲,《三国》里最大的绿帽子当属关公。我们注意到,《三国》里描写关公便装打扮的时候,是“青巾绿袍”,但是到了京剧里,关公就没有这种便装的打扮了,尽管是红脸配绿袍,但是脑袋上总是戴着盔,看不见里面的“绿头巾”。我们知道以前的艺人对关公那是相当敬仰的,所以想必,给圣贤戴绿帽子,是谁也不愿意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