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发现

昨天晚上和小豆花一起看在2008年回国时候的照片,其中一大批是在图书馆翻拍的剧本,有《花亭射妖》一剧,文件夹内特意标注了的,说倒二页没有翻拍好,有一部分被砍掉了。

于是回忆一下那会儿,印象中之后还是返回过一次图书馆,把那个本子重新翻拍了,怎么会还有这个便条呢?查看倒二页,也确实是有残缺。

再后来翻阅这些过往文件,发现在京最后一天的照片一直没有整理,现在回想起来,当天下午的飞机,上午还是去了趟图书馆的,把《花亭射妖》又重新翻拍了。不仅如此,当时还有一些时间,又翻拍了两个剧本,产保福的《红阳塔》和《战滁州》,结果后来回程在香港逗留了两天,再回家也没有整理最后这部分,就把这个茬儿就给忘了。

好在无意中又把这两个本子发现了,有种碰到宝的感觉,尽管这个宝是自己早就埋好了的 表情

汉寿亭侯

关公在“降汉不降曹”之后,因为白马坡斩了颜良建功,经由曹操表奏汉天子,封为汉寿亭侯。

自此之后,民间文学工作者和戏曲工作者,凭着“汉寿亭侯”的“侯”字,附会了很多花样出来。他们把“汉寿亭侯”拆开,理解为是“汉朝”的“寿亭侯”,而至于“寿亭侯”什么意思,大约没人理解,反正是个“侯”,那么大的关公,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被朝廷封了个侯,一定是个大的,大大的。

明朝嘉靖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曾经记载了关公拒收亭侯印的故事。说的是曹操表奏天子,给关公一个“寿亭侯”的爵位,张辽把印送去后,关公拒而不收。张辽回覆曹操,曹操一琢磨,人家是降汉不降曹,“失计较”了,赶紧改装了再送去,关公一看,上写“汉寿亭侯之印”,也就高兴地收下了。后来批书的毛宗岗看不下去了,说这个忒不靠谱了,于是给删掉了。不过书中其他涉及“寿亭侯”或者“汉寿侯”的地方,还有保留。

到了京剧这块儿,又把这个“寿亭侯”发挥了一下。我们看的《华容道》也好,《古城会》也好,无论戏台上关公本人还是曹操,都总是强调这个汉寿亭侯“爵禄非小”,其实呢,一个县长乡长级别的百里侯,哪儿来的非小的爵禄,是望文生义的结果。

对“汉寿亭侯”的误解,一方面是人们对于关公这位“成功人士”的仰慕,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于“侯”的迷信。就好比如今,有人会拿着一个野鸡大学的学位去冒充高质量的学位进而大吹特吹——骗子之所以能够有市场,也是源于人们对“博士”两个字的迷信。

特立尼达的鸡

我们这里说的“鸡”,是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的一种家禽,不要误会。

在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出差,体验到的不光是近赤道的热气,近海洋的湿气,自然还有当地的文化与风俗。最直接的视觉冲击是遍地的肯德基和当地山寨版的“教堂鸡”。加勒比地区群众爱吃鸡是名闻遐迩的了,以前最常见的是他们的加勒比烧烤鸡肉,黑黑的,配以米饭和沙拉。除了本地特色的鸡,美式炸鸡在特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受欢迎程度也是相当高。首都西班牙港市中心有一家大型肯德基,据当地同事讲,从规模与繁忙程度上算,这是全球第二大的肯德基分店(第一大在东南亚某小国,同事记不真切了)。热情质朴的群众喜爱吃鸡的程度,甚至于让以经营汉堡为主的麦当劳无可奈何——麦当劳在1997年进驻特立尼达后,艰苦奋斗六年,终因经营业绩不佳,于2003年全部撤走,留下来一片鸡的天地。

以前语文课学的《最后一课》,课文上说,只要牢记一个民族的语言,这个民族就能继续生存下去。现在看来,也许吃的文化远比语言的文化更重要,更顽强,更有生命力。特立尼达可以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可以在电影院只放好莱坞的电影,甚至可以大吃特吃洋快餐,但他们的胃却仍然是偏好于鸡肉的,有着自己的饮食特色。

中餐文化应该是在海外最能扎下根的中华文化形式了。据同事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到特多,一部分是来参加当地建设的,另一部分人直接就地开上一个小馆子,经营中餐,据说当地人很爱吃。算起来我们做鸡肉的方式要比炸和烤的花样多多了,难怪受欢迎了。

2009年10月,为庆祝我朝与特多建交六十周年,四川遂宁民间艺术团曾经到特多进行访问演出。当地人是否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感兴趣,不得而知,但市中心各样的中餐馆,至少说明他们对中餐的热情。

也许我们尚不是文化输出大国,但在饮食文化上的输出,却是相当出色的,像肯德基与好莱坞一样出色。

老老书

1930年,梅兰芳一行起程,由上海乘船,进行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赴美国的越洋演出。

2010年,小豆子和小豆花休假,在美国波士顿轧马路。

波士顿拥有一座全美最老的公立图书馆,创立于1848年。小豆子和小豆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做了一个快速的馆藏搜索,通过小豆花提供的关键词 表情,发现了一本1929年美国出版的介绍梅兰芳赴美演出的全英文刊物——《Mei Lan-fang: Chinese Drama》(《梅兰芳:中国戏剧》),由 Ernest K. Moy 编篡。经过了打报告和填表格等层层关卡后,我们有幸见到了这本老书,拜读的时候,还需要在桌子上放上一个海绵架子。每翻一页,小豆花都是谨慎小心。这本老书的纸质,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如薄脆一般,而是相当得新。不知道是图书馆保管得好,还是八十年间,不曾有什么人来惊动于它。

图书首页
图书首页

书不算厚,开篇有梅兰芳访美的赞助人员名单,然后是胡适、齐如山等人的文章,还有一些介绍京剧基本常识的文章,很详细,从行当、术语到切末、场面,应有尽有。

由于成书的时间是在梅兰芳访美前,书中没有什么史实类的资料,比如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演出了什么,但是有一个将要演出剧目的汇总介绍,从中我们能看出梅兰芳的全才,同时羡慕一下当时的美国观众,能够看到这样的戏码,而从戏码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并非只演那些所谓的给洋人看的“旅游京剧”。

全剧

  • 《佳期拷红》梅兰芳饰红娘
  • 《思凡》梅兰芳饰色空
  • 《刺虎》梅兰芳饰费贞娥
  • 《洛神》梅兰芳饰洛神
  • 《贵妃醉酒》梅兰芳饰杨贵妃
  • 《霸王别姬》梅兰芳饰虞姬
  • 《千金一笑》梅兰芳饰晴雯
  • 《木兰从军》梅兰芳饰花木兰
  • 《御碑亭》梅兰芳饰孟月华
  • 《群英会》梅兰芳饰周瑜
  • 《辛安驿》梅兰芳饰赵美蓉

选场

  • 《天女散花》梅兰芳饰天女
  • 《麻姑献寿》梅兰芳饰麻姑
  • 《西施》梅兰芳饰西施,姚玉芙饰旋波
  • 《嫦娥奔月》梅兰芳饰嫦娥
  • 《上元夫人》梅兰芳饰上元
  • 《廉锦枫》梅兰芳饰廉锦枫,朱桂芳饰巨蚌
  • 《樊江关》梅兰芳饰薛金莲,姚玉芙饰樊梨花
  • 《金山寺》梅兰芳饰白蛇,姚玉芙饰青蛇
  • 《红线盗盒》梅兰芳饰红线
  • 《虹霓关》梅兰芳饰东方氏
  • 《牡丹亭》梅兰芳饰杜丽娘,姚玉芙饰春香

当然,上面的戏码不一定是最终的演出,比如我们没有看到传说中的《一只鞋的故事》。另外,很多配角的名字原书都没有标注。

如果今后时间允许,我们会把其中的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文章摘录并翻译出来,也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份老老书的内容,窥豹一下那段八十年前的历史。

《玩具总动员3》观后感

上周和小豆花去电影院看了《玩具总动员3》,很好看的。

当一个小朋友长大之后,如何处理儿时的那些经典玩具,是影片的主题。我们这一代随着《玩具总动员》里玩具主人安迪一起长大的曾经的小朋友,看到安迪对玩具的不舍,及至试图珍藏好曾经的童年记忆,产生的共鸣不言而喻。

其实,人这辈子需要珍藏的何止是儿时的玩具和记忆,我们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有要值得珍藏的东西,小到如一张旅游景点的门票,大到如整理的京剧资料。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当我们迫不得已需要与这些珍藏的东西告别的时候,如何能够为它们找到一个好的归宿?就像安迪的玩具,如何能够找到一个“继承人”,像自己对待它们那样对待它们,而不是如同一帮不懂事的幼儿园小朋友,视之如粪土。

这个问题往大了说,可以扩展到戏曲老艺人肚子里的艺术。对他们来说,举目之下,找不到谁能够继承自己为之努力了一辈子的玩意儿,是多么的无奈。而如果接过衣钵的人不去珍惜这些文化遗产,又与幼儿园虐待玩具的小朋友何异?

戏考整理的剧本,很多原书都是来自各种关门停业的地方图书馆,封面上有的还印着图书馆的公章,有些在封三上还有借阅卡。这些图书经过几十年的辗转周折,落到了能够发挥功效的地方,算是物尽其用了;而更多这样的书,以及还没有来得及成书的手抄本,可能早已经成为了回收的纸张。

而哪怕我们现在善待这些资料,也许当我们再传给后人的时候,它们仍然难逃变为垃圾的厄运。像安迪那样找到另一个爱护玩具的小朋友也是不易的。

有点儿操心过度了,身后的事谁也说不准。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些资料数字化,使得它们能够更容易地传播,更广泛地传播,才不会像它们的实体那样,容易被毁坏和失传。当资料传播于网络上之后,总会碰到同好之人,发现它们的闪光之处,以更好地利用它们,善待它们,进而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