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黑洞洞

当你在京剧世界的荒郊野地走路的时候,如果看见前面漆黑一片,没有半点儿光亮,那么好事情来了——前面这一片黑暗,不是别的,正是京剧世界里可供人容身之所在。

京剧世界与灯火辉煌的现代社会不同,京剧世界大多是处在古代的时空里。而京剧世界又与古代的灯火阑珊不同,这些建筑物是一点儿灯亮儿都没有的。

这里就体现出在京剧世界生活的人神奇之处,他们可以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判断出——那一片漆黑中更漆黑的部分其实是建筑物。

比如《夜奔》里的林冲,因为“日间不敢走路,只得黑夜而行”。走着走着,突然看见“前面黑洞洞的”,于是林冲“想是人家村庄”。林冲的这一念之想,足可以说明他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在京剧世界生活的规律。不过林冲有些武断了,那“黑洞洞”的其实只是一座古庙,并非人家。不过如果考虑到黑夜视线不好这种因素,把古庙错看为村庄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天雷报》中,张元秀老夫妻在清风亭碰到状元及第的张继宝之前,遥遥望见“前面黑洞洞有一大户人家”,以为可以去要些残茶剩饭充饥,等走近方看出来原来是这座清风亭。张老两口固然也犯了林冲的错误,但这说明在京剧世界中看到前面“黑洞洞”可以推断出是有人家的规律是有其普遍性的。

在《捉放曹》中,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与陈宫边唱边走。曹操正行之间“紧加鞭催动了能行胯下,黑暗暗雾沉沉有户人家”。这个时候显然天已经黑了,曹操与陈宫住店之后,要的东西是“明灯一盏,暖酒一壶”(之后起初更鼓,陈宫开始叹五更)。在漆黑的晚上,曹操也是通过看到前面有一片更“黑暗暗”的景象,便判断出是户人家。这次曹操的判断比林冲与张元秀正确,果然是个“安歇四方人”的客栈。

“黑洞洞”与住户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我们在京剧世界里碰到前方“黑洞洞”便认定非住户即人家?

在《挑滑车》中,高宠与金兵“杀了半日”,把敌人杀得望影而逃。此时高宠抬头一看,“看前面黑洞洞”,立时判断“定是贼巢”,决定“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高宠的这个推论,与前面的几个例子不太一样,即高宠没有认定那“黑洞洞”的是什么庵观寺院房屋楼阁,而认为是敌人的营盘。这个推断比较合理,因为两军对垒,高宠是应该知道敌人驻扎在什么方向。那么当他一望之下看到敌人方向是一片黑洞洞的,无论这黑洞洞的是连营、指挥塔还是工事,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贼巢”是没错的了。

因为《挑滑车》发生在白天,高宠的视野更清晰,因此他的这个例子也更说明问题:战场之上,前方一片“黑洞洞”或“黑暗暗”的景象,绝非自然现象,而定然是因为有人类活动才造成的。至于具体说是人头攒动造成黑压压一片,还是因为人头攒动引起的尘土飞扬,亦或是因为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各种污染气体,都是有可能的。总之,远远望去这一围人类活动的圈子,就是“黑洞洞“的了。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在“智算华容”的时候也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现象,让关羽在华容小道埋伏,并且放出烟来吸引曹操。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料定了曹操在看到烽烟起处定会认为是故设疑阵,“偏不教中他计”。诸葛亮与曹操的见识是一样的:远远望去一团“黑洞洞”的黑烟,肯定有人活动。

京剧世界中的大户人家,门楼都是漆黑的。比如《打棍出箱》里范仲禹向樵夫询问葛府的位置,樵夫形容那里是“黑漆门楼,八字粉墙”。《打渔杀家》里萧恩向葛先生描述丁府的规模,也是这套词儿。我们知道大户人家的门一般可黑可红,但是整个门楼则绝无漆涂黑色的道理。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有“黑漆门楼”呢?必然是这些富人们在家光顾发展生产而不重环保,作业产生的废气太多,才把自家的门楼都熏黑了。

由此可见,在京剧世界中,人们见到前方一片“黑洞洞”的时候,会先下意识地反映那里一定是有人出没,进而认为一定是住所了。越黑,说明这里发展得越先进。

这么看来,京剧世界与现实社会在这一点上并无太大区别。看看现在“一霎时白茫茫满江雾厚”的北京城,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在京剧世界里,“黑洞洞”的都是“人烟”的代名词了——我们早已在那里见识到了污染的厉害。记得十年前有个笑话说国际航班飞北京的话不需要导航,到了中国地境后从上往下一看哪儿有一团黑奔着去就好了。如果机长生活在京剧世界,他定然说:“且住,看前面黑洞洞的,定是北京所在,待我飞将过去”云云。

如果在时下北京演《捉放曹》的话……
如果在时下北京演《捉放曹》的话……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历来是游戏之作,在总结一些京剧规律的同时“借题发挥”一些东西。这次的主题比较明显了,冲着华北地区的雾霾来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京剧中“黑漆门楼,八字粉墙”这个说法,潘侠风先生早有考证,应是“合脊门楼”的讹传。京剧中“黑”与“合”上口念白均为 hè 音,而“合脊”是指两条脊合在一起的门楼样式,比一般门楼要大一倍,再加上八字形的粉墙,开阔威势,当是大户人家的气象。上文中用讹误了的“黑漆门楼”作“熏黑了”之解,实乃“歪批”。另外,北京为了奥运会治理的空气在前些年还是有效果的,上文中最后的那个笑话前些年已经没有市场了。最近连续多日的雾霾确属极端,也当继续坚持治理的力度为好。而近来全球有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出现,比如多伦多这俩礼拜时而零上十几度,时而零下十几度,都是不正常的。节能减排终究是全人类的事儿,应该引起所有人的重视才对。不然,以后生活在京剧世界里的外星人会在飞碟上遥望而言:“且住,看前面黑洞洞的,定是地球所在。”)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舌尖上

《舌尖上的中国》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同样博大精深的京剧世界,是否也盛宴频出呢?

京剧世界里的各种宴席确实不少。光从剧名看,就有《鸿门宴》《群臣宴》《襄阳宴》《五侯宴》等名头的吃喝场。而如果算上剧情中带有摆宴席的,那就更数不胜数了。京剧世界里,上菜的速度是超一流的。最常见的场景,是东道主一方的手下上来说“宴齐”,告诉大家可以开饭了。东道主一句“酒宴摆下”,场面上吹打一番,酒宴就摆好了。东道主这时候客气一下说“待我把盏”,客人也客气一下“这就不敢”,双方一笑,一饮而尽。这是最基本的酒宴开局。

这时候就要看这次吃饭的目的是什么了。如果你们是要在席间讨论各种事宜,那么大家可以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一番,这个时候可以唱几段儿,交流交流。而如果吃饭不是目的,那么几杯之后,你只要说“酒已够了”,这次酒宴就算结束了。

不过,不要就此乐观地认为,“舌尖上的京剧”也能有各种美味佳肴。事实上,如果你在京剧世界里生活,你会发现,你的舌尖几乎是品尝不到什么美味的。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上面酒宴的细节:无论酒宴的长与短,我们都只接触到了“饮酒”这个项目,而“吃饭”或者哪怕是“吃菜”,都不曾出现。没有错儿,在传统的京剧世界里,你在饭桌上最常吃到的就是酒。

为什么我们大部分时候只能喝酒而无法吃东西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京剧世界里有至少一半的人都是戴髯口的。如此一来,如何用筷子把饭菜送到口内就成了一个问题。解决问题最省事儿的办法就是回避它。因此,既然是称为酒宴,有酒意思意思也就可以了。所以在京剧世界里,即便是去饭馆酒楼吃饭,一般点菜的规矩也是“好酒一壶”,不用上菜的。这样,店家和自己两方便。

也许你也注意到了,在京剧世界里即便是喝酒,也是只有杯子和酒壶而没有酒的。如何把髯口撩开把酒送进去同样是一个难题。因此,这里依然是意思意思也就可以了。一手执杯,一手遮住杯子,一仰脖,有酒没酒的,动作做到了是喝酒,也就可以了。

当你是饿得不得了一定要吃东西的时候,不用着急,你还是可以吃饱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被安排到后台去吃——也就是暗场交代了。当你被领下去之后,无论吃多少东西,怎么撩开髯口吃,这些就都不成问题了。这一点你可以向《卖马耍锏》里的秦琼学习。秦琼在王老好的店中饿了几顿,被王伯党和谢映登要求耍锏的时候,立刻说自己没有吃饭。这个时候光给秦琼上个酒杯自斟自饮一下显然是不够填饱肚子的。于是,秦琼被安排“到后面用饭”。等吃完回来,饭馆掌柜的跑上来说秦琼真能吃,一共吃了“三斤大饼、两笼屉包子,还饶了四碗粥”。可见,被安排到后面吃的话,可以自己随便地造,因为反正谁也看不到。

当然,凡事都有特例。在京剧世界里,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在台上吃东西的。这分两种情况,请一定要牢记其区别,因为这两种情况导致的后果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种情况是你落了难了,要了饭了。当你一身富贵衣沿街乞讨吃施舍来的食物的时候,你肯定没法儿弄个酒杯酒壶来,有饭就不错了。因此,你这时候会有机会在台上吃东西。不过不要太高兴了,因为这时你实际上只得到一个空碗,至于碗里面是什么,全凭别人的描述和自己的表演。无论是像《金玉奴》里给莫稽的“杂合菜”,还是像《硃痕记》里给赵锦棠婆媳的那丰富的“有丸子”还有“点儿汤”的残羹剩饭,或者像《南天门》里给曹玉莲的那面食馍馍(这个差一点儿吃到),都是需要自己的想象来吃的。能在舞台上用空碗吃饭的一个前提是:吃饭的人都没有髯口。比如小生莫稽,比如青衣赵锦棠和老旦朱母,比如青衣曹玉莲。没有髯口使得她们有机会真正接触到碗并且做吃的动作。

说到《南天门》,你也许会问了:里面的面食馍馍不是给曹玉莲主仆的么?曹福不是老生么?没有错,曹福本来也是有机会成为为数不多的在台上吃到面食馍馍的戴髯口者,但是由于自己的主人曹玉莲想念父母而“吞吃不下”,自己作为“义仆”也就不好在旁边吃了。而且,髯口本身就会使得曹福无法那么顺利地吃下面食馍馍,何必费那事儿,不如表一表忠心吧。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第二种能够在台上吃到东西的情况。好消息是,这种情况并不局限于你是否有髯口;但是坏消息是,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你面临着生命危险。想想也是,本来在京剧世界能吃上一口真东西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这种事儿能简化就简化,那突然出现一个可以食用的东西,这肯定是有特殊情况的。

比如《乌盆记》,刘世昌主仆在赵大家避雨,赵大问吃过了么?刘世昌是了解京剧世界的情况,认为能不吃就不吃,省事儿点儿好,于是告诉赵大“前途用过”了。但是仆人刘升不明就里,又仗着自己是小丑行没有髯口,可以放心吃东西,嚷嚷没吃饭。赵大于是让妻子准备下绿豆水饭。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刘世昌主仆因为在台上吃了绿豆水饭,中毒身亡。

定远县小吃——赵记绿豆水饭
定远县小吃——赵记绿豆水饭

比如《刺王僚》,姬僚被请去吃姬光在江下打来的“一尾鲜鱼”。姬僚本来就是疑心多,又加上要在台上吃东西,必须要小心谨慎,于是下令“两厢搜来”。在搜过之后以为可以放心食用了,结果还是被“鱼藏剑”结果了性命。

比如《窦娥冤》,张驴儿惦记毒死窦娥的婆婆,于是弄了一碗羊肚汤。窦娥的婆婆因为生病吃不下这东西,反倒被张驴儿的母亲吃了,毒发身亡。要说都是老太太,这张驴儿的妈显然没有窦娥的婆婆有经验——台上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吃的。

以上是京剧世界里一些饮食的注意事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情况仅限于传统戏。如果你混到了新编历史剧甚至现代戏里,这些规矩怕都是要变的了。比如北京京剧院曾经编过一出《满汉全席》,浙江京剧团曾经编过一出《东坡宴》,看剧名你就可以知道戏里面会出现很多吃喝的场景。但这种新编大制作,因为在耗材上要比传统京剧更费料,更不经济,它们的生存期也就很短,更不要说流传下来了。所以,还是建议你待在传统剧目的世界里,至少你还有这本生活指南做参考;而大制作的新编戏,剧目的生存都成问题,想在里面找出生活的规律并生活下去,恐怕就更难了。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证据

京剧世界虽然是架设在封建体系之上的环境,但是其法制观念确很现代化,“打官司就是打证据”,用在这儿是恰如其分。

在京剧世界里混,你会时常因为要证明一件事情的真假而被问到“有何为证”?而提供的证据,可以是千奇百怪的。

以最常见的物证为例,《四郎探母》中,杨宗保在巡营的时候捉到一名“奸细”,进帐与父帅通报,六郎听说拿到奸细,不是立刻升帐审问,而是谨慎地问道:“有何为证?”当宗保承上番邦宝剑令箭之后,六郎这才击鼓升帐。同样是六郎,在《洪羊洞》中接见外邦来的程宣,程宣自称是孟良所派,六郎也没有立刻相信,依然问道“有何为证”,见到孟良的板斧,这才放心。以上都是六郎尊重物证的体现。

边关的将官,由于处在战区,警惕性从来都是很高的。《赶三关》里的穆老将军,听得城下来人自报薛平贵,也是先询问有何为证?见到红鬃烈马,方才相信。

妇女同志们一般比男同志们要细心,所以很多时候她们也会索要证据,比如《四进士》里的杨素贞和《武家坡》里的王宝钏,在听说自己被卖了之后,第一反应都是要凭证,而且听说有婚书了还不甘休,要拿来一观。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京剧世界里虽然注重证据的索要和使用,但大多数情况下,证据用来证明一件事的真伪,但很少有人对证据本身的真伪去进行甄别。

比如《四进士》,宋士杰告倒“两员封疆大臣、一位百里侯”的罪状,是行贿受贿的那三百两纹银,而证明有受贿三百两一事的凭证,仅是自己写在衣襟上面的人情信手抄本,并非人情信本身。八府巡按毛朋就凭着这“好厉害的衣襟”定案了,也并未去究查是否真有这么一回事。

又比如《十道本》里,李渊仅凭张、尹二妃一面之词加上一条玉带便给李世民定罪,险些造成大冤案。

正因为对证据的极度依赖和对证据本身真伪的忽略,京剧世界经常发生一些冤假错案,比如《九更天》、《六月雪》等等,皆因为此。

固然大多数京剧里的人对于证据的真伪不去追究,但凡事都有特例。比如《审头刺汤》里的汤勤,就是对那颗人头紧紧抓住不放,认为证据有假(讽刺的是,这样一个认真办事的执法人员竟然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即便如此,在汤勤满意地得到雪艳之后,也就如其他京剧世界里的人一样,放弃了对物证真伪的追究。

更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即便你没有任何物证,也可以空口造出一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这一条经验比较神奇,而且很好使,尤其是你要是有些文采,能够临时编几句合辙押韵的小诗,就更有效果了,这叫做“有诗为证”。

比如《大保国》里面的徐延昭,在李娘娘问到大明朝“得的谁家江山哪家社稷”时,对答“元朝江山顺帝社稷”。李娘娘问有何为证,老徐很气派地说“有诗为证”,然后胡诹了一首打油诗:“七九六十三,老王赶大元。赶至红罗山,偶遇一甪端。海干铜桥现,七人渡北番。元朝不绝后,大明坐江山。”仅凭这首诗,老徐成功地用自己创造出来的证据证明了自己的正确 表情

又比如《御碑亭》里面的王有道,听说老婆碑亭避雨,偶遇小白脸,起下疑心,与妹子交谈中,听说自己老婆在事后题诗一首,便去追问内容。其实这首诗孟月华没有提完,只有三句:“一宵风雨正掀天,危坐碑亭不敢言。深感重生柳下惠”,小妹在后面添了一句:“天公配合巧因缘”。前三句孟月华自己的诗是表明自己的节烈,小妹最后一句与全诗基调完全不符,纯属捣乱的。可就是这样,而且是在小妹和王有道说明最后一句是自己加上的情况下,王有道还是急眼了,不但急眼了,还休妻了。可见,一个“有诗为证”是多么厉害。

所以在京剧世界里,只要你能拿出一些东西来做物证,或者吟些个诗词什么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就能够轻松过关。熟练掌握这一技能的人,即便面对广大群众的质疑,被问“有何为证”时,也都可以轻松地说: “有脸盆为证”、“有水龙头为证”、“有鞋带儿为证”、“有人民币为证”。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转来

在京剧世界里面,和一个人说完话之后,无论是你准备离开还是对方打算撤退,如果这时把要走的一方叫回来再说上几句,一般要叫一声“转来!”别小瞧了这俩字儿,轻易间最好不要使用或者听到,不然后面会有很多麻烦的。

往小处说,你大概会被口头上占便宜。《奇双会》就是一例,赵宠和李桂枝两口子在写状之后正要下场,由小赵先喊了一句“转来”,开了小李一个玩笑,然后小李现学现卖,还了一个给小赵。这个算“转来”里比较和谐的例子了。

多数情况下,“转来”的后果是非常不好的,而且时常有生命危险。比如《钓金龟》里,康氏在嘱咐儿子张义一番之后,小张出门刚要走,康氏一声“转来”又给叫回来了,小张唱“母亲有话快说明”,结果康氏说了一句很没头脑的话:“不要让她把你致死”,小张当时虽然已经觉的是“出言不利”了,但还是硬着头皮去找大哥,结果果然让大嫂给害死了。

《斩黄袍》里,韩龙献妹封官,赵匡胤给了这个大舅哥一个“大理寺正卿”,让他游街三日。韩龙起身刚要走,赵匡胤又让他“转来”,特意叮嘱说:“不要撞到三千岁的御道”。结果呢,韩龙不但撞到了,还把老郑的命给废了,不但把人家的命给废了,自己最后也死在金殿上,惨呐。

《捉放曹》里,曹操和陈宫俩人跑出吕家后,在村口儿碰上了老吕头儿。闲聊了会儿之后,仨人告别,老吕头儿刚要走,曹操又转回来了,这时候陈宫唱:“他人不走事有差”。大约是陈宫在京剧世界混久了的缘故,已经知道这要是转回来肯定是没好事儿,还一个劲儿劝曹操呢。曹操当然不吝这个了,一句“伯父转来”,老吕头儿乐颠颠儿地就回来了,不曾想背后吃了一剑,“命染黄沙”。

有时候,你即便不使用“转来”这个术语,而只是把人家叫回来再补充几句话,依然会有不良的效果。比如《失街亭》里的诸葛亮,已经在中军帐里派了马谡的差事,马谡在外面“正要催动人马”,诸葛亮突然想起一件事儿还没嘱咐,于是一句“马谡进帐”,就又把马谡给转回来了,交待的呢,就是“靠山近水把营收”这样的军机要领。别看当时马谡让丞相给叫进去挺美,以为有什么“密令”呢,结果最后街亭丢了不要紧,回来让丞相哭了几声就给斩了,可见这头是不那么好回,身不是这么好转的。

京剧世界使用“转来”这样的字眼儿,其实是为了把戏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或者线索着重点一下。于是,这种特意嘱咐或者点明的话语,就预示着后面会有一个扣子等着你,而扣子嘛,自然都是跌宕起伏甚至刀光血影才吸引人的了,所以一般被叫转来,早早晚晚会有麻烦事儿。

于是你又可以看到,在京剧世界里,一些已经掌握了“转来”要领的人士,会去尽量避免被叫回头。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手段,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个人叫另一个人“转来”,那个人会躲在台下自己喊一句“去远了”,以为这样就不会被叫回来了(可参见《得意缘》)。比较成熟的手段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连回话都不用回,扭头就走,任凭台上怎么叫,就是不回来。《龙凤呈祥》里保着刘备到洞房的赵云就是一例,大耳朵在台上怎么叫“四弟转来”,都是没有效果,不过好啊,最后果然龙凤呈祥,皆大欢喜,如果赵云当时转回来了,指不定出什么事儿呢。而同一出戏里面,那个吴老太太就不懂事儿,和女儿别宫之后,又要女儿“转来”,赐了一把尚方剑,这剑后来倒是用上了,也使得后面的归家旅程平添了很多刺激;不过按照戏中的规律,假如吴老太太压根儿没把女儿叫转回来赐剑,八成大耳朵一家的归程就会很和谐呢。

当然,死活不“转来”也是要有一定的定力的,因为如果把台上的逼急了,骂出一句“连头带脚给我一起滚回来!”你一听,“嗳,这位说话挺客气,有理,我是得回去看看”(见诸多三小戏及今年春晚冯巩的那个节目),那可真够块儿骨头了。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中秋节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先祝大家中秋快乐!

京剧世界里在中秋节发生的大事不在少数。事实上,我们绝少见到京剧里的大事发生在诸如五月二十三这种普通日子的,一来凑热闹,二来这样子的日子好记好说,就如同京剧里的大比之年几乎都是“甲子年”、重大历史事件都是“癸未年”一样,亦如同台上四个龙套即代表千军万马一般,“八月十五”只是一个虚数,代表了一个特殊的日子,那么也就更有理由在这一天“锦上添花”,让这个日子更有纪念意义。就像《武家坡》里薛平贵随口编的一大篇瞎话,以“八月十五”作引子,不仅是因为那天“月光明”,更是因为这样的日子好记,要知道,编瞎话就怕随口一编,之后前后对不上茬儿。而生活在京剧世界里的薛平贵,对“八月十五”那是相当熟悉的,随口便来。

比如过生日。《白蟒台》里叙述的汉平帝是一个例子,不过惨了点儿,某一年在过生日之后不久,喝了自己老丈人王莽给的酒,一命呜呼,汉朝江山也就被王莽篡下。

比如娶媳妇。《生死恨》里张万户“撮合”韩玉娘与程鹏举结婚,就是选在中秋这天:“某家行军以来,有功必赏。今乃八月十五日,赏你一房妻室”。不知道是月亮的哪个地方触动了张万户的神经,让他想起八月十五应该“赏”给人家一房媳妇了。

比如登基坐殿。《大保国》里的李良太师就是这样打算的:“七月十三交天下,八月十五坐中华”。

比如定计害人。《狸猫换太子》里刘妃与郭槐定计,就是“约定了八月十五火焚冷宫廷”。

如果把上面的例子捋一下,你就会发现在京剧世界里的一个重要生活指南:不要在八月十五安排什么计划,否则十有八九成不了。以上面的情况看,过生日出人命、娶媳妇没结成、登基坐殿被粉碎、定计害人一场空。没一件干成的。当然,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以上诸公为我们在中秋节除了看月亮吃月饼外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这是值得表扬的。

还有更要命的。《阴阳河》这出戏讲述了“张茂深与妻李桂莲共赏中秋,醉后交欢,秽犯月宫”、结果老婆就被打到阴间去的故事。房事还是要在房间里面搞,在露天、尤其是一轮满月上中天的中秋节的露天,大约是月中的嫦娥看不下去了,才惩罚一下这样的人。

《八月十五杀鞑子》这出介绍月饼来源的戏因为涉及少数民族问题,在解放后禁演了,如今怕是也没人能再演了。不过从剧情看,是唯一在八月十五安排计划而成功的案例,非但劫牢反狱成功,而且元朝江山也随之分崩离析。

老演法儿的《岳家庄》,牛皋与岳云商议到牛头山救驾,定的是八月十五与金兵交战,牛皋怕岳云忘了,特别提醒:“吃月饼那一天,记好了”。《说岳》是南宋的事儿,与月饼出世相差一百年左右,这种时空混乱的例子在京剧中极其常见,所以在京剧世界里生活,不论朝代,你都可以有月饼吃 表情

有月饼吃就好,中秋快乐!

月饼
月饼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行围打猎

在京剧世界里打猎,就如同美国副总统切尼亲自打围场一般,一定会生出点儿枝节来的。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在京剧世界打猎的目的。打猎分真打猎和假打猎两种,尽管两种目的之结果都是一个性质,但出发点那是绝对不同。切尼打猎的目的也不是说冲着他那个千万富翁的朋友去的嘛。

很多时候,京剧里的人物是以打猎为幌子而访贤。比如《渭水河》《飞虎山》,文王和晋王都是晚上做梦,梦见一种哺乳类动物长着翅膀飞进来,问手下谋士,得出要到郊外射猎访贤的结论。其实呢,谋士的理论很简单,既然梦到动物都长着翅膀往你身上扑,那不去打猎碰碰手气还等什么呢?而这种访贤故事的结局都很明了,动物什么也没打到,但请回一个大能耐,赚了。

打猎的另一个目的自然就是打猎本身,就是去和小动物们作对去了。在京剧世界,抱着这种目的去打猎的通常也是什么也打不到,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能够打下俩鸟一个兔子之类的就算老天开眼了。有一点很重要:一旦间打中什么猎物,而那猎物带箭跑了,可千万不要追。毛主席说:“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这个道理(伟大领袖看戏得出的结论)。你去追这眼前的猎物,往后引出的事情来虽然可能是大好事儿,但也可能是大灾难(比例大约各半,另外还直接导致你无法继续下面的打猎活动)。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赵氏孤儿》里的赵武,一箭射下双雁,一追追到阴陵,母子相会——好事儿。《断密涧》里李世民也是射下一只雁,引来王勇、李密双投唐,及至后面李渊问打猎的成果,只能答“儿臣未曾打得飞禽走兽,收来二家贤臣”,糟糕的是,后面自己妹子也给搭上了性命——灾难。《佘塘关》里佘赛花也是射猎追猎物才与杨衮相会,姻缘成就——好事儿。《猎虎记》里,二解遭陷害险些命丧,就因为追一只中箭的老虎——灾难。著名的《白兔记》,咬脐郎去打猎,追一只中箭的兔子,母子重逢——好事儿。类似白兔的故事在小说《西游记》里也有,孙猴儿就是变了一只白兔去引诱打猎的乌鸡国王太子,大事成就,是活学京剧的典范——嗯?孙猴儿那会儿没京剧?那当真有孙猴儿么?

事实上,就算你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打猎,而且也没有去追被你射中的猎物,甚至你还没有放箭,但只要你去打猎了,很不幸,你在京剧的世界中,注定会一无所获,而且也会因为这个打猎的行为而横生枝节。《珠帘寨》里的李嗣源就是一例,刚出门还没打呢,碰上个上吊的程敬思,所有计划全打乱了。后面李克用也用李渊问李世民的话来问打猎的成果,李嗣源说:“并未打得飞禽走兽,打听得一件新闻”。《连环套》里的梁九公更是如此,大兴围场,我们也没有看到他打得什么猎物,倒是把御马给丢了。《汾河湾》如何?薛丁山去打雁,倒是和他爹薛仁贵见面了,结果不仅父子互不相识,还把命险些丢在汾河岸边。

甚至你没有想去打猎,只是动手伤了野生动物,那也要引出别的事情来。比如驾坐西凉的薛平贵,因为打了一只飞到银安殿会骂人的大雁,得到血书一封,才有后来赶三关、武家坡等等等等。新编的京剧也是如此,杨子荣不就是打死只老虎才上的威虎山么?

所以在京剧世界里,动物不是随便打的,在打猎这种贵族游戏豪华气势的表面之下,隐藏着的是各种各样的变数,一个围场就是你人生的转折点。如果你是追求平静生活的人,那么就老老实实在京剧世界里待着,不要动打猎的念头,多念念“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什么“抽弓打雁”之类的都不要想了,王三姐说得好:“打雁做甚?难道那雁儿吃了你的心肝不成?”所以,为了你我他,请善待与我们同在一个地球的小动物们。

播放一条公益广告 表情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公益广告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公益广告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睡眠

卫生部副部长昨天在网上说:“民众亚健康状态也是公共卫生范围,属于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应该加大相关干预力度,尤其是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帮助民众树立健康生活观。”如果你生活在京剧世界中,亚健康的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今天来谈一谈睡眠的问题。

京剧世界里的人,普遍睡眠都成问题,不是晚上睡不着,就是白天睡不醒——其实这两者是有因果关系的,你晚上睡不着,可不白天就睡不醒了么。仅举几例说明。

京剧世界里的人,经常要唱五更,即从定更天开始,一大段一大段的西皮二簧,一直到天亮。有时候不光唱,还要同时纺织啦,打铁啦,换胡子什么的;即便不唱,也会遇到如《三岔口》、《十字坡》里这样的黑夜打斗,睡安稳觉的时候很少。有时候即便没有事情要做,没有心事儿要琢磨,也没有人来打搅你,但你还是睡不踏实,因为动不动就会来个鬼魂啦,长翅膀的熊啦、虎啦,或者城隍土地一类的神仙,在你梦里头搅和,严重者,会睡到“浑身上下冷汗流”。这么低质量的睡眠,是很影响健康的。

夜晚低质量睡眠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白天睡不醒。于是你会在京剧世界里不时碰到那些跟你说着说着话就睡着了的人。比如《卖马》里的秦琼,《能仁寺》里的安骥,《牧虎关》里的高旺,《荷珠配》里的刘志偕,这些都是白天就能站着或者坐着睡着了的典型。最夸张的例子是《龙虎斗》里的赵匡胤和呼延赞,两个人在战场上就先后睡着了,要不是龙形、虎形上来,就遭了暗算了。战场什么地方?套句戏词儿,“这么热闹,他会着了!”可他就睡着了,亚健康的表现。

《卖马》里睡着了的秦琼
《卖马》里睡着了的秦琼

因为总能碰上这种说着说着就睡着的人,你在京剧世界里生活,一定不要忘记以下这句话,要时不时拿出来说:“某某,你要醒来说话”;对方一定答:“不曾睡着”;你说:“句句梦话”;他说:“句句实言”。至此,你才算确定你对面的这个人确实没睡着。如果睡着了呢?基本上说地上有个铜子儿,或者面来了,对方也就醒了。

睡眠不足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当受到惊吓的时候,因大脑缺氧使得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昏迷。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在京剧世界里称为“气椅”。如果你遇到有人突然昏迷,不要紧张,只要呼一声“某某醒来”即可。正常情况下,对方会在唱完一句导板后醒来。

当然,如果你很“幸运”,在京剧世界里仍然能够得到充足的睡眠,那么首先是要祝贺你,毕竟身体是第一的。但这样的“幸运”是要打引号的,因为充足的睡眠,也就意味着你那么一大段时间都没有戏可演,就是一个活摆设。比如《捉放曹》,这出号称生、净的对儿戏,到了后面宿店,曹操倒是睡好了,可啥戏没有,睡前和醒后就几句唱,还都是大水词儿。《连环套》里的插刀盗钩也是如此,满台就看一个朱光祖,窦尔敦纯粹个摆设。

所以,一般来说,充足而有意义的睡眠,都是发生在京剧世界以外的后台,而不是台上。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打更下夜

打更下夜是京剧世界里很下层的活儿,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技能,但因为它又是在政府机关的一份工作,所以乐观地看,也算一份铁饭碗。但这里面同样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东西,否则严重的可能会丢了性命。

打更分两种,台前和幕后。其实幕后的工作较台前要相对容易得多,而且你不需要什么台词,只管在后面定点敲敲锣就是了。最常见的一种就是所谓的“叹五更”,当角儿在台上唱了一大段之后,你要准确地报出下一个更次,因为通常情况下,角儿后面的词儿里的第一句,会涉及到这个更次,比如“听谯楼打罢了”几更几点、“几更几点”如何如何,所以只要会数数,基本可以胜任幕后的工作。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还有一点很重要,有时候演员在台前聊着聊着,突然会说:“听听外面几更了?”这时候被问的人会做聆听状,而你的任务就是准确报时。戏台上没有手表,所以打更的要随叫随报,这一点和现实生活有很大差别,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屋里面一个人一竖耳朵,墙外面甚至谯楼上的更夫就知道有人想知道时间了的,所以需要格外注意。

台前的规矩更多。首先,你得是一个丑儿。我们似乎没有看到有末、外或者花脸去打更下夜的,更不要说女的。其次,台前不光只是打更,还同时兼有保障社会治安的责任,也就是下夜——如果有犯夜的,需要将其拘留(这种工作有时也有衙役担当,所以如果你是做衙役的,也可以参考一下后面的一些建议)。另外你需要有一个伴儿,我们几乎看不到有单独一个打更下夜的。毕竟这是一个比较枯燥的活儿,一晚上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没有伴儿会很闷的。但也不是没有一个人的时候,比如像《一捧雪》里那个更夫,就是一个人,所以弄得很辛苦,好不容易碰上了个莫成,就把工作转移给他,自己好暂时休息休息。

但是你要和你的伴儿关系处好了,否则会比较麻烦。比如《盗宗卷》里面,就因为衙役甲要来赏钱而没有分给衙役乙,结果衙役乙去打小报告,造成两个人谁也没有得到赏钱的结局。提到要赏钱,有一个小窍门:一般巡城的老爷都不识数(注意我们前面提到,打更这个活儿,最起码的技能是要会数数,而打更的上司一般都不识数,这很符合外行领导内行的规律),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钻一些空子。比如《黄金台》里,两个衙役抓到了一个犯夜的——田法章,但是却可以连报两次,一人得一份,这实在值得《盗宗卷》里的两个衙役好好学习一下。但显然这招儿不能使用太频繁了(毕竟老爷也不是完全的大傻子),如果老这么谎报,结果《黄金台》里也看到了,老爷一句“哽,哪里来的许多犯夜的!”戏法变漏了。

虽然维护社会治安是打更下夜的责任,但是毕竟你的技能不多也不高,所以千万要量力而行,不要犯个人英雄主义的毛病。《盗御马》里的两个“大胆的小更夫敢来逞强”,结果都被窦尔敦砍死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刻向御营里的高手报告,让他们出手。这一点可以借鉴一下评书世界的例子,凡是有贼人夜探府衙的情况,都是府中的侠剑客出来和贼人会斗,更夫是不露面的。

另外,不要将“会数数”这项技能简单地理解为会数到五就可以了,因为在某些非常罕见的情况下,你需要继续往下数,最严重的就如《九更天》里那样,一直数到九。

最后还是要鼓励一下已经或准备参加这份工作的朋友,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很卑微的活儿而抱有悲观的心态。所谓“行行出状元”,一点儿不假。我们有一位前辈的老先生王金龙,“白日长街乞讨,夜间吏部堂上巡更”,到后来官拜山西八府巡按,迎得美人归,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从巡更到巡按,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嘛!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二九一十八

在京剧的世界里,你的数学不需要太好,能数到十八就基本够用了——多好,两只手加两只脚,还富余俩指头。

比如,一场败仗打下来,作为统帅的你,身边就剩下十八个残兵败将。这样的情况,《华容道》曹操的情况,供你参考。

比如,天下大乱,打起来了,一般来说,数到第十八个年头,就能安泰了。这样的情况,《斩黄袍》里苗顺的“袖内八卦来算定,十八载天下不太平”、《大保国》里徐延昭的“十八年改国号臣不能全知”、《草桥关》里刘秀的“十八载才除恶孤立中兴”、《烛影计》里贺后的“十八载又何曾乐享太平”供你参考。另外,天下大乱的时候,经常冒出来“十八路反王”。合着平均起来,一家王子才折腾一年。

比如,丈夫离家把媳妇放在家里,媳妇数到第十八个年头,这丈夫差不多也就该回来了。可以参考《汾河湾》里“连来带去十八春”和《武家坡》中“连来带去十八年”。

比如,官员审理人犯,经常是十八个十八个地抓。《审李七》中就因为十八名江洋大盗短缺了一名,才把王良给攀扯上。《秦琼卖马》里秦琼是押解十八名所谓“好汉”。《审头刺汤》里陆炳监斩的也是“一十八名江洋大盗”。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甚至于,一出反串诸戏的节目,叫做《十八扯》。当然,非常“经典”的“十八摸”就不多说了,现在不是要“抵制‘三俗’”嘛。

十八是个好数,而且说大就显大(比如十八年),说小就显小(比如百万人马烧得剩下十八个),所以才在京剧的世界里这么流行。 表情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眼神和听力

大约是整日在锣鼓家伙的伴奏中过惯了,京剧世界里的人,耳朵都比眼睛好使。

《文昭关》这出戏里,东皋公在场上站着,伍员就愣是没看见,自言自语道“不知哪条道路可通吴国”。直到东皋公自己“嗯哼”一声,伍员才发现,“那旁有一老丈”。

不要小看了“嗯哼”,因为京剧里的人物眼神都不好,所以这句话是很实用的。在《伐东吴》里,黄忠进帐和刘备谈论军情,一会儿关兴、张苞回来了,刘备就和两位侄儿说话,最后大家都嚷嚷着要吃饭了,黄忠那里就愣没人搭理。黄忠“嗯哼”了一声,刘备惊讶地说“老将军还在?”唉,真是眼神不济。

最明显的例子是《临江会》里,周瑜设宴款待刘备,关羽保驾。关羽自语道:“俺不免站在大哥身旁,看他是怎样下手!”于是,关羽就在刘备身边左右不离。后来诸葛亮得知刘备过江,大惊失色,跑到帐外,“偷觑偷觑”,见状惊道:“哎呀且住!看我主坐在上面谈笑自若,周郎满脸杀气,两旁悬挂壁影,定有埋伏,我主性命危矣!”这时刘备身旁的关公“嗯哼”了一声,诸葛亮释然道:“二将军保驾身旁,我主已无忧矣,待我转去。”嘿!那么大一“红脸大汉”,站在刘备身边,诸葛亮就光看到刘备,而没看到关公。

西谚说,会哭的婴儿有奶喝。在京剧世界里,你如果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也一定至少要痰嗽一声“嗯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