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西皮、《汾河湾》

当初录入《汾河湾》剧本的时候,哪里晓得梆子是什么呢?对于京剧的认识还尚在模糊期呢(当然,现在也不能说明白了,半模糊吧)。只记得当时剧本中出现的是一个极俗的名字——“柳金花”。戏那个时候也听了不少,知道剧中的人物当为柳迎春,于是就给“改过来”了。要么说有时候知道太多也不好呢,要是从没听说过《汾河湾》这出戏,也就会认为女主角是叫柳金花了,而原封不动地保留了。

及至后来,翻阅后几辑的《戏考》,发现一出西皮《汾河湾》,且为“谭鑫培与王瑶卿合演之西皮真本”,这才弄明白原委。不过那个被改错的梆子版一直没有再动。

《汾河湾》谭鑫培饰薛仁贵、王瑶卿饰柳迎春
《汾河湾》谭鑫培饰薛仁贵、王瑶卿饰柳迎春

今天整理这出西皮《汾河湾》,才又动了梆子的念头,便顺手给梆子版“恢复名誉”,一会儿放到网上去。西皮的前言有几处说的很好,拿来看看:

盖本考体例,但取各种脚本一一披露,无论乱弹秦腔,无不列载,本不限于皮簧一类。惟阅者均以未见皮簧本为憾,故不惜辗转相托,极意搜访,兹已由京友代为觅得,且系谭王真本,当尤为顾曲者所欢迎,故特亟为披露。至其剧情,西皮与梆子本属相同,毋庸赘述。惟唱白之间,相去迳庭,阅者正可两两参阅也。按薛仁贵妻名柳迎春,梆子本作柳金花,仁贵未说破时称柳为薛大嫂,梆子本称为柳奶奶,皮簧戏中,凡至两人盘问时,每用“沾亲”“非亲”“带故”“非故”及“远看”“近觑”等字眼,至梆子本中,则用“有亲”“无亲”“有故”“无故”及“远看”“近瞧”等字眼,即此“瞧”字“觑”字之不同,已可知为系何脚本,且又可见皮簧中之下一字眼,实较梆子为细腻得当也。

戏考整理初期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像这种自以为是的“改正”。现在,《戏考》里的剧本更多的是当作一种文献对待,所以能不动就不动,除非特别明显的错别字。这,也应该说是一种认识上的“进化”吧。 表情

请不要再这样做调查

设想在街头出现这样的情景:

调查员:您好,我们是做产品调查的,您能参加这个调查吗?
小豆子:好啊,什么产品呢?
调查员:我们的这个产品是留给一般人难吃印象的水果味儿饼干。
小豆子:……
调查员:这个,是香蕉味道的。
小豆子:哦,我还从来没有吃过香蕉味道的饼干。
调查员:如果每周免费给您吃,您会吃吗?
小豆子:我还没尝哪!
调查员:那么您认为我们的饼干会在市场中有发展潜力吗?
小豆子:我还没尝哪!
调查员:您认为我们的饼干为什么会有发展潜力?
小豆子:我还没尝哪!
调查员:那么您认为我们的饼干为什么没有发展潜力呢?比如,因为我们的饼干是甜的,而您有糖尿病?
小豆子:我还没……
调查员:好啦,您可以尝尝了。
(小豆子尝。)
小豆子:唉,不对啊,这个是苹果味道的啊。
调查员:您看,配方上写的呢:“红香蕉”……哦,是“红香蕉苹果”。
小豆子:……

恐怕只有产品的竞争对手才会去为这个产品聘请上面这样的调查员吧?连做市场调查的最基本条件都不符合:在被调查者对事物没有任何接触的前提下就去问诸如“潜力”这样的问题;诱导、误导被调查者;甚至于自己对产品都不了解就来调查……这样的调查做下去,只是在毁这个产品。

这就是以前以及现在的一些所谓的“京剧调查”的水平。首先,这种调查没有任何用处,其目的也不是像正常的市场调查那样。这种调查无非是想搞出一些京剧不景气的“理由”,好为所谓的“改革”提供“材料”。最新看到的一个调查是深圳在线搞的。

这个调查的标题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国粹京剧,深圳还有多少人愿意欣赏?”——“还有多少”,在做调查前便把基调定在“没有多少”的假设条件下,接下来又形容京剧的“咿咿呀呀,缓慢的节奏”以及深圳人的“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其潜台词已经很明显,就是:我们的调查无非是要证明,节奏缓慢的京剧在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夜景没有多少人看啦!

如果一个人对京剧根本不了解,那你能指望他们能对京剧提出什么意见、建议和看法呢?最滑稽的是,调查者本身恐怕都不知京剧为何物,不然,请解释解释“三台经典剧目:《沙家浜》、《折子戏》和《状元媒》”中第二台剧目“《折子戏》”到底是个啥?

小豆子相信,这种失去公平准则的调查还会继续下去,那些被调查者不会因为京剧按照调查结果“改革”了而接触京剧,相反,他们会因为这样的误导而远离京剧,同时,他们对京剧一无所知的意见又被京剧界的“改革派”们拿出来大张旗鼓地宣传。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把京剧给毁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

唉,真是对京剧艺术网失望,枉有那么多的资源,不知道如何利用。就好比网络泡沫吹起来的时候,有多少公司雄心勃勃,妄图作一番大事业,到头来还不是因为基础没有打好,随着泡沫的破灭而无影无踪。更何况戏曲网站本身就是一个不好做的主题,能有这么大的投资已经是不容易了,却又不珍惜。

起先给小生出主意建议治理上传区,杜绝现在这种混乱的现象,制定合理的规则,大家都按规则来,既有效率又方便用户。结果被小生告知没有必要,并举出如可用客户端软件看出哪里上传,且怕改规则、按规则办事得罪上传者:“但是能严格遵守的,恐怕就是少之又少了”。这又怎样呢?“干大事者而惜身”,那最后京剧艺术网恐怕也就如袁本初一般,空有偌大家业,不得施展。

前天提议把论坛加强功能,起码来说能够正常按关键字搜索帖子内容吧(现在只能按标题搜索无异于鸡肋)。再一个建议就是把上传区的使用方式、用户名密码等等写在单独页面,让新来的都能看到,省得一天到晚到论坛问同样的问题。结果没有回复。

是的,也许对于庞大的空间资源来说,论坛、上传区等资源的一些浪费对于小生他们来说不算什么,但这些早晚是要到极限的。与其到时候把人们已经惯出来的坏毛病都再扳过来,不如现在就打好一个基础。如同写程序,随着程序的扩展,如果原先没有写好相关文档、注释并用更有效率的算法,早晚那堆程序代码会因没有人能读懂且效率低下而被抛弃,不得不从头写起。

京剧艺术网的新论坛在非 IE 的浏览器(Mozilla、Opera、Firefox)下都无法浏览帖子内容,这事儿恐怕没有什么人注意,因为这些浏览者似乎都在用 Windows 和 IE(且 Windows 还未用熟)。不过早晚这种兼容性的问题会凸现出来,到时候改就麻烦了。

京剧艺术网又要改版视频了,已经拖了很久了,现在似乎又没有动静了。时代国粹现在做的视频比较成功,除去出版物外,还有一些电视台的节目。不知道京剧艺术若搞,要搞出个什么名堂?

总之,给小豆子的感觉,京剧艺术网现在的摊子太大了,试图面面俱到(恐怕也是这个原因,很多人只知有京剧艺术网,不知有其他),而这样一来很多方面就都顾及不到了。比如自从收下梨园经典后,开始还能在首页体现出梨园更新了,但是最近就始终停留在旧的内容上——虽然梨园经典仍然更新着。

京剧艺术网的常客们似乎也是热衷于版聊的多余谈正题的,更不要说为网站的长远打算了。不过,这样活着不累不是?

本不应该对同行发这么多牢骚,但是毕竟梨园经典现在和京剧艺术网是有关系的,所以当然希望京剧艺术网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它的资源。又兼小豆子学的是软件工程,难免把学到的一些东西想应用到现实网络中来(戏考已经这样做很久了)。不过,既然小生他们接受不了,小豆子也没有办法了,以后也没必要费许多功夫去指出某些问题了。

毕竟不是同道人哪! 表情

麒派

今天看到铁杆老师在各大论坛上的宣传:周少麟所著《海派父子》一书出版发行。是啊,都已经是要纪念麒老牌诞辰110周年的时候了。

去年,小宇希买到了50年代出版的《汪笑侬戏曲集》,里面的汪派剧本竟有18出之多,虽然很多戏,汪笑侬及传人没有留下任何影音的资料给我们,但是剧本同样是保留流派艺术的一个重要媒介,读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

《戏考》里海派的剧目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几本《狸猫换太子》(是为合意太爷所最爱),读起来让人觉得构思巧妙,穿插别致,虽说是海派,但是传统的东西还是很多的。至少,看罢之后让人感到,它依旧是京剧。

马连良诞辰100周年的时候,马崇仁等出过一本《马连良演出剧本选》,所含5出马派剧本,应是对60年代所出《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的一个补充,其中剧目都算是比较常见的。虽然不能否认马先生演出这些大陆戏有其独到之处,但若能有如《春秋笔》、《大红袍》等这样马派独门戏的剧本,是不是比《清官册》、《四进士》要好呢?尤其是在前者没有完整音像资料传世的情况下。

周信芳的剧本选,前后出了三本,剧目加在一起尚没有汪笑侬一本的数量多。当然,还有一些单行本,如《海瑞上疏》、《澶渊之盟》等等,没有算在其中。小豆子觉得像周信芳这样的大家,一生所演的剧目又是如此之多,当还能挖出不少剧本。这些可能有的根本没有录音(甚至片断),但依然是一批宝贵的财富。也许,在文革中都被毁掉,那样的话,也只能让人叹息了。若是还有幸存且未出版的,倒是希望周大公子能够把他们整理出来。试想,虽然无缘见到、听到如《封神榜》这样的连台大本,若能见诸于文字,也应该是一大幸事——正如读到风靡一时的《狸猫换太子》一般。

《海派父子》
《海派父子》

柴俊为的《京剧大戏考》

早前上网,其中访问的为数不多的一个京剧网站就是皮簧客(柴俊为——当时并不知道他的真名)的“京戏点播台”。时过境迁,现在皮簧客在网上只拥有一个小组,建于免费空间的网站早已随着 IT 泡沫的破灭而消失。但是现实生活中,柴俊为已经是颇为成功了,不论是在京剧节目的主持还是京剧资料的出版。也亏得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挥一些作用,做对京剧有益的事情。

不过小豆子始终觉得,像互联网这样的媒体,是够让一种事物发扬光大最好途径。因此,有系统地整理京剧资料固然有益,但是出书与否就不那么重要了。想必也只有真正需要这方面资料的人才会买书;而如果一个资料是放在网上,且公开地让大家阅览、搜索,那么总会被人“误打误撞”地读到,同时传播开的范围、影响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及的。现在还有上门推销百科全书的推销员吗?没有了,因为我们有互联网、有 Wiki、Encarta 这样的百科全书。当你遇到某种问题的时候,翻书去查找答案已经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你手头有 Google。同样,梨园经典中的京剧录音,不也是大家共同奉献的结果吗?

所以,当代书本形式的《京剧大戏考》已经没有了民国时候的《大戏考》一类书籍的作用,但是它还是有相当价值的——毕竟,在这样的时代,还是有像柴俊为这样为京剧努力工作的人,已经让我们值得庆幸了。

《京剧大戏考》
《京剧大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