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谱图

一年多前,菊坛世系谱正式上线。今年初,菊坛世系谱正式整合到梨园百年琐记,算来刚好半年。

在菊坛世系谱还是独立测试的时候,也许您注意到了在人物族谱下,还有一个不能点击的“师承”链接。当初的打算是,像世系族谱那样,做一个师承谱图,用来更清晰视觉化地显示每一个艺人在艺术上的传承关系。

现在,这个功能正式在梨园百年琐记的人物页面中激活了。首批上线的是根据早年在网上流传的《相声师承关系总表》整理出来的相声演员师承关系,并且根据这些年的种种拜师事件做了相应的补充。如果您想从头看起,可以点击相声创始人张三禄的这个条目,一点点地展开,看看这一脉相承的关系谱。

像族谱中考虑到干亲一样,这次做的页面也考虑到了相声界代拉师弟这一特殊的师承关系,比如当您进入朱阔泉的页面时,会看到与其同门的常连安,是由张寿臣代拉的。这条信息,不光是显示出“张寿臣代拉”的小字,还通过把人物连接虚线化来直观表现。另外,若在琐记那边有对应的拜师收徒的事件条目,则相应的链接也会出现在这个谱图中。与族谱中的婚姻关系的那个小图标类似,这里也放了一个表示拜师事件的小图标,并注以年份。

除了相声界外,有一些零星的京剧界师承的资料,比如裘门的,作为测试之用而加入了数据库,尚有大量的信息需要补充进来。这些都需要日后慢慢来做。不少细节需要随做随改,不过大样子不会变了,所以,现在端出来与大家共享。梨园百年琐记的更新记录已经做了相应的调整,整合进来师承关系的更新记录。

谱图这种事儿不需要多介绍,很直观,所以就不再絮烦了。

引用一下两个多月前小范围测试时的话来总结这个师承谱图:“还是图形化了的数据看得清晰。谁是师祖宗,哪个是徒孙孙,一目了然”。是这么回事儿 表情

京剧剧目考略的升级

屈指算来,京剧剧目考略都有将近八年的历史了。

八年间,除了增加和修正剧目介绍外,考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除了随大流的那次改版以及之后增加了个“重名剧目”的页面外)。

从去年年底开始,考略在后台做了不少新功能的测试,现在是时候推出来公开测试了——俗称公测……

这次升级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考略在剧目文字介绍的基础上,增加了配图,包括剧照、脸谱、画谱等类型(视频截屏不算其内,否则无止境)。首批有将近700张配图加入到了相应剧目的条目中。这个数字肯定还会增长,有太多的图片需要数据化,并配上相应的文字索引,以便更好地被大家搜索及使用。戏考的各小站,从剧本的数字化整理开始,不断地向各种形式的原始京剧资料进发,将它们一一数字化。

数据库化图片这个事儿,也是早年的一个想法,直到今年才得以实现。最初的打算是做一个独立小站来运营,后来觉得还是把这个作为一个功能依托在京剧剧目考略下比较好,因为那里的数据都是以剧目为中心的。相应的图片,应以剧目为中心,进而扩散开来。

其他功能显而易见,就不多提了,大家一看便知。戏考主页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以配合考略的这次升级。其实图片这块儿也是说得太多,俗语曰:“画意能达万言”。这么明显的功能,无需在此絮絮叨叨 表情

告别菊坛世系谱

菊坛世系谱的数据整合到梨园百年琐记中已经有两个星期了,目前来看一切正常,很顺利,无缝对接。除了世系谱首页之外,所有其他链接点进去后都会被转向到琐记那边相应的页面。

所以现在要做的最后一步就是把世系谱首页的这扇闸拉上,把进入世系谱首页的网友转到琐记的“世家”页面。上次说过,在做这项工作前,要来这里与世系谱做最后的道别。

细想一下,其实这还不是最后一步,所有自动跳转启用后,过一大段时间,当 trees.xikao.com 不再被人访问的时候,还需要把这个地址从 DNS 列表中清除出去,那会儿可能又要来一次“最后的道别”。“那会儿”距今尚有时日,先说一下这次的感想吧。

这次通过世系谱接触到的编程思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包括整个页面的布局,如何合理且不过分堆积出一个图谱来,都是一个挑战。数据库表格的设计,虽然早在多少年前就已经知道如何去做,算法上如何去推演各种人物关系,但是真到实际应用上,还是有需要推敲的地方,有要优化的地方。世系谱最早的数据其实已经有一些与琐记是重合的了,比如一个人的性别,这个后来在两站整合之前就已经共用一个新表了。再比如世系谱上显示的人物的基本信息,从生卒到行当,乃至照片,都用到了琐记的数据,直接调用琐记的表格。也正因为此,两站合二为一其实是早该在规划时就想到的事情。只不过那会儿脑筋有些僵硬,没有想好如何在琐记现有的结构上增加这些东西。现在回头看一看整合,其实挺容易的嘛。

说到琐记的人物照片,世系谱在最初调用这些照片的时候只是把原图引用过来,显示的时候把尺寸按比例缩小而已。举例说明,某人的照片大小是 40KB,300px 乘 200px 大小,当世系谱调用它的时候,这个 40KB 的文件还是被下载下来了,只不过以 75px 乘 50px 大小的比例显示出来。虽然 40KB 在今天来讲不算多大,但严格意义上讲,网页的加载速度还是会因此变慢了一些。所以后来琐记在生成缓存数据的时候,增加了一项任务,就是把新增的人物照片先按比例缩小,另存成一个新文件,在世系谱那边加载的时候,所选用的就是这些只有一、两 KB 大小的缩略图,大大优化了页面的加载。

这个自动为新图片生成缩略图的小段程序,也很快就被用到了戏考剧本的配图上。

菊坛世系谱虽然关掉了,但是这个小站从构思开始,就给小豆子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工作体验。即便是最后与琐记的整合,也促进了戏考其他小站在程序上的优化,比如一套新的获取更新记录的函数,可以更好地嵌入到戏考新的首页中。这些改变,从外到内,都与世系谱有很紧密的关系。

今天我们在此与世系谱道别,也接近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新桃换旧符,问世一年的世系谱虽然关掉了,但是小豆子将一直记着这一年来由于它促进戏考的这场大规模编程优化与整合的经历,也希望戏考能够继续时不时地产生出新鲜的想法,并付诸实施,把更多的戏曲资源更系统地数字化,呈现给大家。

停留在测试版的菊坛世系谱站标
停留在测试版的菊坛世系谱站标

菊坛世系谱的减法

菊坛世系谱已经上线一年多了(公开测试将近十个月)。不过现在,需要在这儿宣布一个事儿,并非是要宣布把小站“测试版”的牌子摘掉,而是要宣布这个小站将会被逐渐停掉。

经过一年多的调试,发现菊坛世系谱的内容并不一定需要以一个独立的形式存在。在现有梨园百年琐记的架构基础上,做一定的扩展,即可以把世系谱的内容整合到梨园百年琐记里,是人物与事件条目的一个补充。

戏考这些年来,加法做了不少。减法也做过,但不多。仅有的几次减法都是与梨园百年琐记有关的,比如年度大事评选,比如条目质量提升项目。这一次的改动,既是加法,也是减法。加法的地方,是把琐记的数据与世系谱的数据更好地整合到一起,使后者成为前者的一个强力补充;减法的地方,是要砍掉一个创建了一年的小站。当然,这个砍掉是全盘转移,任何资料都不会因此丢失,也就没有什么遗憾和惋惜的地方了。

接下来的几周,您将会看到梨园百年琐记上的相应变化:琐记与世系谱将会平行出现有同样内容的页面。当琐记那边全面接手世系谱的数据后,世系谱的页面将会启用自动导向,把从搜索引擎里引来的访客直接转向到琐记那边。一切过渡都争取做到平稳无缝的,争取跟前年开的十八大那样。

当一切都整合完毕后,小豆子会再来这里,与世系谱小站做最后的告别,这个小站,从构思、设计到最后付诸实施,都是非常有益的经历,包括这次整合,对戏考的整体设计与运行理念有了新的认识。而促成这次整合的另一个技术上的动力,我们以后再讲。

动态

距离上次在 Blog 上写东西已经将近一个月了。上一次的小文里提到,“争取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大规模的剧本修订工作。果然,一个月的时间,顺利按计划完成了将近五百个本子的修订。而这一个月间,其他小站的更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偶尔几次少量的更新,犹如武侠小说里那些闭关了的大剑似的。礼拜二终于是拨云见日,出关来见一见光。正赶上中秋时节,梨园那边儿的特辑正需要打理,其他小站的更新也慢慢恢复了。

修订剧本的同时发现很多剧本的剧照还是空缺的。当年网络上流传的图片资料不是很多,手头的书也有限,所以很多虽然还算常见的剧目,都没有相应的剧照。如今环境今非昔比,很多珍贵的剧照都能在网上看到清晰版的,加上手上可触的平面资料也增加了不少,又是一番大规模更新剧照的时候来临了。这个活儿没有什么截止日期,随传随更新,没有给自己加码。

其实上一个月的大批修订工作,也是可以细水长流的,不需要什么一个月完成的“军令状”。无奈小豆子有些许“洁癖”,追求格式与规格的统一,不希望戏考的剧本在“二簧”与“二黄”的用字上,长时间出现两种不同的写法。故而一鼓作气而毕。

简单地介绍一下一个月来的情况,也算冒一个泡。这篇小文拖了两天才草就,也误了八月中秋的正日子。好在今儿十六号,我国一些地方也是以八月十六日过中秋的,又道是“十五月亮十六圆”,还没有出节,补上一礼吧。不过今天彤云暗锁,迷雾朦胧,看不到大月亮(打昨天晚上就是这样子),未知来年正月十五有瑞雪打灯否?权记一笔,立此存照。

“干爹”

“干爹”这个词儿,现在的名声实在不好。

追溯起来,国人认干亲是很有历史的。《封神演义》里面,周文王的第一百子——雷震子,就是周文王在燕山雷雨中所收的义子。各种演义小说里有身份的大官儿经常爱到处划拉收干儿子,以《残唐》里李克用的十三家太保最为著名,尤其是第十三位太保李存孝,因为武功了得,把这“十三太保”的名头远播寰宇,弄得后来的《隋唐》,也要硬把秦琼凑成杨林的第十三位义子干儿。

两个成年人关系十分好,他们的子嗣互拜对方为义父的例子也是很常见的。这种认义父与认义子的情怀,是很朴素简单的——就是一位长辈看着一位小辈很招人喜欢,或者两位长辈间要多亲多近,拜个干爹收个义子都是寻常之事。

如京剧界的谭鑫培与杨月楼,二人是盟兄弟的关系。杨月楼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杨小楼托于谭鑫培,而谭鑫培也是对得起兄弟,不仅收杨小楼为义子,按照谭家的排辈给取了“嘉训”的谱名,还把杨月楼与自己演武生的技艺倾囊传授。谭鑫培七子二女,加上这义子杨小楼,真个是“七郎八虎”,与杨老令公他们家一般不差,也是一段佳话。

在伶界,认干亲的现象并不罕见,很多情况下是像上面说的谭、杨二家那样,伶人间惺惺相惜,其目的很单纯,感情是很真挚的。这也是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除去亲情外另一种紧密的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旧社会一些认权贵阶级为干爹的伶人是出于生活所迫。

文革期间,因为父母辈是黑五类而被批斗的人比比皆是。那些曾经认过干亲的伶人,若是摊上了个“够分量”的干爹,那也如有了不好的出身一样,会倒大霉。而这又与出身不同,你的罪过不止是在于有了一个坏干爹,自己还有一条“善于钻营”的罪名。

手边有一份1968年8月号的《京剧革命》小报,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张君秋是认贼作父的“干爹”迷》。对张先生认过“总数不下二十名”干爹的行为进行大批判。如张先生的“干爹”中有一位是“被人称为‘北京杜月笙’的吴季玉。这个吴季玉是蒋帮要员于右任的干儿子,又与特务头子戴笠关系密切,而且很得蒋匪本人的赏识,曾委之以军统局北平站站长的重任。张君秋有这个吴干爹做靠山,真是‘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戴上了‘四小名旦’之一的桂冠,能与他的马干爹并驾齐驱于剧坛之上。”这种批判连最基本的历史事实都不顾,说张先生“极尽钻营取宠之能事”结识“吴干爹”是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而四小名旦的投票早在1936年就出了结果,及至1940年《立言画刊》组织四位同演《白蛇传》早已成定论。

《张君秋是认贼作父的“干爹”迷》
《张君秋是认贼作父的“干爹”迷》

当然,这种批判文章自不需要讲什么历史真实性,为了一个把人批倒批臭的目的,极尽所能。我们读这种史料,通过近乎咆哮的文风,可以对于那个六亲不认的时代环境有很直观的了解。同时感叹,这些老艺人,正是因为切身体会过了旧社会的逼人忒甚,才真心拥护新社会,觉得自己翻身得到了解放;可他们很多在旧社会时因身不由己被迫所做的行为(甚至只是捕风捉影的传闻),却成为了后来新社会各种运动中的致命把柄。真是讽刺至极。而以“认干爹”为罪状把艺人形容的在“干爹”脚下如何“浓施粉黛”、“卖弄风骚”,则只能说明这些写批判文章的人自己心里是多么不堪。

当各种运动都结束之后,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感情也随之慢慢地恢复。可是,干亲在金钱至上的时代又开始走形。我们当然要肯定现在仍然有纯粹的干爹义女,但显然,如今“干爹”已经很暧昧,这个词儿已经被毁掉了。所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提起“干爹”来,似乎很难让人再想到早年间那种纯粹的亲情。

干亲之外,领养与过继,也是亲缘网中一种独特的关系。领养也好,过继也好,都是另一种亲情爱心的表现。比如王凤卿把自己的次子王幼卿过继给兄长王瑶卿,正是出于王瑶卿只有二女“乏嗣无后”的缘由,是弟兄间情谊的表现。而老一辈的伶人收养子女,往往都是视如己出,也是积德行善之事。

鉴于两种亲缘关系在伶界并不罕见(张君秋先生那二十多位干爹是有其夸大之处),我们有必要在整理伶人亲属关系的时候一并把它们留存下来。现在,这两种关系都可以在菊坛世系谱中显示出来了。因为这与真正的血亲和姻亲不同,故而在两辈人之间,使用虚线而非实线来连接,并且写明如“义父”、“养父”等字样,与“父”、“子”等区分出来。这些关系和谱图中的其他关系并存,在人物间的操作上并无区别。

今天更新网页代码的同时加入了十八条义父母和养父母的信息,往后还会继续整理添加。若您有这方面的信息,亦可以通过编辑页面来提交,现在新的下拉菜单中已经包含了这几种关系。

菊坛世系谱

2008年,与久仰了的裘迷相聚于北京,我们从隆福寺的三联往南走到王府井的长安街口。记得在路上,聊到各类戏曲网站,小豆子对他说,想做一个家族树式的小站,利用数据库的资料和简单的算法,直观地反映出戏曲界人与人的亲属关系来。算来,已是将近五年了。

其实这个概念,早在2005年的时候就提过了(见这篇小文)。那会儿也只是感叹一下,并没有真的动手,因为手头要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后来陆续做了些如京剧剧目考略和红毹艺话这样的小站,还接手了梨园的维护工作,但这个比较有意思的概念,也一直只是一个概念而已。算来,快八年了。

去年11月份和小豆花休假回来后,对小豆花说,要不然咱们做这个吧。数据库与网页的设计并不复杂,稍微花了一些时间在编程的算法上做优化,这一段历程也是很有挑战性的。于是,这项工作就这么突然地从一个简单的概念付诸实施了。现在想来,倒也挺突然的。

不过这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放到几年前来做一个戏曲界的人物关系表,恐怕能调用到的资源还没有那么多。今天,梨园百年琐记里已经收录了超过四千位圈内人士的资料,数据库中提到的人物则超过一万四千人,有这个庞大的资料库作为后盾,在一个人物关系表中显示某人的曲种行当,以及他亲戚的曲种行当,都不是一件难事儿。

而一个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表,分解开来后,其实也是极为简单的。对于每一个人物,我们不需要知道他的七大姑、八大姨、祖上多少代都是谁,每一个人的亲缘记录只要二条,即:此人的生身父母是谁,此人与谁有过婚姻关系。就这么简单。其他的亲缘关系都可以从这个最简单的关系推导出来。比如甲的父亲是乙,母亲是丙,那么若想知道甲的祖父是谁,只需要在数据库中查一下乙的父亲是谁即可。甲的叔叔呢?那是一个或多个与乙的父母相同但是比乙的年龄小的人(或人们)。甲的舅妈呢?甲的舅妈是与丙共有同一对父母的男性的妻子。通过演算,我们可以算出一个人上下多少代周边多少位亲戚来。而这些都会由电脑帮我们从数据库中查询并算好;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则是一幅幅清晰明了的人物关系谱图。坐享其成,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由于录入的偏差或者重名等原因,电脑生成的谱图并不一定是百分之百准确的,而这时就需要大家帮忙来查错并及时指出,以免讹误流传。梨园百年琐记一直靠着大家的帮衬才有了今天的规模,相信菊坛世系谱也不会例外。

当您在谱图中浏览时,点击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将会进入以这个人物为中心的新谱图,所有亲属关系称谓都是相对这个人而言的。所有加粗了的链接,都表示此人是戏曲曲艺圈子里的,而正常字体则表示他是“外行”。

在谱图中,人物简单的介绍以及生卒都来自梨园百年琐记那边。如果这方面有空缺,则说明琐记那边尚无相关信息。若是您恰好有某些可以帮助补充的资料,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在琐记那边提供。充实那边的资料,将会使两边受益。这就是资源整合的一个好处。

人物的照片也很容易地从梨园百年琐记那边引用过来了。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照片资料,所以您会看到很多人都只有一个简单的头像图标。提供照片的方法也是通过琐记的投递。另外,点击照片或者头像的话,将会进入该人物在琐记那边儿的页面,您可以看到此人的更多介绍,或者帮助补充提供新的信息。梨园百年琐记那边人物条目的页面上也将会加上反向的链接,直接连到相应的谱图中来(就像现在连到老唱片的相关页面那样)。

有蓝色背景的人物表示此人是男性,而粉色背景则表示是女性。这个其实还是很明显的。我们觉得这样的设计比文字的“男”、“女”更直观一些,而且更省地方。

目前小站上的信息,大部分来自梨园百年琐记中已有的文字,另外参考了刘嵩昆的《京师梨园世家》,并按照书里的内容挨家挨户地把信息提取出来并数字化(现在完成了四分之一)。需要极力推荐这本书。想当初刘先生手工编篡那一张张图表,比起如今用电脑生成可是费功夫多了。今天我们又得以更上一层,系统地整理这些信息,免去了在书中从一个表跳到另一个表的繁琐查询,而刘先生作为这个领域的先驱,功不可没。

说到先驱,还有一位前辈需要提及,那就是作了《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的潘光旦先生。潘先生在这本书里以独特的角度解读了梨园世家的产生与发展,梨园界屡见不鲜的“强强联合”的婚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这个圈子的优化与扩张。潘先生说:“伶人是有世家的。不但有,并且很多,亦且也许比别种人物多……‘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原是生物界的一大原则……一个以票友开始的个人往往终于会造成一个三代四代专以优伶为业的家系,而家系与家系之间,复因彼此互为婚配的关系,可以造成一个庞大的集团,一个千头万绪、循环往复的‘血缘网’”。

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京津沪这样拥有大剧团的地方,一对对梨园伉俪携手继续“循环往复”新的关系网。比如2009年结婚的李孟嘉与谭茗心,就又把京剧界的两大世家——李家与谭家联系到了一起。小站的数据每补充一条新的亲缘关系,就会把一个点连到另一个点,把这张网编得更庞杂,最终使我们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每一条人物关系都会非常清晰。而这一切都是实时的,不必等到多少年后我们再回头来考证和整理这些信息。

小站目前是测试阶段,最终我们会加入师承以及干亲螟蛉的信息。这些信息怎么能够更直观地表示出来而不使现有页面变得臃肿,又是一个挑战。

欢迎您对新的菊坛世系谱提出您的意见和建议,也希望这个小站能够成为您又一个应手的工具,哪怕是一个有助于八卦的玩具呢 表情

对了,网址是 http://trees.xikao.com 。从戏考的各个小站也都可以连接过去了。

小站们改版的后记

戏考小站们的界面更新已经有将近一周的时间了,这期间除了正常的网站内容更新之外,慢慢地开始把一些非常旧的静态 HTML 文件改成动态 PHP 并套用上新的界面。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新的界面是否还满意?

新的界面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小站们有统一的标题抬头栏。即横贯网页最上端的那一栏,左侧是小站的标识和名号,右侧有搜索栏和“来自中国京剧戏考”的字样(戏考主页除外)。

第二,小站们有统一的左侧导航栏。导航栏分为两部分,最左边的是各小站的链接,有助于在各站之间往返。旁边的一栏是小站内的导航栏。这个部分基本上算是继承了梨园百年琐记原来的站内导航,与原来唯一的不同是所在页面的名目会在导航栏中突出显示出来。

第三,小站们有自己标志性的配色方案和统一的主题界面。这基本上就是视觉上的调配了,黄、绿、蓝、红四色正好配到四个小站上。另外正文部分的字体统一调到了14像素,比之原来的12像素更易读。再比如超级链接没有下划线了,更符合新时期网页设计的审美并保证阅读的流畅。

第四,新增的戏考首页——“今日”。这个是一个半新半旧的设计。右半边“历史上的今天”设计来自梨园百年琐记的首页,另外还有戏考剧本页每次更新的封面剧本,以及一个每周随机生成的比较有特色的人物条目,加上一条每次访问随机生成的历史事件问题。这些基本上都是(除了“本周人物”)以前在小站上能见到的,现在统一到一起来。而左半边的“记录”反映了各小站近期的更新记录,以日期分段,这其中还混杂了来自梨园百年琐记的讣闻信息,能够在看记录的同时缅怀新近离开我们的前辈们。这个首页之所以称为“今日”,就是希望您能每天访问一下,看一看在“今日”有什么新的更新,历史上的“今日”是哪些艺术家的生卒纪念日,还有哪些值得纪念的事件发生。

第五,戏考剧本部分“下降”到“京剧剧本”。一开始做戏考这个网站的时候,只是一个简单的京剧剧本网站,所以 www.xikao.com 即等于剧本。后来开始做梨园百年琐记了,于是有了子域名 history.xikao.com 。及至后来其他小站的问世,一个个子域名也就诞生了。其实戏考剧本的关系与其他小站应该是平级的,而非剧本高于别的资料。于是大约是在几年前,偷偷地启用了 scripts.xikao.com 这个域名,所有剧本的内容都被导向了这个域名。只不过彼时访问 www.xikao.com 仍然是剧本的首页,因为并没有想到能有什么一个统一有特色的主页来反映所有小站的内容。

新的设计还有一些好处,比如每个小站的首页现在都有共用的“友情链接”列表(页面最下方),这样有利于该列表的管理和与兄弟站之间的“邦交”。以后如果再改版的话,也不必去每一个小站分别做更改,修改一个模板的事儿。以后如果若有需在全站登的那种通知文字,也可以一瞬间到达每个页面。

小豆子一直倾向于把整理剧本的戏考、整理历史资料的梨园百年琐记、整理京剧剧目资料的京剧剧目考略、整理说戏录音的红毹艺话,称之为“小站”,而非一个大站下的小栏目。对于那种所谓的包罗万象的“门户型网站”很没有好感,也一直避免戏考走这种路子。高大全的戏曲网站不仅很难保证每个栏目的维护,而且各门户间重复建设的东西太多,大家都去互相抄抄内容罢了。所以戏考绝不会往这种没意思的方向发展,每一个小站,都是有自己特色和原创内容的。

网站要做出特色来不容易,戏曲网站更是如此。小豆子认为,如果要做出完全贴切并为戏曲服务的网站,只能自己设计数据库、自己写网页代码、自己配置。所有市面上有的那些内容管理系统(CMS),都只是一般性质的平台而已,并不能最好地应用于戏曲资料的整理与展示。即便是套用,也只是削足适履的徒劳而已。而内容上靠东抄西抄过日子的网站,也总归是抄一时的表面文字罢了,完全谈不上是整理分类,更谈不上是把数字化的资料更科学地展示给用户。所以,能够为戏考的小站们写了那么多原创性的代码,进而把所学所爱的编程知识尽数应用于自己另一份爱好,并与众同好分享其成果,实在是一件值得骄傲(不客气一回)和高兴的事儿。

从一开始整理京剧剧本,到后来的梨园百年琐记、京剧剧目考略、红毹艺话,尽管涉及的领域不同了,但戏考的目标是简单和不变的——即把存留于纸张、磁带、相机里的平面资料数字化,并通过一个更好的方式整理展现出来,使得在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能够做到更方便简单,而资料本身也可以更好地保留和传播下去,就这么简单。所以小站们的风格也应该是简单明晰的。这应该也是当初梨园e客与豆腐在运营梨园时的初衷,也是为什么小豆子能对梨园这个网站一见如故,并帮衬着运营直到如今。对了,合意太爷的中国京剧老唱片网站也是这个意思。

借着改版聊点儿平时不太有机会讲到的一些想法儿,顺便鼓舞一下自己,不算太跑题吧。

月底前争取把为数不多的剩余 HTML 页面改造好。农历春节前后,一个新的小站会以“测试版”的形式上线。写那个小站的程序代码以及整理那个小站的文字资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咱们到那会儿再细谈。

2010年十大网络戏曲新闻

2010年的网络,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我们看一下2010年的网络戏曲界,还真有些是和微博及草根个体有关的呢。

一、网文《吴江十年》问世
在2月份,网名司徒雷登的网友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长文《吴江十年》,回顾自2000年被任命为中国京剧院院长的吴江十年来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该文很快被版主红豆少主删除,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当前的京剧界受不了这样的‘猛药’。我办网站、论坛十多年了,难免在这个圈子里也有一些无法推脱的人情面子;另外,我也不希望行业内有人利用这个帖子来当作‘打击’别人的武器,或是推脱干系的挡箭牌。综合考虑,还是删除了”。司徒雷登随后继续发帖,继续被删。网文的开篇说得是:“作为一个‘著名的编剧和京剧活动家’,一个公众人物,应该能抗得住我的几句点评吧”。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在很多事情都被曝光在阳光下的今天,戏曲界的人士,如红豆少主所说,还真“受不了这样的‘猛药’”。可网络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一旦在网上出现的东西,你想让它彻底消失,是很难的。这篇网文随后被多处转载。

二、李佩红程派《穆桂英挂帅》引发大争论
继《吴江十年》之后,4月份,中国京剧论坛再爆惊人文章,起因是论坛上讨论李佩红以程派风格演出《穆桂英挂帅》。不拘于流派的演出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李佩红的程派本门戏受到网友的诟病,加之其为人处世的一些不当,讨论艺术的主题很快变成了人身攻击。不仅如此,有网友开始连续爆料,对李佩红很多舞台上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揭露”。这些内容的真假尚未得到证实,倒红与挺红两派倒已经开始对着骂大街了。以小宇希为代表的挺红派显然不明白网络论坛本身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对骂并不能解决问题,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摆事实讲道理,才是正理。红豆少主对于骂战也是采取删帖的措施,但是双方均不买帐:倒红派继续刷屏加料,挺红派骂红豆不能及时删除刷屏的帖子,有偏袒之嫌。两下里不好做人的红豆,只好一跺脚,把坚持了多少年的中国京剧论坛,挪址搬迁。由于启用了更好的论坛程序加上禁止了匿名发言,这场大争论终于没有了生息。但是搬迁给中国京剧论坛带来的问题在随后也显现出来,这个稍后会谈。关于红姐的帖子,和吴江的一样,仍然流传于网络上,彻底消灭是做不到了。无疑,“红姐”是2010年初网络戏曲界最“红”的词儿。

三、小生重开京剧艺术网
2008年商业合作失败后的小生,经历了将近两年的准备,在3月份重开了中国京剧网(jingju.net)。重张之后,互联网上出现了两个京剧艺术网,一个是小生初创后来被赶走的那个 .com,另一个则是这个新的 .net。前者极尽抹杀历史之能,全站上已经看不出来这与小生有什么关系了,在台面上抛头露面的是“梅子姐姐”,且各种平面媒体在报道这个京剧艺术网的时候,文字间也透露着“梅子姐姐”是京剧艺术网的负责人。这个“姐姐”是什么人小豆子不清楚,从之前了解的这段故事来看,显然是比那个在背后的“舅舅”还要神秘甚至还有手腕还会“做人”的人物。重张后的京剧艺术网至少从论坛的情况看,人气大不如前。小生站长说的涅槃,可能还要在这个清凉寂静的环境下过上一段时日,而重张往日的辉煌,需要的则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更好的运作手法。

四、中国秦腔网网络独家支持第五届秦腔艺术节后瘫痪
8月29日,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开幕。中国秦腔网为该届艺术节做独家网络支持,在9月6日艺术节闭幕后,中国秦腔网服务器出现了瘫痪现象。据官方的说法,是由于艺术节期间访问量太多造成的。同样,据官方说法,“重新安装和调试需要较长的时间,2010年9月9日,中国秦腔网启动备用服务器,中国秦腔网以及旗下中国戏曲论坛的备份数据保留到2010年7月15日”。而时至今日,中国秦腔网的首页还只是一张图片加上一个通往论坛的链接,其他内容全无。作为自称“三大戏曲网站之一”的中国秦腔网,保持如此长时间的半瘫痪状态,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五、张建国网上发文澄清谣言
自《吴江十年》的网文出现不久,中国京剧论坛上出现了一篇关于中国京剧院老生演员张建国“涉嫌受贿被立案侦查”的帖子。要说张建国对于这种谣言帖子的处理方式比后来的李佩红要高明得多了,更懂得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很快在咚咚锵网站刊出一篇辟谣的声明,有理有据。这才是新环境下应对谣言的最好办法。网络上固然乱,真实信息与谣言并存,但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谣言,才能使谣言没有传播的土壤;相反,如果只是封堵和骂战,只会适得其反,让谣言传得更厉害,让假新闻看起来更真。张建国显然比中宣部看得还明白。

六、郭德纲博文骂战、微博致歉
微博的时代,名人在微博上稍有动作,就会产生蝴蝶效应。8月,郭德纲的徒弟李鹤彪出手打伤了上门采访的记者,娱乐圈大震。此后,郭德纲在博客中写了一篇《偷拍不挨打,此事古难全》的文章,对此事件毫无歉意,反而言语中继续攻击媒体。一时间,舆论大哗,各路人马出面讨伐。郭德纲急忙避了风头,连在新浪上的 Blog 也一并关闭(时至今日仍然关闭)。到了12月,郭德纲在微博发文,就徒弟打人事件向北京台及公众道歉,言道:“自八月风波以来,颇多感慨。这半年来,想的最多的一个词是膨胀。浮躁的社会,人人都会膨胀,但膨胀是万祸之源。徒弟们不膨胀不会出走,我要是不膨胀也不会闹出这场风波。如果能再平静一些,再谦逊一些,再放低自己一些,相信事情不致如此。八月之事,会有无数种解决方法,但由于冲动,逞一时之快,才铸成大错。常有人说,艺人要有责任感,曾对此颇不以为然……这十余年,全社会对我很宽容,无数的观众支持我走到今天,众多媒体也是功不可没。我承认,八月份伤害了很多人。人不错成仙,马不错成龙,知错要改!向全社会及观众媒体北京台致歉!我要反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郭德纲朗言大话出于网络,转而道歉也是通过网络,这个渠道真是好,比硬着头皮站出来讲话要方便容易得多,而且传得快而广。

七、周立波微博开骂
据说很多使用的段子都是来自网络笑话的周立波,在年底抛出了网络公厕论,一时间网民群起而攻之。概而论之,周立波关于网络的言论大约是说“网络是一个泄‘私粪’的地方,当‘私粪’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公粪’,那么,网络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共厕所……若将网络民意当真,实是一种‘自宫’行为了。”有讽刺意味的是,周的公厕论发布的地点恰恰是最红火的网络微博。这场现代版的自相矛盾,引发的是无数口水与论战,周立波大有当年朝歌城外大战八百诸侯的纣王气势,摆出浑然不惧之态,舌战众网友。事情最终以周立波息骂告一段落。

八、无意义的戏曲微博网
记得早年 Blog 红火的时候,有一些戏曲曲艺网站也跟风做运营平台。那会儿小豆子就不看好这种跟风行为,因为 Blog 运营平台有其特殊性,不是随便套一个就能成的。果然,现在这些所谓的“戏曲专业博客网站”已经无人问津,包括后来的类社交网站也是如此。同样的,在2010年火起来的微博,仍然引来没有吸取教训的戏曲网站的跟风,比如新的京剧艺术网。微博这玩意儿,说实话,闭关程度比 Blog 还要厉害,因为你在一个微博平台,只能关注和被关注来自本平台的人,这就意味着在所谓的“京剧微博”写东西,只是一个很小很小圈儿里的事儿,也注定了不可能成功。戏曲网站跟上形势使用新技术本来很好,但是生搬硬套,最后不伦不类,则是费力不讨好的。

九、中国红舞台主办的首届2010戏曲票友网络演唱大赛
中国红舞台网站是一个视频互动直播平台,算是一个网络上的才艺展示媒介,在4月份,红舞台携手全国多家戏曲协会、网络媒体共同举办2010全国戏曲票友演唱网络大赛,这是该网站乃至整个网络戏曲界的首项大规模戏曲票友的演唱大赛。5月底报名结束之后,6月份开始各阶段的比赛。网络视频在这几年随着宽带的普及越来越受到欢迎,加上电视媒体上各种选秀节目流行,出现这么一个戏曲票友网络演唱大赛应该说是水道渠成的事,而红舞台无疑走出了这第一步。

十、诸京剧论坛遇到转型期
最后一条其实不算是某一事件性质的新闻,而是对2010年过来后,新形势下一个现象的总结。当初网络戏曲初兴,几大京剧论坛都是聚了相当多的人气。但是2010年过来后,我们会发现,这几个论坛的人气都不似从前了。比如红豆的中国京剧论坛,大约是在搬迁之后,热度降下来了,其中自然有禁止匿名发言的原因,也有搬迁本身带来的客流量流失,更重要的是新论坛一目之下,就可以看到最后一次发帖和回帖是在什么时候,很多情况下,几天了,两三个话题的讨论尚可,余者寥寥。再比如小生丢掉的那个京剧艺术网,其网站及论坛也是在2010年同时由 jingjuok.com 变更为 jingju.com。域名固然更专业了,但网站地址变更带来的客流流失也是有的,加之有意义的话题也不多,只有几个人能来回来去地说话,也是消沉。小生的新京剧艺术网却正面临新张无人气的现象,而时代国粹的论坛则是“无法找到该页”。一时间,几大京剧网的附属论坛似乎生气不够,莫非没人在网上讨论京剧不成?其实不然,这正是这些先驱论坛进入网络新时期所遇到的转型问题。现在网络的结构,早已不是一个门户通吃的情况,其实早几年前小豆子就说过要想做面面俱到的戏曲网站是无益这样的话。现在,讨论京剧的地方已经不仅限于这几个大网的论坛,豆瓣、人人网这样的以人和群为单位的网站,甚至于在自己的 Blog 和微博,都是谈论各种话题的平台。而且,访问这些平台的方式不仅限于一台电脑,手机等掌上设备都可以随时随地让人浏览信息、交互话题,那么,传统的京剧论坛在人气上大不如前,也是很自然的了。微时代的到来,让个体可以很容易地对公众喊话,如此,专业论坛固然仍有其价值所在,但如何应对冷下来的人气,并找到更好的出路,应该是各大戏曲论坛都将要面对的。

日本动漫

上个周末在圣何塞,发现街上经常出现一些打扮奇怪的人,比如头上顶着夸张的大帽子,或者染着蓝色头发,或者带个猫耳朵、鸭子嘴巴什么的,或者扛着一把超级大的宝剑,总之,穿着打扮活脱就像日本动画片里的人物。

没错儿,日本动画片。后来上网查到,每年五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圣何塞都要举行这样的峰会,各地的日本动漫爱好者齐聚一堂,装扮成他们喜爱的形象,在开会之余,满大街晃悠,就有了这奇特的景象。

参会的动漫迷(照片源自网络)
参会的动漫迷(照片源自网络)

原来听刘宝瑞的《书迷打砂锅》,觉得听书能入迷成夹着枕头挥着扫帚当骑马的书迷绝对是艺术的夸张虚构。现在一看,人要是真入迷了,还果然是这样子专业呢。就像戏迷要是入进去了,也总想着自己扮起来登台试试。

在电影文化输出上,美国无疑是占据制高点。而日本,则在动漫输出上是赢家。记得小时候看《变形金刚》,刚开始知道这是美国片儿,可后来的几部越看越没有美国的风格,倒开始有日本动漫的风格,比如机器人都不怎么用枪互射了,而是回到人类最基本的打野架的原始模式进行战斗,甚至武器也都出现如刀剑一类的玩意儿。后来才知道日本人已经接管了美国人的《变形金刚》。

日本动漫的普及是相当成功的。日本的动画片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免费提供给别国电视台,在利润第一的前提下,电视台自然乐意播放这种不收版费的片子。于是,各国的小朋友都从本国的电视台或多或少地看到了日本动画片。而日本动漫产业并不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他们通过卖动漫相关产品来找补免费送出动画片的亏空,比如各种玩具。

德云社当初的路线与日本的动漫产业很相似,在低票价的同时,德云社演出的录音在电台播放,各种音频和视频也都在网上流传,德云社并没有因此去追究所谓的版权,而是充分利用网上这块阵地,做足了宣传,终于走红。而相关的衍生品,比如各种商业演出,比如“天价相声”,也就应运而生,从而弥补了之前的亏空。而曲协那帮人呢,演出质量不高,反倒成天去追究版权,甚至还要与出版商打官司。

当然,小豆子不是要鼓励盗版,也并不支持把戏曲曲艺的出版物直接搬到网上,尤其是现在这个文化环境,作为为数不多的爱好者,我们应该去为自己喜欢的艺术掏钱,而不是指着从网上下载本应该付钱的东西。反倒是各级主管部门,现阶段不应该把挣钱看得那么重,不要因为戏曲曲艺出版物不挣钱就不去出,或者因为没有收视率就不去播。现在是市场培养期,门槛儿不能太高,眼光不能太短,等你把文化市场做好了,那会儿再卖八千块钱的京剧演出票,也是有人买的。当然,前提是,你得先有好的玩意儿让人来看。

圣何塞的动漫峰会,无疑也是日本动漫输出的一个衍生物。参加峰会的绝对都是超级动漫迷,否则谁会这样花钱专门跑到一个地方,打尖住店,再花钱置办一身行套,满城游荡。

一种文化,成为这样规模的文化产业,是多种因素加之大环境使然。我们在谈到自己的文化时,“振兴”没少提,钱没少花,但是连自己国内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气候,更不要说“输出”了。文化大国如何成为现实?美国好莱坞式的文化输出,值得借鉴,日本动漫式的市场培养,也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