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子买卖

据报,“大型交响京剧《郑和下西洋》拒绝上荧屏”。

这是典型的一锤子买卖的做法。如今的新编剧目,目的相当地单纯明确,那就是砸它一锤子,买卖成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钱砸进去了,就连评奖似乎都不是主要目的了。

反正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想让剧目流传下来、流传开去的目的是没有的。这就是小豆子现在称为“一锤子买卖”的新编京剧。你观众来剧场看戏,很好,上一回当,扔一次票钱进去,下次准不来了。而上电视或者电台这种做法是典型“一锤子买卖”京剧所惧怕的,因为一旦间这样的烂戏上了银屏,传到千家万户,还怎么蒙观众上剧场看戏呢?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这么多“一锤子买卖”的京剧剧目,没有一出流传下来,没有什么好的唱段在戏迷间传唱的——谁看一次戏就能把唱段记下来呢?而那样的烂戏还怎么指望观众二进宫呢?这与老年间的新编剧目是截然相反的,那时候的好戏,就能让观众再掏钱进剧场看,就敢在电台让观众听。这都是“一锤子买卖”京剧比不了的。

喊了这么多年“振兴”,就产生了这么一批“一锤子买卖”京剧,犹如喊了多年“反腐倡廉”一个效果,一个字儿,都是“钱”闹腾的。

《一锤子买卖》上有3条评论

  1. 小豆子老师您说得很对啊。现在这些新编剧目花费很大却丢失了京剧最基本的传承性与大众性,真是没法说哈哈。
    还有我给你发邮件要求录入《戏考》第四十册《馒头庵》剧本,一直没有回信,不知您收到没有?希望在这里看到的话给我通知一下,谢谢!

  2. 呵呵,我把这种东西叫做“一次性京剧”。这类剧一般强阵容,大排场,送点票,演几回,获个奖。
    所谓大制作,窃以为,从电影学的。但是,但应一次性投资后,再播出就无需高成本了,而舞台剧演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投入和准备,人吃马拉。
    这种东西的更大危害在于,我认为,极大的破坏了京剧的生态,打击了人们对京剧发展未来的良性想象,而代之以对京剧发展和改良的悲观与抵抗。
    但是,那些大制作们还是乐此不疲。一群不懂京剧和传统的人在那里胡作非为,把京剧改得如同上身穿了西服下面却是马褂一样滑稽,却被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中西合璧,似乎京剧只有这样才有救。
    呵呵,修旧如旧,不仅仅是古建筑维修上的一个原则,更应该成为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原则。
    什么时候能再用一桌两椅、空台守旧、皮黄韵白、程式龙套来演一出新编的戏呢?就像当年的《赵氏孤儿》,那该多好啊!
    有人说,京剧改革,不是要京剧改行。

  3. “但应一次性投资后”,有错别字,应为“电影一次性投资后”,更正一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