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来“匪”去

新闻上说,台湾那边儿的部队在《我爱中华》这首歌中去除了“我们要消灭共匪”这样的字眼。

话说当年国共两党的宣传机器都是开足了马力,指着对方的鼻子互骂“匪”类:国民党称共产党为“赤匪”、“共匪”,共产党称国民党为“白匪”、“蒋匪”。这种“匪”的称呼,古来有之,比如“拳匪”义和团、“粤匪”太平天国,以致后来,这种称呼还延伸到了国外的对象,像朝鲜战场上著名的“美李匪帮”。

这种“匪”的称呼给人种歇斯底里的感觉,有点儿“咆哮体”的意思。不过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用这样的字眼很能让大众理解接受,而且骂阵一方也很爽。

自古我们的文艺就是和宣传绑在一起的,所以,应景的政治文艺作品在什么时代都会有。在两党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隔开后,双方以各种形式进行政治宣传,其中,大约是通俗易懂的缘故,曲艺被广泛使用。

比如在共产党方面,王有声编过一个名叫《把美帝赶出台湾》的活洋片,其中甲乙两个演员在第二片中扮演蒋介石和他的副官,是这么个场景:

蒋介石(唱京剧坐宫调)蒋介石坐台湾好不伤惨,
           想从前比现在一阵心酸。
           我好比瓮中鳖难以动转,
           眼看着这江山就要完蛋。
   (白)     副官!
副官 (白)     有。
蒋介石(接唱)    叫副官快传令,把大陆来犯!
副官 (接唱)    此一去一定是不能回还。
蒋介石(白)     混蛋!
副官 (白)     是混蛋。
蒋介石(白)     马上传令,反攻大陆!
副官 (白)     报告总统!青年力壮的都跑啦!光剩下老弱残疾了,他们别说打仗,一听见枪响就得趴下。
蒋介石(白)     他妈的熊蛋!
副官 (白)     是熊蛋。
蒋介石(白)     马上下令,把台湾的老百姓都抓起来,充实部队,参加战斗!
副官 (白)     不行啊!总统,老的老,小的小,不顶用啊!
蒋介石(白)     你就将就点吧!
副官 (白)     是!

同时期,郭云霄创作过一个名叫《美帝滚出台湾去》的快板,开头儿还有普及历史知识的教育意义,是这样的:

竹板打,响连天,
诸位同志听我言。
说台湾,道台湾,
台湾是祖国的好河山。
两千年,在秦汉,
就与台湾有关连。
到了一三六零年,
台湾正式归中国管,
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
这比美国还早四百多年。
让台湾,归祖国,
谁也不能来阻拦。
美国鬼,真混蛋,
国际的宪章它不管。
出了兵,开军舰,
侵略我国的台湾,
美国鬼,胡乱言,
耍起无赖占台湾。
世界人民看的清,
不准敌人来逞凶。
周总理,有声明,
六亿人民记心中。
锣鼓敲,口号喊,
解放台湾意志坚。

在政治漩涡中,文化艺术与政治是很难脱钩的。在大陆的梅兰芳尚都曾创作出《嫦娥赞公社》这样的作品,而随着国军到台湾的齐如山,也不能免俗。配合国军的政治宣传,齐老会弄出一些鼓词什么的,比如下面这段,摘自其为“总统复行视事三周年纪念”创作的《重整旧山河》:

这个时候,我们总统蒋公的处境,真是千难万难,古人有四句诗,说的正是这个情形,他道是,好比:
 一轮明月被云漫,
 虽然云漫月在天;
 有朝一日风吹散,
 光显明月照九天!
 总统立志决心肩此重任,
 这才复任总统把这一副重担扛上肩。
 自从重任扛上肩,
 吃尽了苦辣与酸咸。
 好在我们总统眼光看的远,
 一心救民救国不顾艰难。
 一面整理三军把兵精练,
 一面改良政治任能与选贤,
 一面侦查共匪扫清间谍,
 一面稳定社会要把万民安,
 一面在台湾把百般政事来整理,
 一面眼望着大陆照顾中原;
 把大陆的情形看的是清清又楚楚,
 便想着反攻大陆扫荡群奸。
 岂知有美国来阻拦,
 因此耽误了两三年。
 而今美国睁开了眼,
 说是我们反攻大陆是理所当然。
 总统听到这个消息便微微笑,
 说是早晚总有一天。
 既是友邦来帮助,
 必能指日把乡还;
 大家既然得遂还乡愿,
 便应该群策群力不畏艰难;
 万事备齐就要动手,
 收复国土在指日之间。
 我们自己的战事当然要自己打,
 不过要友邦助我军械与金钱,
 地下的部队有几百万,
 飞机的来往会遮黑了天;
 那时反攻大陆站稳了步,
 便看到人人拍手万民欢;
 人民箪食壶浆来迎迓,
 投降的军队日有万千。
 第一游击部队都要赶紧来合作,
 匪军的投降也是恐后要争先。
 有的说这才得看到亮光离开黑暗,
 有的说正是逃出了地狱见到青天。
 这正是月在天空解除了云雾,
 灯光万丈扫尽了群奸。
 接续着大家努力把匪除净,
 捉住了毛贼消灭了苏联!
 明年的灯节定要在大陆上过,
 灯月交辉照遍人间。

说实话,齐如山上面的这个作品,让人想到了同时代的郭沫若。或者说,文人一旦去创作与政治相关的文学作品,其风格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可见,当年双方都是自我感觉良好,都认为鞭梢一指,就把对方给踏平了,而且对方治下的老百姓都是拥护自己的大军到来的。于是这么自我宣传了多少年,双方也楞没把对方怎么着了,耗到现在,也终于算是看开了,一笑泯恩仇,什么也都是过眼云烟罢了。

应景的政治文艺作品是长久不了的,传世的永远是超越这些局限的作品。如今,两岸已经停止了骂阵的状态,这种互称“匪”的作品也成为一个时代的回忆,权作茶余饭后的笑谈。只单说艺术为政治所用这样的现象、互骂对方为“匪类”这样的思维,便足见我们是同文同种、在一个文化环境下熏陶出来的一类人呢。

沉默中的小爆发

梅葆玖在政协文艺组讨论中的发言一针见血,也难得如今还有人能出来说这样的话。复制过来再读读,拍案的同时,也是“痛心”的心情:

梅葆玖在感谢国家对振兴京剧投入巨大力量的同时,也指出有些部门、领导将京剧“杂交化”的发展方向是错误的,“不带髯口粘胡子的京剧很可笑。如果说这是为了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的行为,那孩子们更应该了解纯正的传统艺术,京剧这么发展下去可就麻烦了”。梅委员还对央视春晚将京剧节目安排在零点钟声后的“鞭炮档”很不满。他说:“看上去是在弘扬国粹,但那个时间段大家都去放爆竹、吃饺子甚至睡大觉,怎么弘扬啊?我不反对歌舞类节目多一些,以迎合80后、90后的观众。但民族的大节日、大晚会上,就应该给国家最传统、最正规的节目一个展示的机会,哪怕在黄金时段唱10分钟也好啊。”

对于春晚的批判我们听的见的谈的很多了,现在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杂交化”甚至是漠视,已经到了一个很可怕的地步。《曲苑杂坛》的制片汪文华,随后哽咽地发言:

她说:“我是广电系统和电视台推荐的委员,我说这些话其实不合适,但我忍了三届了,今天是急得不行了才张嘴的。现在荧屏都在给时尚、选秀、谈话类节目让路,而戏曲、曲艺类节目几乎都要灭绝。我这档节目做了20年了,有可能马上就要被取消了,据说是收视率不高,没人爱看。但我呼吁荧屏还是要给传统节目留一条活路,眼看着老艺术家们一个个‘走’了,别说传人了、发展了,现在连个成品标本都很难看到了。想起这些,我很痛心。”说到此处,汪文华哽咽了!

其实事实早就在那儿摆着呢,振兴的口号喊得再亮也没有用,重要的是实际行动怎么做。而现在,主流趋势基本上就是让传统艺术“在沉默中灭亡”。没有了平台的艺术,也许可以在民间找到自己的出路,但偏偏这些艺术又是以政府包养的形式存活的,这也就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在民间走出路来,就像老车站剧社那样,不听管教的下场仍然是“灭亡”。于是,传统艺术就在这么干磨干耗中,失去了自己的土壤,又如汪文华所说,也失去了一个个走了的老艺术家们。

什么叫干着急?就是这样,不搭理你,减少你露脸的机会,或者干脆把你从主流频道赶到一些美其名曰“戏曲频道”的地方,边缘化,再以收视率的理由翻回来削减,慢慢灭你于无形。传统艺术在主流频道和春晚上所占时长和比例在逐年缩短,直到零星甚至全无,就是这么一个温水煮蛤蟆的效应。不过网上有文说,温水煮蛤蟆的真相其实恰恰相反,随着水温的升高,蛤蟆其实会蹦出来的。那么京剧的现状,看起来连蛤蟆都不如了。

现在的环境下,梅葆玖的话也只能是说说,沉默许久的一次小爆发而已,并不能指望因此就能够使传统艺术的生存环境得到改观。而汪文华的《曲苑杂坛》,即便真的取消了也不会引起多大的惊呼。这些年见怪不怪的太多了,在沉默中逝去的玩意儿也太多了,眼下政协会议上的痛心疾首,晚了若干年。

春节快乐!

牛年即将到来,祝各位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顺便推荐一下北方曲艺网的牛年春节联欢会,该网每年春节都推出有特色的曲艺节目汇串(和梨园的意思差不多),包括很多难得的珍品,喜欢曲艺的朋友可以去捧场,尤其是在今天这样戏曲都不景气的环境下,曲艺就更是难入主流媒体的法眼了。多会儿央视的春晚能正经唱几段戏、几段鼓曲,那,才是既有民族特色又传统气氛浓郁的晚会呢。

牛年快乐!

加拿大邮政牛年邮票
加拿大邮政牛年邮票

变形金刚!

有人听了曲艺版的《变形金刚》了吗?大旗网有这个专题,甚至平面媒体的《新京报》都做了报道,作为网事,尤其是与曲艺相关的,这本身就证明:这件事儿不一般。

看一看大饼叔叔的宏伟计划:

大饼叔叔计划以《变形金刚》为主题写13段曲艺节目,采用13种曲艺形式,每段采用不同的辙韵,正好是13道辙。现在已经创作了三本:第一本太平歌词,第二本东北二人转,第三本京东大鼓。以后陆续会写。

除此之外,你还能从这儿看到徐德亮京韵大鼓的《变形金刚》。这又是来自民间得草根力量,而且又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相结合。当然,这也可以称为“恶搞”。也许有人会批“恶搞”曲艺,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些鼓曲的传统风格,比当今舞台上很多新编曲目都要浓;而这些能够被年轻人接受的《变形金刚》,对普及鼓曲、十三辙、传统艺术,包括水词儿的形式,都是有帮助的。

赏析这件事儿,见仁见智,反正小豆子觉得这个创意很好。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内容与形式上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传统曲艺和《变形金刚》相结合,没有一点儿别扭之感。原因么,还是要归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引进《变形金刚》动画片的译制者。如果不是有像“擎天柱”、“威震天”、“霸天虎”这样富有中国特色的译名,它们能和鼓曲这么完美地结合么?所以必须要承认,就连当年英译中的翻译,其传统的底蕴,都是要比今人深的。

经典的《变形金刚》,经典的鼓曲,一次经典的结合。

《曲苑杂坛》走进加拿大

上一次看《曲苑杂坛》,是将近十年前了。

本周,《曲苑杂坛》走进了加拿大,先后在温哥华和多伦多演出三场。今天下午,小豆子便到现场看了第二场演出。

《曲苑杂坛》走进加拿大宣传画
《曲苑杂坛》走进加拿大宣传画

据说《曲苑杂坛》已经有十七年历史了,真不敢想,看他们第一期节目的情形还依稀记得,片头曲还记得,“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东西南北中,君请看,曲苑杂坛,曲苑杂坛”,同时是一个展开的扇子自左向右合上,显示“曲苑杂坛”四个字。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样。光阴似箭呢。

真格的,这是头次在剧场看见汪文华、常贵田、王佩元、刘兰芳这样的人物,虽然座位在二楼,隔着的距离甚至不如电视上看得清楚,但感觉毕竟是不一样的。顺便说一下,据说票很紧,不过从现场的情况看,大约也只有八成满,上座率甚至不如本地一场京剧的演出。

开场一首歌,然后是刘俊杰、韩兰成的相声《答非所问》,说实话,这个节目比较低级了,大老远来一趟就耍耍贫嘴,浪费了。之后是本地与曲艺家协会的节目穿插进行,包括董怀义的快板,杂技“肩上芭蕾”,魔术,苏州评弹,武术等等。中间常贵田、王佩元二位的《攀龙附凤》算是一个高潮,还结合现场抓哏,很好。

另外还有一段京剧,算是汪文华所说《曲苑杂坛》的“新奇特”的范畴,来了个“孙悟空大战穆桂英”。这就是纯粹给洋人看的玩意儿了,穆桂英和孙悟空自两边上场,一言不发,直接就开打——这比关公战秦琼还夸张,好歹那两位还来几句水词儿呢。然后孙悟空打下,穆桂英耍枪,接着孙悟空拿宝剑上(比较滑稽),扔剑鞘、对剑鞘等传统技巧,然后孙悟空又换口刀上来,俩人再打一通。最后孙悟空换回棍,打了几合后,亮相结束。最搞笑的是还吹了个尾声 表情

后来演孙悟空的王化武还来了段口技,学了李扬在《西游记》里给孙悟空配音的声音,好歹也算多才多艺了。

最后是刘兰芳上场。这个节目单就很误导了。其实按照刘兰芳的位置,最后一个大轴没问题,但偏偏节目单把她给写到第一个去了,这样过去若干个节目都没露面,倒让人以为今天刘兰芳有事儿来不了了呢。不过好在不是这么回事儿,刘兰芳还是底气十足地来了。

谢天谢地,终于不又是《岳飞传》了。印象中刘兰芳到那儿慰问演出都得是一段《岳飞传》。这次来了个《康熙买马》,还真是头一次听,小段儿,并不长,但也是很精彩的,观众反应也很热烈。猜想刘兰芳选这段儿,大约是要康熙爷最后那句“您一路走好”的口彩儿。返场来了个贯口。

这场演出,不光是让在海外的华人重温了故国的文化艺术,小豆子想,这对在现场随着父母看演出的小娃子们也是一个很直观的冲击,让他们领略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在公车站等车回家,有两家小孩儿都是手里攥着魔术变剩下的扑克牌,在那里缠着爹娘问这魔术是怎么变的。有个爹那是相当高明的,说:“你要想知道怎么变的,那就得回国买了书看,那书又是中文的,所以你得先学认中国字儿” 表情

十年久违的《曲苑杂坛》,竟在异国他乡看了个现场,倒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