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看报

一个多星期前,也就是戏考刚刚度过十一岁生日没几天,小豆子在豆瓣上开了个帐号。豆上豆瓣,目的有两个:一边玩儿一下社交时代的新鲜东西(尽管在2012年才加入已经不是很新鲜了),另外也通过这么一个好的工具,认真记录一下自己的读书轨迹。

为了在豆瓣上玩儿好,特别画了一个头像,取代用了很多年的那一颗豌豆。当然,这次这个头像仍然是一颗豆,不过像素比原来的高一些,也更卡通一些,在下方还印了一个“豆”记(嗯,您没看错,这个“豆”字远看确实是像个“亞”字)。

头像的进化
头像的进化

说回看书,这应该是豆瓣最好的功能之一了。读书的笔记和心得都可以很好地记录下来。在这个 Blog 的早期,小豆子也曾试图记录一些读书笔记,比如黄裳的文集《剧论卷》部分。不过后来没有再用 Blog 来写什么读书笔记了。这个做法应该再捡起来,那么通过豆瓣来实现,应该是个好办法。

豆瓣上的签名,特别选了很多年前在加国无忧网站上玩儿的时候写无忧专辑的两句:“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这两句话小豆子一直很喜欢,表现了读书和写东西的状态和境界。

近一个时期争论的韩寒代笔,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在之前不停地敲打应试教育并号称不爱读书的韩寒,到头来还是要说自己是读了多少多少书。耍酷是无意义的,因为没有知识的积累和阅读量的增加,写作的文思是没有基础的。另一方面,即便我们愣是假设韩寒以前的水平是真实的,而在镜头前对文史的无知是这些年才发生的,那也正说明不通过读书的积累,“不大看什么书,都是看报纸、杂志”(韩寒语)的阅读习惯,会让一个人的能力退化到白痴的状态。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只是建立在韩寒以前是读书的条件下;而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那么一切白痴的行为也就更容易解释了。

是的,跑题了,就是顺便谈一下对于这事儿的看法。

当然,报纸杂志也并不是一无是处。那天和小豆花聊天,谈到了以前《北京晚报》里的《五色土》副刊。现在《五色土》的内容怎么样,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前《五色土》是很有内容的。各种文史的东西,包括选择的一些连载文学作品,也都很有其独到之处。另外每次的一些小文章,短小精悍,很有阅读和保留价值。

应该是大约一九九七年或者一九九八年吧,《五色土》出了一个叫《戏曲中的星宿》的系列,介绍了二十八宿的出处以及在戏曲中的特色,很有意思。小豆子那会儿还专门追过这个系列,并且保存了下来。不过当时对著作权的概念很薄弱,因此很遗憾,这个系列的作者是谁,没有一并记下来,现在不得而知了。

打算花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也通过连载的方式,把这个系列通过 Blog 给整理登出来,也算把这份资料给数字化、给传播出去。这也是受到戏迷知音扫描《戏剧电影报》的启发吧。

罗嗦了这么多,算把最近的一些情况和将要做的事情说了一下。有在豆瓣上的朋友们,我们那里见,并请多多指教。

怀旧一下

前两天梨园 FTP 上传区的硬盘频繁报错,基本上每次重启之后都需要做一下磁盘自检才能进入操作系统。看来这是老天预警了,赶紧买了块儿新硬盘,给换上了,上传区又可以正常运行了。顺便检查了一下备份机制,确保上传区的数据在另一台服务器上的备份是好的。

先抱怨一下吧。话说去年中下旬泰国的那场大水之后,全球的硬盘价格就居高不下了,那会儿所幸不需要买硬盘,只是耳闻硬盘越来越贵,也没太在意。结果等到这会儿需要用它了,一看行情,好么,跟以前比恨不能快翻番儿了。正巧小豆花的小笔电硬盘也出现问题了,比较了一下价格,有买块正常笔记本硬盘的钱,也够买个固态硬盘的了。所以小笔电那边算是因祸得福,直接给换了个固态的,超静音加超速,虽然容量不及普通硬盘,但本来小笔电上也不存什么文件,大的文件都在家里服务器上呢。不过这上传区专用的服务器不能玩儿固态呢,只能货比三家之后在网上买了个 1TB 的希捷。

顺便说一下,对希捷的印象一直不是很好,因为以前几次硬盘出问题也都是希捷的。但无奈何这次西数的硬盘因为确实是水灾的重灾区,贵得离谱;希捷固然也有趁势哄抬物价的嫌疑,但好歹相对也就是便宜的了。固然有心理阴影,也只好先买了它救急吧。等后来打开服务器一看,敢情这块要坏的也是希捷的——要不对它有阴影呢,真没冤枉了它。

这个时代,数据资料的保存越来越方便了,但同时文件丢失那也是一眨眼的事儿,所以再次提醒大家,一定不要只有一个放鸡蛋的篮子,兔子还仨窟窿呢。更何况已经2012了,你知道什么天灾人祸太阳黑子活动剧烈南北极对调什么的——当然了,要真这么严重,那会儿估计几个篮子也不够用的了。不过保存数据的真理还是要备份加备份。

顺便回顾一下这个 FTP 上传区吧。其实这是目前戏考各个公开对外的站点里唯一设在豆家的服务器,其他网页所在地都是托管的。要说在家里架 FTP 也不是很新鲜的事儿了,早在梨园还是在亿唐的时候,那会儿梨园e客主持工作,由于空间有限,总是要删掉一些旧的文件才能传上来新的。于是小豆子就用家里的电脑架了一个 FTP,供大家下载一些已经被删掉的文件。那个时候通过梨园,通过这个 FTP,也是结识了一批热心的网友们,还有如人在美国的一位那先生,通过几次电邮之后,也是很热心地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录像资料,还都是老先生自己转的 DVD。说到这儿,想起来这些年没有和老先生怎么联系了,真是大不周了,惭愧。

另外像现在在梨园 “听戏谈戏”论坛上活跃的各位同仁,多少年如一日地为大家无私提供各种录音,同时也通过这么一个平台,吸引着更多的朋友们把一些早年间录到磁带里或者别的渠道获得的珍贵资料与大家分享。有时候想想这也真是一种缘分,大家凭着一个兴趣爱好聚在一起,互通有无,或在论坛上讨论一些问题,转眼多少个春秋,回头看看,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

其实这个 FTP 上传区在前几年还真就也是托管在外,不需要在家里设的。不过后来发现外面的服务在订制上不太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比如默认的文字编码是 ASCII,这样无论是用国标的大陆网友,还是用大五码的台湾网友,在看另一方的文件名时都是乱码。而且无法更改默认权限,只要有上传权限的,就有可能删掉什么文件。当然,是误删,这么多年还真没见过来咱们这儿捣乱的。可毕竟出现失误也是件很遗憾的事情。鉴于此,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利用豆家一台不算太忙的服务器,辟出一些空间来,架了一个简单的 FTP,默认编码是 UTF-8,很好地解决了乱码问题(真是喜欢 Unicode 啊,这个得找机会好好赞一下),另外权限方面也是只有上传和下载的权限,没有删除。

这就是一块硬盘引发的各种思绪。

关键词:“郑文诈降”

最近查了一下戏考的访问统计数据,吓了一跳,在6月中旬,突然有一个前所未有的访问高潮,日均流量高达千人,而这个高潮没有任何先兆,是突然崛起,然后又回落到正常水平。形象化地看一下就是这样子:

戏考网站2010年6月的访问量
戏考网站2010年6月的访问量

这是什么原因呢?查了一下,发现当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关键词连过来的访客也是骤增,而引来他们至此的关键词是:“郑文诈降”,其搜索情况也是一个小山峰的样子:

“郑文诈降”的搜索情况
“郑文诈降”的搜索情况

这样的话就很好解释了,那个时候新版《三国》正在热播,进行到“战北原”一节的时候,无数观众都对“郑文诈降”产生了兴趣,于是在网上搜索,戏考相应的剧本也就成为“众矢之的”

不曾想,小豆子一直看不上的这个新《三国》,竟然给戏考意外地带来了这么多的访问量。

另外,与这个事儿相关的一些数据也挺有意思的,比如人们在搜索进入到剧本页面后平均逗留4分05秒,大约是能够把剧本简单扫过一遍的时长;另外,高达97.83%的访客在看罢剧本后抽身而撤,没有继续在戏考上东看西瞧。

这个事儿起码说明了三点:第一,对三国及《三国演义》不熟悉的网友大有人在;第二,不熟悉不要紧,大家都会上网搜索了,不知道这算是人们知识面的下降还是使用网络工具能力的提升;第三,以前讲过的,任何一个与京剧不相关的事情,都有可能因为网络搜索的原因,与京剧联系起来。

雷声滚滚的《三国》已经飘过去了 表情,现在雷版的《红楼梦》贴着片子又登场了,不知道这片雷声过后,哪一个红楼戏会成为焦点呢?嗯,应该趁机敲几个红楼的剧本以应景。

一堆杂事儿

好多杂事儿要聊,凑一篇里来说吧,不过怎么起头儿呢?

还记得前两天愚人节的笑话吧,现在什么都禁不住念叨,竟然有人随后真上传了杨秋玲等人的《龙女牧羊》录音。这种神迹好像只在机器猫里的那个“假如电话亭”里见过 表情

再往前几天,拾慧里有一篇名叫《街头豫剧》的,是一个豫剧老艺人街头卖唱的照片。结果没两天,小豆子就也碰到了一次街头艺术,不过这次应该称为“街头歌剧”。是歌剧院的人在一个商场的空地里宣传要上演的歌剧,也是带唱的,不仅唱,连电子琴都扛来了(手机照片,效果欠佳)!

街头歌剧
街头歌剧

小豆子不知道如果京剧院的演员们走上街头卖唱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不过出于起码的好奇心理,总能招来一批人围观,路过的也好,打酱油的也好,每日的流量,绝对比剧场的观众要多。选些容易让人接受的段子,多来点儿原板和流水什么的,哪怕能有万分之一的人在接触了之后,觉得还不错,有兴趣深入进来,那目的就达到了。人家歌剧院可以扛电子琴,几把胡琴和锣鼓应该不难吧。不过,一级演员们放得下身段来么?

小生站长新的京剧艺术网终于浮出水面了,网络上分裂出来了两个京剧艺术网,而且一个.com,一个.net,黑白真假是非曲直,开始摆在台面上说事儿了。希望卧薪尝胆之后的小生站长,真如新的涅磐凤凰的徽标那样,把新的网站做好。

提到网络戏曲上来,不能不说一下最近的中国京剧论坛。李佩红一出程派风格的《穆桂英挂帅》,闹得论坛上一阵鸡飞狗跳。当初关于“姐”的那个“我不配红谁配红”一贴出,小豆子就对旁边的小豆花说:这帖子估计得删。果然,很快帖子就消失了。不过来人真是“执着”,一到夜里就出来刷墙,仗着小豆子这边的时差,倒是每天能看到翻来复去的那些内容,不曾想,京剧界也能八卦到如此地步。现在倒好,红豆直接把论坛搬迁了。虽然这样的升级好处很多,但是最传统清新的论坛又少了一个,取而代之的是千人一面的 Discuz! 论坛模式。在此怀念一下老版的中国京剧论坛,也祝红豆新的论坛能够尽快红火起来。顺便说一下,新论坛的地址似乎不太专业,虽然老版地址(my.clubhi.com/bbs/661428/)看不出是京剧论坛或者咚咚锵,但是既然新址允许自定义子域名,用诸如 dongdongqiang 一类的字眼总比 sunjuefei 要好吧。

纷纷扰扰的世界,或曰一堆杂事儿,谨记之。

千篇一律

昨晚写罢文字,回头一看,Blog 上的文章已经达到一千篇了。

五年多,一千篇文章,大部分都在谈戏或与之相关的话题。一个话题,一个调调,重复了一千篇,真是千篇一律了 表情

现在抬头看看当初建 Blog 的初衷,没变,而且作为整理文字与音像资料的调剂,Blog “千篇一律”地记录了这些年脑中“蹦出”的各种想法,挺有趣儿的。

北京时间4月1日,在听戏谈戏论坛发了一个帖子,宣称上传了杨秋玲、夏永泉、李嘉林的《龙女牧羊》录音,其实就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附了张剧照而已。这个手法五年前玩儿过一回,那时谎称上传张君秋、马连良香港版的《霸王别姬》。不过当时说这个招儿以后不会用了,没想到,五年后又来一次,因为没来得及想还能用什么玩笑手段,愚人节就骤然而至,明年开发新的吧——不能弄得连愚人的手法都是千篇一律的。

《龙女牧羊》杨秋玲饰龙女、夏永泉饰柳毅、李嘉林饰钱塘君
《龙女牧羊》杨秋玲饰龙女、夏永泉饰柳毅、李嘉林饰钱塘君

说到这个《龙女牧羊》,看看当初的年轻演员,杨秋玲、李嘉林,如今已是作古之人,真是可叹,那一辈的演员也都开始变老、离去。这样的嗟叹,隔一阵就会发一次,也是千篇一律的。

四位数的千篇之后,往五位数迈进的话,估计得到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050年了。而现代化之后,传统的玩意儿还会剩下多少呢?也许哪怕千篇一律地轮番上演《龙凤呈祥》、《红鬃烈马》什么的,都算奢望了。

别来沧海事

虽然整日挂在网上,但是很久没有上 MSN 了。需要和大家保持更新,于是浮出水面露个头。

先碰上了小杜鹏老师,想啥来啥,当面采访了一下“原子核”,和之前判断的差不多,这个“童话京剧”还算是一个靠谱的戏,用小杜鹏老师的话说,这个戏“是一出‘老戏’”。小杜鹏老师参与这个戏的创作和演出,就是为了与那些胡编乱造的外行们抗衡,作为戏内的一员,坚持传统的路数。这很难得,且看当今舞台上那些一级演员,哪一个不是被外行编导调来挥去,却鲜有站出来说:“不行,你们这么搞就是胡来,不是京剧”。而小杜鹏老师就这样做了,不但坚持《打渔杀家》里的渔翁扮相,而且唱腔和念白上也是传统路线,像把如“龙王是我爸”这样的词儿改成“爹爹海龙王、镇守东海一代等处”这样的小细节,都能看出传统戏的风格。

这样坚持的艺人,真是不多;也真幸运,导演能够让步,专家能够闭嘴。

后来在网上又碰上了wayaya,可巧他正在和小生站长在另一边儿的 QQ 上聊,于是搭了个腔,便和小生站长联系上了。

半年前写下第一篇关于京艺的《网戏纪事本末》时,对于京艺的感觉就与之前大不同了。之前和小生站长闹过戏考剧本版权的争执,也有过梨园搬家引起的误会,更有再之前在京艺论坛晃荡的时候参与其中的乐趣及后来的失望。这些挺复杂的心境,在得知京艺易主后,就变得更复杂了。

当天通过 wayaya 搭线,小生站长发来了一些文字,关于去年京艺发生易主事件前后的情况,希望小豆子以一种“公正的态度”叙述一下这些事情。看了这些文字之后,感慨非常。公正与客观地叙述,真的不敢保证,且不说看到的文字是来自单方面的,没有亲身经历,只单就阅读理解来说,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么?每个人看事的角度不同,小豆子的文字,是否符合小生站长的要求,暂时不确定。

不过,小豆子想,至少会达到以一个“旁观”的角度来谈这段历史的标准吧。毕竟不是亲眼所见,对于二手的资料,透过现象评述,比简单地叙述事情始末应该要好些。

沧海桑田,网上的事儿,网下的事儿,彼此彼此。

网戏的 SNS

国内大大小小的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去年遍地开花,诸如开心网、海内网等等效仿 Facebook 的网站,和历史上其他跟风行动一样,突然刮了起来。时至今日,还会偶尔在邮箱里发现一封邀请信,“小豆子,你的好友某某某邀请你加入某某网”。SNS 和当初的 BSP 一样,有泛滥的趋势。

今天举的两个例子,是网络戏曲曲艺界自己的 SNS 站点,一个是北方曲艺网的“曲艺爱好者自己的社区”,另一个是退出京剧艺术网的小生搞的“戏迷圈”,有意思的是,两个站点都是用的 UCenter 平台搭建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领域的入门之浅及易泛滥性。

三年前京艺网决定做所谓的“专业的戏曲博客网站”时,小豆子就曾经说是“并不看好”。其实“并不看好”算是比较委婉的说法吧,毕竟都是同行,凉水不能泼得太冷。那么面对今天这两个戏曲曲艺的 SNS,只能说,依然不太看好。

其实,专业的戏曲、曲艺社区网站,是一个很难建成的模式,甚至这个叫法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这里面的道理和专科的 BSP 是一样的:戏迷也好,曲友也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这个大圈子里的,而当大圈子已经有了一个甚至几个知名的社交网站的时候,再发展小圈子自己的社交网并把它做成功,是一个不太可能的事情(更何况这些网站除了名头上不同外,其源代码甚至都是一样的,也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即特色)。即便以一个每日上网若干小时的网虫来说,让他每天在大圈子的社交网站发一些近期的活动情况、做一些小游戏、和朋友沟通沟通感情之后,再登陆到另一个圈子相对很小的社交网站,重复一遍,这是很不现实的。所以即便是戏迷希望在网上做某种社交活动,那他们也必然倾向于去选择那种人气旺、人数多的社交网站,因为在那里碰到老朋友和结交新知音的机会远比那种所谓“专科”的网站要大得多。于是,头几家涉足 SNS 的广义网站就会凭借这一点,人气越聚越多,进而良性循环下去,而现在希望再挤入这个市场的广义网站,则很难成功,更何况把客户群定性为一个非常小圈子的戏曲、曲艺社区网站。

不过,北方曲艺网的曲艺社区只是其网站的一个部分,类似于论坛这样的栏目,是对网站的补充,尽管小圈子的社区网站不易做好,但是网站还是以原创内容为主,社区只是拢聚常客的一个手段而已,成功与否对其网站影响不大,至多是和几年前京艺的 Blog 平台一样成为一个鸡肋。但小生退出京艺后平地创出的这个戏迷圈,就完全是定性为戏曲社区网站,身后没有充实内容做依托,成功的机会就更低了,况且平地起来的这么一个戏曲社区网站,无论从原创内容对网络的贡献来说,还是从挖掘资料的角度来看,都毫无建树,倒似一个闲暇时没事儿消磨时间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小生自己乐此不疲地在站上买买卖卖,赚出个“超级大富翁”的头衔,可这又对自己的网站本身和网络戏曲有什么实质意义呢?

网络戏曲这条道路,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而且,网络的一般规律和新概念都很难直接套用在这个领域,需要的是合理的变通,而不是硬性的嫁接。像社区这样的玩意儿,作为附属产品来调剂一下都不是那么靠谱,更不要说以这个为主打了。跟风,不见得是能走得通的捷径。

最后,还是要祝同行们成功的。像这样对网站运作理念的分析,只是小豆子自言自语而已。

“草根投票”

去年底,随着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青京赛)的进行,网络上除了掀起一场对评选公平提出质疑的讨论风潮外,咚咚锵网站针对此次比赛,举行了一场网络投票活动。一月份,雅虎访谈对此作了全面的介绍,并邀请红豆站长和杜鹏老师参加了访谈。

这次访谈讲了很多东西,全文及视频见此,对此次投票活动有一定的总结性。

本次投票活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它把网络上的民意用一种投票的方式表现出来。多年来,戏曲社区在热闹(吵闹?)的景象之下,给人的感觉多半是乱哄哄的,当然,论坛本身是一个抛掷各种观点的地方,它的乱,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只不过,这样的热闹或者称为“乱”的现象不能表现出更实际直观的信息。这种情况在有大赛举行的时候就更突出了:某甲发一个帖子支持演员乙,某丙会站出来支持这个观点,而某丁又会出来反驳,并支持演员戊,帖子会是整墙整墙地刷过,但刷过之后,除了有种百家争鸣的感觉外,我们看不到更多的数据和结论。所以,在网上举行一个投票活动,去反映网友对青京赛演员的评判,无疑是对大众舆论的有益引导,使之正规化,呈数据化,体现了民间的声音。

有朋友指出,这样的投票其实公正性与央视评委们的公正性并不差多少,也许是吧,但是这其中积极的意义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声音,把民间发出的声音引导到一个渠道上来。而实际上,我们也看到咚咚锵在投票的公正性上做了一番心思,因为网站选择的投票方式,是通过手机来投票,而不是简单的网络投票。红豆少主说:“这次为了防止作弊,特别设定了用手机投票的方式,因为手机是一个私密的东西……一般都是自己用自己的。我觉得相对来讲比网上限制IP更真实”。

不可否认,手机投票仍有其弊端,除去依然不能保证完全公正之外,反倒限制了没有手机或者身在海外的戏迷参与投票活动,而如果想拉票的话,也是比较容易,就看谁认识的有手机的朋友多就是了。所以,这其中反倒出现了另一种不公正的因素:即一个演员的受支持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拥戴群体的手机势力。小豆子认为,也许网络投票,还是应该走通过网络渠道投票的路子,尽管这条路也不是非常阳光。

本次投票活动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对评委的受欢迎程度(甚至公正程度)进行投票。在提倡网络舆论监督的今天,我们很难看到对戏曲领域的舆论监督。我们知道,一出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的大制作呈现在舞台上之后,任凭媒体如何吹捧,网上的指责怒骂声是不断的。青京赛也是这样,网络舆论在对不公正的评审发难的同时,剑指之处就是评委席上的评委们。还是本文开头的观点,论坛上一番斥骂之后,我们仍然捋不清一个说法,看不清现象的本质。而对评委进行投票评定这样的做法,虽然暂时不能起到舆论监督或者约束的作用,但是投票所反映出的结果,是一组直观数据,是一个清晰的结论,也是人心公道的一种直观表象,这,是论坛无数墙帖子所不能表现的,也正是其积极意义所在。

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是要用数字说话的。咚咚锵针对青京赛的投票活动,无疑为网络戏曲舆论的“草根”们提供了一个用数字说话的基础平台,同时为这种形式作出了有益的实践。之后不久,北方曲艺网举办了类似的“2008年度中国十大曲艺风云人物评选活动”,也许或多或少是受到了咚咚锵的启发吧。

诚然,草根投票作为网络戏曲的新鲜事物,仍然有很多不成熟之处,数据本身的水分含量也是未知,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仍然是值得鼓励的,尤其是在网络舆论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反映网上戏迷的声音,甚至去挑战官方的声音,是戏曲门户网站需要面对的课题。

宇扬评剧苑的情况?

按理说,网络上新闻传播的速度要比凡间快得多。不过应用到网络戏曲上,就不见得了。

比如,在十月中旬,著名的评剧网站宇扬评剧苑突然关张,而这一消息到十月底才逐渐从非官方的渠道流传出来。这个消息传播的速度,对于网络来说,有些慢。

不仅是“慢”,宇扬突然关张的来龙去脉至今也是让人摸不到头脑,信息是那样的模糊。比如官方的说法“由于宇扬评剧苑服务器不可抗力的突然关闭”,比如戏迷的说法“毁在你们这些只有‘利’没有‘艺’,更别谈‘德’的所谓的著名演员手里了”,甚至有用到“内斗”一类字眼的。对于这样一件足可以列入本年重大事件的网站关张,到今天为止,我们也很难从这些雾一样的信息中看出究竟——除非你是局内人,而似乎所有的局内人又都语焉不详。这在倡导透明公开的网络世界,实在让人费解,让人难猜。有网友说这个圈子复杂,看来“真是不寻常”。

半个月的时间,除了网上这些动静外,平面媒体对此没有任何关注,记得当初《北京娱乐信报》在宇扬红火的时候做了个比较深入的报道,想来他们也是应该和站长有过来往的人。看起来还是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者少。

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都是做戏曲网站的,况且戏考也曾在今年初遭遇过受阻于祖国大陆之外、后来查明为“DNS解析问题”的“封锁”,非常理解这个时候的心情。因此希望宇扬能够度过这一关,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而不是继续使用“不可抗因素”等字眼。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请说出你所了解的一切情况,起码我们知道这是技术上的原因、资金上的原因、或是所谓“政治”上的原因。

在写这一篇帖子的时候,发现宇扬又恢复了,据其公告看,这是“暂时”性的,希望能够坚持下去。

加油!

梨园的频道聚合

梨园频道聚合已经上线了,在右侧的边栏中有 RSS 的链接,以及指向聚合首页的链接,可以让初次接触者更深入了解这个在 Web 2.0 时代最普遍也最不容易被人理解的玩意儿。

两个频道,一个显示梨园最近更新了什么录音,一个显示梨园最近在做什么录音。

本来回北京前就做好的玩意儿,没来得及上线,结果拖了俩月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