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的小聚

几天来见的尽是高人。

合意太爷每次都是要见的——可以不去到剧场买票看戏,但一定要坐下来听太爷说戏,说这样那样的演法,绝对长知识。回北京这么多日子了,除了亲戚家外,也就是在太爷家吃了一顿家常便饭,难得。这样的环境要比街面上的买卖家清静,太爷一转身还能调出段唱片来听听,绝对“都一处”的地界儿。“太太祖母”(合意太爷的娘亲,是这么论吧?)的手艺也是要鼓掌的,就是临走的时候没看见她,未道别并感谢。

再就是裘迷,这是头回见。虽说是头回见,但给人的感觉很亲切,大约是在网上的时候已经有联系了,而且裘迷本人长得有人缘,聊起来也是很投机的。要说与想象中的裘迷做一个比较的话,那就是活蹦乱跳的这个裘迷,比当初脑海里想像出来的裘迷要显小,要轻松活泼得多,看了裘迷大块文章和 Blog 上那个“艺术照”之后,总以为这是一位学究型的“老”先生,却原来与我们差不多(注:小豆子个人认为裘迷与小豆子的年龄差距不算大,应该算是一代人)。

都是同一代人,都有同一个爱好,说的也都是共同的语言,自然很开心。

今天还有一位,原来打算等完事儿了一并写,不过这样拖得就有些太长了,先在这儿趁着记忆新鲜做个小结吧。

梨园首页新板块的说明

有不止一个朋友对梨园首页改版后新出来的两个板块提出了问题。

“本周推荐”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登出一个录音的名目推荐给大家。因为现在站上录音繁多,访客很可能会漏掉某些好戏,把一个录音提到首页来展示一周,有助于推广。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推荐和老唱片网站的推荐不同:老唱片是新增的唱片作为推荐的形式在首页展示,而梨园的推荐是给已有的录音再上一次首页的机会;另外,老唱片的推荐是合意太爷精心推选的,而梨园的推荐——因为小豆子既懒又主观,推荐不出什么好的来,所以全靠网页自动生成。生成的原理在这里详细描述一下:每周一一大早,程序在上一周叫好的录音里找出被叫好次数最少的二十出录音,随机从中选一出,就成了这一周的推荐。因为叫好最多的录音总会上首页,而那些只被叫好了一两次的录音,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有机会上首页,而且这样推荐出来的录音,至少是被一个人叫过好的,也有其被推荐的理由 表情 一周没有一个叫好怎么办?那太惨了吧?不过也有考虑,这种情况下,则是在全部录音中随机调一出了。

再就是右边那个“制作中”的板块,列出了最近正在制作的三出录音的剧名及所有正在制作中录音的总数。过客问:“能否把正在制作中的目录列一下,天天等着着急。”确实是这样,但实话实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所谓留扣子、吊胃口,就是如此。梨园现在和别的网站不同,更新速度不可能太快,也和前一阵子不同,更新频率不可能那么频繁,可以说是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了,这样子日久天长,来的人就少了,就被忘了,或者被认为更新完了的可能不是没有的。所以这个“制作中”的意思就是预告:我们还有这么多录音没做好等着上传呢,所以您常来看着点儿。而录音没有写是谁的版本,就又把人的胃口吊起一块儿。意思就是这样,有些不“人道”是吧 表情

对于很忙的朋友,小豆子当然也不希望您整天把时间花在来回看看梨园是否更新这样的问题上来。没关系,下周梨园将在中国京剧戏考的频道聚合平台开通 RSS 订阅功能,到时候您只要把梨园的频道订阅上,就不必担心会误了什么更新了。如果您现在还不清楚“频道聚合”为何物,可以以此为关键词在本站搜索一下。

还有疑问?欢迎继续来信或直接留言。

整理昆曲资料的注脚

昆曲的事儿,小豆子不止一次说过——不熟、不懂。

不过好在认识高人(这些年通过戏曲网站在网上能结识很多高人,一直是小豆子所欣悦的),比如像品菊斋,多年来都很热心支持梨园,不仅对京剧很在行,昆曲方面也是行家。今天梨园上一些资料的调整,就是参照了品菊斋的意见。

这批苏州的教学录像的录音是怎么回事儿呢?它们为什么有别于其他资料类型,比如一般的“静场”、“实况”、“唱片”甚至“电影”呢?

这些资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录制的一批传字辈演员的昆曲录像,其有别于其他资料的地方,摘一下品菊斋的原话作说明吧:

应该说那套录像的重点不在唱上,而在表演;“教学录像”的意思是强调其以表演为重,而不是唱。

我们听戏大约以娱乐为主,品菊斋已经把它提升到了一个不能误人子弟的高度。不错,既然梨园是“提供有典范价值”的精品录音,那么上面这批以表演为主的录音,如果不做特殊说明的话,看到是传字辈艺人的录音,对于初学者,是会产生误导作用的。强调了这是“教学录像”的资料,有助于听戏者对资料的理解。

另外,这些“教学录像”有别于正常演出的地方还在于,有些老艺人唱不上去的地方,由别的演员代替;有些艺人甚至便装上台表演。所以确切地说,录制这批资料的时候,就是抱着把这些表演上的东西留下来的目的。

谈到这儿,说两个和这此有关联的题外话。梨园书店有当时这批录像的目录,从剧目和演员上可以看出这是很珍贵的资料,尤其是这种重表演的录像资料。京剧固然有音配像这么个传承工程,但抢救老艺人本人的表演并做成教学资料的,我们没有看到谁做了,或者谁在做;而这方面类似的教学录像戏校是有的,而我们同样也没看到谁挖掘了,或者谁在挖掘;而戏校的学生,学出来之后,也没有看到谁演了什么失传的剧目,或者谁要演什么失传的剧目。咳!

那天合意太爷给传过来个《三娘教子》的录音,还调侃说:“我们都是‘传’字辈”。嗯,不错,我们都是在网上传录音的“传”字辈 表情

中京论坛挂了?

今天上不去中国京剧论坛了,不过只是在 Firefox 3 里如此。为什么?看下面:

受殃及的中京论坛
受殃及的中京论坛

乐趣园被 Google 定义为有害网站,就是以前说的那种“该网站可能含有恶意软件,有可能会危害您的电脑”。而最新的 Firefox 在访问网站的时候先去问了一下 Google:这个网站保险不?结果不幸,寄于乐趣园下的中国京剧论坛就这样被屏蔽了。好在还有 IE。

这当然不是中京论坛、咚咚锵或者红豆少主的事儿,倒霉碰上运营商的网站有木马、病毒,殃及池鱼了。

不想再说回原来那些网站安全、非 IE 甚至非 Windows 的兼容性问题等等,尽管这些都是目前戏曲网站最缺失的。但国内的大环境就还是以 IE 为主,不知有它,显然不能要求搞戏曲的在这方面有更高的认识,但是随着微软在网络浏览安全上的重视以及对 Web 标准的更严格执行,当下的戏曲网站能否还在今后的浏览器中正常显示出来这个问题,应该值得各站长留意,或者开始这方面的工作,装个 Firefox,看看自己的网站是否能在正常显示及工作,算是未雨绸缪吧。

有对乐趣园哪里犯忌感兴趣的,可以参看这里

梨园进入新的阶段

梨园的绝大部分录音,今天恢复完了。

还有一小部分老站上的录音,因为多种原因,无法批量恢复,需要找到或者整理一出再恢复一出。所以,今后的梨园,算是走回正轨,将以增添新的录音为主了。

当初合意太爷问:首页上恢复录音一栏总有个头儿,恢复完了怎么办?现在,这个时候来了。那块儿怎么办呢?暂时不会去动它,原因有二。

第一,梨园京剧的录音固然恢复的差不多了,尚有四十余出昆曲录音需要恢复。京昆不分家,这一批录音恢复起来在资源上不是问题,但是不要忘记,梨园现在的剧情内容是直接调京剧剧目考略的数据库,而那个数据库是没有昆曲剧情介绍的,除此之外,如何在剧目列表上分出京昆,这些技术问题都需要好好计划一下。

第二,即便最终全部恢复完毕,我们还会遇到比如同一录音找到更好的音源,或者更完整的资料,需要对已有资料进行重新上传,这是既不是新增,也不是恢复,名曰“重编”。需要有一个地方显示这方面的更新信息。暂时考虑放到现有恢复的这个栏下,不过届时这块儿所占的面积可能会压缩一下。

手头有一批新的录音,都是当初准备传到梨园经典而未果的,其中包括其他网友提供的珍贵资料,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您会看到梨园不定期、不间断地添加新的经典录音。录音恢复告一段落并不是梨园的休止符,搬家的彻底结束其实意味着新的开始。

新的开始,新增了一个“标签云”的页面,让您能够更好地了解梨园的资料库中,录音的分布情况。不仅每个剧目页面上“标签”在此汇总,还包括如演员姓名这样的信息。但是请注意,不是所有的演员名字都在此列出,只有录音超过10出的才会出现(否则太乱)。分析数据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是当我们以高科技手段总结出来的数据来讨论京剧录音资料这样的话题,就更有意思了。这个分析的话题,暂且放下,明天再细谈。

请继续关注这个“永不关门的戏园子”,并给予支持和建议 表情

一种怀念,一个愿望

周末,把梨园打理了打理。

对梨园的感情,在那个闲置了很久的《网戏纪事本末》里详细写过,这里不再絮烦。只不过这周末的打理,又勾起了历历在目的往事。

特别是看到一个个熟悉的资料提供人的名字:凤点头、品菊斋、铁杆戏迷、如風、xued、西城老軍、枯石瘦木,等等,想起来和他们在网上的交往已经这么久了。梨园及其论坛搬了几次家,而每次搬家虽然资料都得以保留,但人气却越来越不如前,特别是去年底的那次搬家没多久,多年的听戏谈戏论坛就突然白板一块儿了,及至在戏考上临时搭起坛子未久,整个戏考就又在大陆地区断掉了通讯,现在虽然恢复正常,但梨园人气上的损失是最大的,很多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听戏谈戏,甚至梨园,已经搬家了。

但小豆子从来都相信网络的能量,消息通过网络的传播,总是快速而广泛的。在向老梨园人致敬的同时,把这个消息再次打出:梨园和其论坛搬家了(http://liyuan.xikao.com/)。

至于周末的打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来把各录音的原提供人加上了,既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尊重,梨园也正是多年来靠着大家提供资料而成长壮大,这个传统是不能丢掉的。二来网站加上了搜索功能,也是梨园多年来的夙愿,得以成为现实。

除了向老梨园人表示怀念及致敬外,在此重申梨园对京剧艺术网的感谢。小生站长上个月指出梨园抬腿走人连声谢都没有,小豆子想这是误会了,也许当时的帖子沉了,站长没有看到。那么在今天重提梨园的时候,必须要再次感谢小生站长当年的鼎力支持,如果当年没有京艺网空间上的支持,梨园很难走到今天。

梨园依然在更新,而且恢复原有录音的活儿也还没完。实话说,接下这个摊子并不轻松。现在所希望的,就是梨园的老人儿及新朋友们,能够回到听戏谈戏论坛,捧一捧场,让我们曾经以及永远的梨园重现原来的气氛。

一个好消息及其他消息

突然发现,时代国粹又好了,又回来了。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祝贺谷雨姐姐 表情

希望也能捎带脚给戏考带来点儿好运吧。还在联系国内,继续捅……看什么时候把窗户纸捅破。

另:上周收到京艺清都山水的一封信,内有“愿为居中斡旋”,于是复了信,直到现在没见下文,不明白京艺到底什么态度。清都话里话外,透着他在京艺已经不能左右什么了,莫非斡旋不成?在这儿把这件事儿记下了,以为存照。

网上这点儿事儿啊……

最近的一些想法

最近有网友建议把戏考弄得复杂些,不要那么容易让人复制,也有人建议把 PDF 格式加密,凡此种种,让剽窃不那么容易发生。

但事情都是两面的,一方面把复制变得复杂甚至不可能,另一方面就失去了文字自由传播的意义,数字化剧本的目的就是让那些停留在纸张上的东西能够更广泛的传播,这有悖小豆子的初衷。不能因噎废食,我们不能因为几个小丑跳梁,就断了君子之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任由小丑继续跳下去。

翻一下三年前小豆子对京艺的看法,三年了,对比当年“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叹,如今的心境截然不同,而那时候撂下的话,在今天依然适用——三年了,京艺非但没有长进,反倒更差劲了。那时候给他们提的意见还是因为梨园经典在其驾下,如今物是人非,庆幸一下梨园已经脱离了他们的摆布吧。

实话实说,京艺现在是第一个让小豆子祝愿“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网站。

顺便说一下,戏考刚更新了两出剧本,《扈家庄》和《战合肥》。

梨园搬家幕后的话

梨园搬家台面上的话,都在昨天的公告里说了。今天说些幕后的话。

合意太爷那天问小豆子:“这个梨园您还惦记……”小豆子说:“放不下啊”。嗯,着实地放不下。这是小豆子最早接触的京剧网站,环境最好的京剧网站,所以要让它继续走下去,走得更稳当,小豆子觉得那应该是义不容辞的。

其实要不是梨园经典突然就瘫痪了,没有这么一激,也许小豆子还不会动了搬迁的念头。小豆子说了,感谢京剧艺术网这么多年的帮助,尤其是在梨园困难的时候,提供了空间。数据库化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帮助,但这方面做得就不理想了。

因为梨园的空间在京艺上,所以页面以及数据库的设计,都是小生那里拍板定论。当初拿出设计方案的时候,豆腐和小豆子都提了改进的意见,但小生并为采纳。梨园经典后来的后台程序小豆子大约最多登陆过三回,从 HTML 上来看,就是一个通讯录改装的页面,拿京剧的内容往通讯录里面塞,不是那么好塞的。尽管这么久了,抱怨没有一个列表页面的声音从未断过,但京艺也没有再继续改进下去。不过小豆子理解小生的想法:有了全文搜索功能了,还要列表做甚?当年戏考数据库化,小豆子有过同样的问题,但在作了网上的调查之后,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不能缺少的功能。同理,梨园的录音也需要一个目录,供那些不使用搜索的人来查阅。但显然,京艺忽视了这一点。

突然有一天,梨园的资料下载不了了,有人问到听戏谈戏去,有人发来电子邮件,但我们解释不了什么,京艺把它停了,我们也没办法。不过后来看了小生在论坛里的解释,说是盗链太严重,所以给停了,正在改数据库。小豆子认为这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搞这么复杂,防盗链很好办哪,比如现在新的梨园,就已经做到了,技术上不是什么需要把数据库开刀动手术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暂停一事,小生没有打过招呼。

搬家的事儿,小豆子提前和豆腐几位商量了,得了回信。给小生去了信,未见回音。这期间赶制了梨园的页面出来,平心而论还算自我满意吧,着重介绍一下几点:

第一,老的剧目列表页面回来了,按汉语拼音排序。
第二,引入“标签”和“人物”的概念,点某一个标签或者人物,可以搜索到与其相关的其他录音。
第三,增加了“叫好”的功能。您要认为哪个录音好,就来点一下,叫声好。小豆子认为这比凭空计算下载数量要好,当然两者都可以人为多次点击而出现偏差,但光点“叫好”总比重新下一遍省带宽吧。
第四,所有剧目的剧情直接从京剧剧目考略的数据库里调出,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维护两个重复内容的东西,省事儿。

关于今后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梨园,小豆子的设想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恢复其他录音。
第二,把首页做出来,会有包括上周叫好次数最多的剧目链接等等。
第三,实现全文搜索功能。

今后还会再来谈谈新的梨园,请大家多捧场。

变形金刚!

有人听了曲艺版的《变形金刚》了吗?大旗网有这个专题,甚至平面媒体的《新京报》都做了报道,作为网事,尤其是与曲艺相关的,这本身就证明:这件事儿不一般。

看一看大饼叔叔的宏伟计划:

大饼叔叔计划以《变形金刚》为主题写13段曲艺节目,采用13种曲艺形式,每段采用不同的辙韵,正好是13道辙。现在已经创作了三本:第一本太平歌词,第二本东北二人转,第三本京东大鼓。以后陆续会写。

除此之外,你还能从这儿看到徐德亮京韵大鼓的《变形金刚》。这又是来自民间得草根力量,而且又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相结合。当然,这也可以称为“恶搞”。也许有人会批“恶搞”曲艺,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些鼓曲的传统风格,比当今舞台上很多新编曲目都要浓;而这些能够被年轻人接受的《变形金刚》,对普及鼓曲、十三辙、传统艺术,包括水词儿的形式,都是有帮助的。

赏析这件事儿,见仁见智,反正小豆子觉得这个创意很好。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内容与形式上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传统曲艺和《变形金刚》相结合,没有一点儿别扭之感。原因么,还是要归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引进《变形金刚》动画片的译制者。如果不是有像“擎天柱”、“威震天”、“霸天虎”这样富有中国特色的译名,它们能和鼓曲这么完美地结合么?所以必须要承认,就连当年英译中的翻译,其传统的底蕴,都是要比今人深的。

经典的《变形金刚》,经典的鼓曲,一次经典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