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昆曲资料的注脚

昆曲的事儿,小豆子不止一次说过——不熟、不懂。

不过好在认识高人(这些年通过戏曲网站在网上能结识很多高人,一直是小豆子所欣悦的),比如像品菊斋,多年来都很热心支持梨园,不仅对京剧很在行,昆曲方面也是行家。今天梨园上一些资料的调整,就是参照了品菊斋的意见。

这批苏州的教学录像的录音是怎么回事儿呢?它们为什么有别于其他资料类型,比如一般的“静场”、“实况”、“唱片”甚至“电影”呢?

这些资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录制的一批传字辈演员的昆曲录像,其有别于其他资料的地方,摘一下品菊斋的原话作说明吧:

应该说那套录像的重点不在唱上,而在表演;“教学录像”的意思是强调其以表演为重,而不是唱。

我们听戏大约以娱乐为主,品菊斋已经把它提升到了一个不能误人子弟的高度。不错,既然梨园是“提供有典范价值”的精品录音,那么上面这批以表演为主的录音,如果不做特殊说明的话,看到是传字辈艺人的录音,对于初学者,是会产生误导作用的。强调了这是“教学录像”的资料,有助于听戏者对资料的理解。

另外,这些“教学录像”有别于正常演出的地方还在于,有些老艺人唱不上去的地方,由别的演员代替;有些艺人甚至便装上台表演。所以确切地说,录制这批资料的时候,就是抱着把这些表演上的东西留下来的目的。

谈到这儿,说两个和这此有关联的题外话。梨园书店有当时这批录像的目录,从剧目和演员上可以看出这是很珍贵的资料,尤其是这种重表演的录像资料。京剧固然有音配像这么个传承工程,但抢救老艺人本人的表演并做成教学资料的,我们没有看到谁做了,或者谁在做;而这方面类似的教学录像戏校是有的,而我们同样也没看到谁挖掘了,或者谁在挖掘;而戏校的学生,学出来之后,也没有看到谁演了什么失传的剧目,或者谁要演什么失传的剧目。咳!

那天合意太爷给传过来个《三娘教子》的录音,还调侃说:“我们都是‘传’字辈”。嗯,不错,我们都是在网上传录音的“传”字辈 表情

《整理昆曲资料的注脚》上有1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