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坛世系谱

2008年,与久仰了的裘迷相聚于北京,我们从隆福寺的三联往南走到王府井的长安街口。记得在路上,聊到各类戏曲网站,小豆子对他说,想做一个家族树式的小站,利用数据库的资料和简单的算法,直观地反映出戏曲界人与人的亲属关系来。算来,已是将近五年了。

其实这个概念,早在2005年的时候就提过了(见这篇小文)。那会儿也只是感叹一下,并没有真的动手,因为手头要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后来陆续做了些如京剧剧目考略和红毹艺话这样的小站,还接手了梨园的维护工作,但这个比较有意思的概念,也一直只是一个概念而已。算来,快八年了。

去年11月份和小豆花休假回来后,对小豆花说,要不然咱们做这个吧。数据库与网页的设计并不复杂,稍微花了一些时间在编程的算法上做优化,这一段历程也是很有挑战性的。于是,这项工作就这么突然地从一个简单的概念付诸实施了。现在想来,倒也挺突然的。

不过这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放到几年前来做一个戏曲界的人物关系表,恐怕能调用到的资源还没有那么多。今天,梨园百年琐记里已经收录了超过四千位圈内人士的资料,数据库中提到的人物则超过一万四千人,有这个庞大的资料库作为后盾,在一个人物关系表中显示某人的曲种行当,以及他亲戚的曲种行当,都不是一件难事儿。

而一个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表,分解开来后,其实也是极为简单的。对于每一个人物,我们不需要知道他的七大姑、八大姨、祖上多少代都是谁,每一个人的亲缘记录只要二条,即:此人的生身父母是谁,此人与谁有过婚姻关系。就这么简单。其他的亲缘关系都可以从这个最简单的关系推导出来。比如甲的父亲是乙,母亲是丙,那么若想知道甲的祖父是谁,只需要在数据库中查一下乙的父亲是谁即可。甲的叔叔呢?那是一个或多个与乙的父母相同但是比乙的年龄小的人(或人们)。甲的舅妈呢?甲的舅妈是与丙共有同一对父母的男性的妻子。通过演算,我们可以算出一个人上下多少代周边多少位亲戚来。而这些都会由电脑帮我们从数据库中查询并算好;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则是一幅幅清晰明了的人物关系谱图。坐享其成,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由于录入的偏差或者重名等原因,电脑生成的谱图并不一定是百分之百准确的,而这时就需要大家帮忙来查错并及时指出,以免讹误流传。梨园百年琐记一直靠着大家的帮衬才有了今天的规模,相信菊坛世系谱也不会例外。

当您在谱图中浏览时,点击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将会进入以这个人物为中心的新谱图,所有亲属关系称谓都是相对这个人而言的。所有加粗了的链接,都表示此人是戏曲曲艺圈子里的,而正常字体则表示他是“外行”。

在谱图中,人物简单的介绍以及生卒都来自梨园百年琐记那边。如果这方面有空缺,则说明琐记那边尚无相关信息。若是您恰好有某些可以帮助补充的资料,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在琐记那边提供。充实那边的资料,将会使两边受益。这就是资源整合的一个好处。

人物的照片也很容易地从梨园百年琐记那边引用过来了。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照片资料,所以您会看到很多人都只有一个简单的头像图标。提供照片的方法也是通过琐记的投递。另外,点击照片或者头像的话,将会进入该人物在琐记那边儿的页面,您可以看到此人的更多介绍,或者帮助补充提供新的信息。梨园百年琐记那边人物条目的页面上也将会加上反向的链接,直接连到相应的谱图中来(就像现在连到老唱片的相关页面那样)。

有蓝色背景的人物表示此人是男性,而粉色背景则表示是女性。这个其实还是很明显的。我们觉得这样的设计比文字的“男”、“女”更直观一些,而且更省地方。

目前小站上的信息,大部分来自梨园百年琐记中已有的文字,另外参考了刘嵩昆的《京师梨园世家》,并按照书里的内容挨家挨户地把信息提取出来并数字化(现在完成了四分之一)。需要极力推荐这本书。想当初刘先生手工编篡那一张张图表,比起如今用电脑生成可是费功夫多了。今天我们又得以更上一层,系统地整理这些信息,免去了在书中从一个表跳到另一个表的繁琐查询,而刘先生作为这个领域的先驱,功不可没。

说到先驱,还有一位前辈需要提及,那就是作了《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的潘光旦先生。潘先生在这本书里以独特的角度解读了梨园世家的产生与发展,梨园界屡见不鲜的“强强联合”的婚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这个圈子的优化与扩张。潘先生说:“伶人是有世家的。不但有,并且很多,亦且也许比别种人物多……‘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原是生物界的一大原则……一个以票友开始的个人往往终于会造成一个三代四代专以优伶为业的家系,而家系与家系之间,复因彼此互为婚配的关系,可以造成一个庞大的集团,一个千头万绪、循环往复的‘血缘网’”。

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京津沪这样拥有大剧团的地方,一对对梨园伉俪携手继续“循环往复”新的关系网。比如2009年结婚的李孟嘉与谭茗心,就又把京剧界的两大世家——李家与谭家联系到了一起。小站的数据每补充一条新的亲缘关系,就会把一个点连到另一个点,把这张网编得更庞杂,最终使我们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每一条人物关系都会非常清晰。而这一切都是实时的,不必等到多少年后我们再回头来考证和整理这些信息。

小站目前是测试阶段,最终我们会加入师承以及干亲螟蛉的信息。这些信息怎么能够更直观地表示出来而不使现有页面变得臃肿,又是一个挑战。

欢迎您对新的菊坛世系谱提出您的意见和建议,也希望这个小站能够成为您又一个应手的工具,哪怕是一个有助于八卦的玩具呢 表情

对了,网址是 http://trees.xikao.com 。从戏考的各个小站也都可以连接过去了。

《古城返照记》中的“戏经”

近来在读徐凌霄的《古城返照记》。徐先生掉的书袋有一多半与京戏有关,用唱词调度做比拟可谓信手拈来,使得整个故事读来趣味丛生。上卷虽曰“宦海沉浮”,不似下卷“梨园盛事”那样点明了与戏相关,但上卷对于清末民初的京戏圈子还是有所提及。其中第十回“听戏有戏经戏迷只捧京朝派,点菜报菜名名士难过权势关”中,借主人公陆贾的口,讲出了一个在北京看戏的要领,所谓“在北京做名士的妙诀”。这八条“戏经”,有其夸张之处,对彼时所谓“京朝派”戏迷做了犀利的讽刺,同时我们也可以一窥那时内行戏迷的“风范”,甚至可以借此演绎出新时期的“戏经”来。全八条摘录如下,与同好共赏。

第一条“戏要听”,戏只要听,不要看,耳目两官去一官。

第二条“记术语”,须随时找个戏班子里的戏篓子或票友之类,问几个术语行话,如吃螺丝、洒狗血、马前、叉车、拉屎之类,常常放在口头嚼念嚼念。

第三条“注意伶人的家长里短”,要常常打听某伶某班出身,或是票友,他师父是谁,他师兄是谁,他爸爸是谁,他哥哥是谁,他兄弟是谁,他老婆是谁,他什么时候娶亲,什么时候养孩子,什么时候搬家,什么时候上街买东西。

第四条“谭鑫培神圣不可侵犯”,凡是老谭演的戏,不论场子词句都要归功于他,多多的恭维。

第五条“骂外江派”,不管是戏,是伶,只要不是北京或久走外省的,只管骂,只要能骂外江,就算京内行。譬如说到李吉瑞,你就说去杨小楼何啻万里,说到《独木关》,你就说比《长坂坡》相差万里,说到《宝莲灯》,你就只认可那盘问儿子的那一段,作为神人授给北京伶人的秘本,演上《闹学打灯》,就算他京式上品的全本《宝莲灯》,你若是顾名思义问《宝莲灯》三字作何讲解,再等而下之,讲起宝灯救难救母完劫来,你可就是外行了。

第六条“捧角”,角色说全了有十行,说简单一些,也有生旦净丑末。可是北京最时髦的老生是谭鑫培,武生是俞菊笙、杨小楼,提起谭鑫培来,不妨抹倒一切,刘鸿升汪笑侬固然是一骂了之,就是汪大头孙菊仙也要说他个三长两短,务必把老谭说得像秋定文的朱夫子一样,谁要与老谭稍有不同,便是异端邪说。俞菊笙杨小楼也是如此,哪怕他把《艳阳楼》、《铁笼山》、《金钱豹》、《莲花寺》、《状元印》那些武花脸的饭抢个一干二净,你也要说他是武生正宗,哪怕他们连唱四句原板都怕荒腔滑调,你也要说武生带唱工的戏本是外江派,不登大雅之堂。你还要替他们立个名词,叫做开脸的武生,武生的正宗。

第七条“腔板字味派”是讲听戏的要素。腔就是唱的急徐高下长短曲折。板就是长短节奏的符号。字就是字眼的念法,讲的是四声分明,五音准确,有发有放有收,有尖团有阴阳样样具备,罗罗清楚。

第八条“戏情对不对,要以伶为准,不可以戏为标准”。譬如崇拜谭鑫培,你就替他想出种种说法,说他如何体贴入微,恰到好处。那些别有体会,不同于谭的,你亦可以不假思索骂了再说。譬如崇拜杨小楼,哪怕他懒得刀花都不耍圆,两腿画个圈就算走了边,你也要说他雍容大雅,与众不同。哪怕他翻来覆去尽闹《长坂坡》、《铁笼山》,你也要说这才真正武生好戏。谭鑫培说刘鸿升的《斩黄袍》不该喊两句梆子,失了皇帝身分,你万不可说这出原来就没有打着给赵老大留身分,更不可说你谭鑫培唱《胭脂虎》为什么也唱句梆子,为什么不替李大元帅留下身分。还有些谭迷说刘鸿升的《斩子》,见穆桂英不该骇得帽子压了头皮,失了元帅身分,不像他们谭老板始终板着面孔,十分正经。你也只可顺着他们说。若是问他,既然板着面孔,何不将穆桂英一齐开刀,谭老板演《汾河湾》见鞋起疑,发生酸素的时候,何尝不帽子压着头皮,他的王爷身分何在?这样反面抗议虽然合理,亦是使不得的。总而言之,戏情戏理都要随着各人所拥戴的伶人为转移。

戏考十二周岁!

今天是戏考的生日,今年又是戏考的本命年。没错儿,戏考十二岁了!

戏考上线十二年,经过了好几次改版,如果不回头仔细查一下记录的话,已经没有办法算出来准确的次数。不过大的几次还是记忆犹新的,有从亿唐的 pekingopera.myetang.com 域名转到 www.xikao.com 上的经历,有从静态的 HTML 网页转到后台数据库加前台动态 PHP 平台的经历,有剧本编号从四位升到八位的经历,当然还有今年初最大的一次统一改版的经历,等等。这些都是一直伴随着剧本的录入整理工作而进行着的。事实上,如果这十二年来只是敲文字整剧本的话,那就太过乏味了。正是有了这种调剂,让这十二年走得一点儿也不无聊,而是乐趣丛生;而谁又能想到,在这个过程中,还催生了如梨园百年琐记京剧剧目考略红毹艺话这样的小站。现在,梨园百年琐记的日访问量甚至都已超过戏考剧本部分的日访问量了。可即便如此,每年我们还是会给戏考过生日,而不是在11月给琐记过生日,或者9月给考略过生日。没有最早的戏考,也就没有后面这些。

戏考的生日,恰又是在一次新的改版后没多久。前一阵刚把最后一批用旧模板的页面转用了新的样式,各种微调工作也差不多了。这个新的样子估计会至少保持个若干年,直到能够想出更好的创意来。网址的优化也都搞好,像 http://scripts.xikao.com/play/01001001 这样的整洁地址也都被搜索引擎抓到了,这一期工作算是圆满完成了。

感谢大家这么些年的支持,通过戏考,也认识了那么多同好友人,这也是除了那些数字化资料外最大的财富。谢谢!我们一同快乐!

另外:今天正好是夏时制,平白地少了一个小时,果然本命年不好过啊 表情

火彩:2013年2月

  • 【2013年02月07日18:46】李艳妃:“(二簧原板)有下场来无下场,细听哀家说个比方:昔日里有一个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紫竹林内生嫩笋,老牛还会产麒麟。”
  • 【2013年02月11日08:32】祢衡:“我乃天下名士,将我用为鼓吏,犹如臧仓毁孟子,阳货轻仲尼。曹操哇,曹操,真乃是匹夫之辈也!(西皮快板)开言怒发三千丈,大骂曹贼气如刚。昔日文王访姜尚,渭水河边遇栋梁。臣坐辇,君掖缰,在纤绳上荡悠悠,荡悠悠。”
  • 【2013年02月12日08:33】徐策:“(反二簧慢板)见夫人哭出了席棚以外,可怜她抛撇下十月怀胎。催命鼓响咚咚魂飞天外,救生锣仓琅响魂又转来。这壁厢绑的是薛猛元帅,那壁厢绑的是马氏裙钗。马夫人她不愿绑在板凳上,薛元帅他偏要让马夫人绑在板凳上。”马夫人:“我是扁担?”
  • 【2013年02月24日20:16】昨夜晚梦见看新改编的《四郎探母》:佘太君投到番邦,挂帅在雁门关镇守。杨四郎尚不知,偷着过营探母被抓,竟发现老娘已在这边儿。据说这么改巧妙地回避了杨四郎往返边境这种叛国行径。另外记得佘太君上场大段流水,没一句合辙。其中有“十王九王八王我不要,封我十一王才称心”的词儿。这梦主何吉凶?
  • 【2013年02月28日08:18】包拯:“(西皮导板)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西皮原板)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曾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我与驸马相过了面皮。我看你左眉长来右眉短,两耳垂肩手过膝。看来可称我门婿,择选良辰会佳期。”陈世美:“(西皮原板)明公说话言太偏,细听世美表一表家园:我本中山靖王后,现有历代宗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