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何止在深圳,又何止在经济层面。
上周开始,把一些囤积了十余年的电脑硬盘拿出来,格式化,然后交给回收站去了。这么多年,终于出现了一些比较便民的回收站来合理处理这些硬盘。看着这些标着2GB、4GB的硬盘,同样能够感受到技术的日新月异。
家里的几台电脑,升级过无数个硬盘,而硬盘的大部分空间,都是用来存放京剧和曲艺的资料,文字啦,音频啦,视频啦,有很多是自己从其他媒介转出来的资料,也有很多是这些年通过网络交流和下载而来。技术进步了,戏迷的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以前很难流传开的资料,也因此解开了尘封,被更多人所接触。曾经有一个说法,“电视对传统曲艺是把双刃剑”,这内中有电视对曲艺传播的赞赏,也点出了其对剧场环境的杀伤性。而今天的电脑技术和网络也与当年的电视似的,抽去了人们去剧场的机会,但它对传统艺术的保留与传播上所起的作用,是电视及其先辈们都不能做到的。
有意思的是,在当下,传统艺术舞台对于使用各种高新技术毫不吝啬,尽砸钱之所能,可出来的成果也未见传唱;而对于老资料的保存,则很少去考虑高新技术,老音像资料就那么在库房里等着变质发霉,老艺术家的玩意儿也就那么烂在肚子里,没有通过摄像、录音一类最基本的手段保留下来。
电脑时代,资料一旦数字化,几乎可以说就能够永远地、方便地流传下去了。可是如果你光拿着技术做一些不靠谱儿的事儿,在舞台上炫炫声、光、电、海、陆、空的效果,甚至妄谈什么3D、4D,耀眼了不假,可水准么,也这就和上图手握大哥大的女士没什么区别了。
当然,暴发户式的心态,在哪个时代都存在着。只是,希望这样的心态随着社会的进步能越来越少。剧团也好,演员也好,研究院也好,都能够塌下心来,把更多更好的技术用于保护传统的东西上来。
其实3D、4D也没什么的。以前梅兰芳还尝试过时装戏,尚小云也穿丝袜烫发演过《摩登伽女》,以他们的身份和技艺,却还曾想通过迎合那个时代的时尚,整出些新的东西来。在上海,梅兰芳及其他的艺人也尝试过声光电。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在舞台上多了高科技手段的,有多好或者多成功,但有人去尝试,总是不错的。尝试的人多了,市场自然就会优胜劣汰,能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些经验。梅的“移步不换形”的想法,也是实践了很多年才总结出来的呀。
当然,如果用纳税人的钱去挥霍糟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