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

京剧不像电视剧一类的艺术形式,内中的好人坏人泾渭分明。有时候坏人的角色摆明让观众看出他的坏心,不似某些电视剧,都快看完了才恍然大悟,原来某某竟是坏蛋。

其中一个比较有趣的程式就是某坏人,干完缺德事儿之后,忽然想到,还没有去佛堂烧香,立刻说:“正是:早晚三朝拜,佛前一炷香。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听起来非常有趣。今天整理的《忠孝图》也是如此,焦氏打完婆婆后,说道:“只顾与老乞婆吵闹,忘了佛前烧香。正是:口念千声佛,早晚一柱香。罢罢罢,阿弥陀佛!”类似这样的人,还有如《铁莲花》里的马氏,都是因为干了坏事儿而“忘了佛前烧香”。

这当然是艺术的夸大。现实中,不是有多少口念佛号、心藏鬼胎的家伙嘛?这种人更可怕,因为他们不会像京剧舞台上的人物那样让人看出他们的表里不一,而是暗藏不露,阴险非常。

糟粕

今天整理老本的《郿邬县》,发现里面刘公道有句俗不可耐的唱词,堪称糟粕的典范。这下又会让指责传统戏里有糟粕的人得意了。不过确实,这种粗俗的话,在当今的文艺作品里,已经不多见了。外国的节目,有些在说脏话的时候会有一声“嘀……”,把说的脏话盖住,人们也就只能从口形上猜测是哪句脏话。这样做对孩子是有好处的,不至于从大人的言行中学坏——至少不会过早地学坏。

还好现在刘公道那大段的流水板已经被净化成非常耐听的段子了,尤其是结尾一句“你若是不放你是个大野猫”,很经典。所以,该净化的还是要净化的。

看一下刘公道最后一句的老词儿:“我就肏你们两个姥姥!” 表情

柴俊为的《京剧大戏考》

早前上网,其中访问的为数不多的一个京剧网站就是皮簧客(柴俊为——当时并不知道他的真名)的“京戏点播台”。时过境迁,现在皮簧客在网上只拥有一个小组,建于免费空间的网站早已随着 IT 泡沫的破灭而消失。但是现实生活中,柴俊为已经是颇为成功了,不论是在京剧节目的主持还是京剧资料的出版。也亏得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挥一些作用,做对京剧有益的事情。

不过小豆子始终觉得,像互联网这样的媒体,是够让一种事物发扬光大最好途径。因此,有系统地整理京剧资料固然有益,但是出书与否就不那么重要了。想必也只有真正需要这方面资料的人才会买书;而如果一个资料是放在网上,且公开地让大家阅览、搜索,那么总会被人“误打误撞”地读到,同时传播开的范围、影响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及的。现在还有上门推销百科全书的推销员吗?没有了,因为我们有互联网、有 Wiki、Encarta 这样的百科全书。当你遇到某种问题的时候,翻书去查找答案已经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你手头有 Google。同样,梨园经典中的京剧录音,不也是大家共同奉献的结果吗?

所以,当代书本形式的《京剧大戏考》已经没有了民国时候的《大戏考》一类书籍的作用,但是它还是有相当价值的——毕竟,在这样的时代,还是有像柴俊为这样为京剧努力工作的人,已经让我们值得庆幸了。

《京剧大戏考》
《京剧大戏考》

郭某某

都是《刀劈三关》,唐韵笙的版本改编自汪笑侬的版本,里面的人名为什么要变呢?比如汪本的大奸臣叫郭章,唐本作郭震。包括雷万春的儿子的名字都不同,唐本把中间的“一”字都去掉了。奇怪啊。这种现象经常有,比如老本《杜十娘》,里面的老生是刘玉春,到了荀慧生改编后,成了柳遇春,等等……要么是怕用同名字的被说是抄袭?要么是口传心授的记错了?

在 Google 里面搜了一下,关于雷万春的搜索结果还是很有意思的。看来这个名字不光是在唐代,在当代也是很出名的哪。

奸计?

上月整理《雍凉关》剧本时,其中诸葛亮有段唱词为“还需要设奸计另作主张”。在两次校对中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诸葛亮会说自己的计策是奸计么?实在不得要领。本着保留原书内容的原则,在没有更好解释的情况下,只能先这样子了。今天意识到“奸计”应为“妙计”之误。大约当年排版的人摆错了字码造成的,亦或是抄录人笔记潦草,使排版者看错了。

顺便提一下,从剧本上看,大约有演《失空斩》的阵容就够演此剧了,只是若干年来未见贴演过。现在舞台上还有带“观星”内容的戏吗?也许因为与迷信有关,都禁掉了?不知道以后如风折纛旗一类的自然现象是不是也会被“改良”掉。《借东风》里“为什么有一道煞气红光”不是也被改作“趁此时回夏口再作主张”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