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坛世系谱

2008年,与久仰了的裘迷相聚于北京,我们从隆福寺的三联往南走到王府井的长安街口。记得在路上,聊到各类戏曲网站,小豆子对他说,想做一个家族树式的小站,利用数据库的资料和简单的算法,直观地反映出戏曲界人与人的亲属关系来。算来,已是将近五年了。

其实这个概念,早在2005年的时候就提过了(见这篇小文)。那会儿也只是感叹一下,并没有真的动手,因为手头要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后来陆续做了些如京剧剧目考略和红毹艺话这样的小站,还接手了梨园的维护工作,但这个比较有意思的概念,也一直只是一个概念而已。算来,快八年了。

去年11月份和小豆花休假回来后,对小豆花说,要不然咱们做这个吧。数据库与网页的设计并不复杂,稍微花了一些时间在编程的算法上做优化,这一段历程也是很有挑战性的。于是,这项工作就这么突然地从一个简单的概念付诸实施了。现在想来,倒也挺突然的。

不过这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放到几年前来做一个戏曲界的人物关系表,恐怕能调用到的资源还没有那么多。今天,梨园百年琐记里已经收录了超过四千位圈内人士的资料,数据库中提到的人物则超过一万四千人,有这个庞大的资料库作为后盾,在一个人物关系表中显示某人的曲种行当,以及他亲戚的曲种行当,都不是一件难事儿。

而一个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表,分解开来后,其实也是极为简单的。对于每一个人物,我们不需要知道他的七大姑、八大姨、祖上多少代都是谁,每一个人的亲缘记录只要二条,即:此人的生身父母是谁,此人与谁有过婚姻关系。就这么简单。其他的亲缘关系都可以从这个最简单的关系推导出来。比如甲的父亲是乙,母亲是丙,那么若想知道甲的祖父是谁,只需要在数据库中查一下乙的父亲是谁即可。甲的叔叔呢?那是一个或多个与乙的父母相同但是比乙的年龄小的人(或人们)。甲的舅妈呢?甲的舅妈是与丙共有同一对父母的男性的妻子。通过演算,我们可以算出一个人上下多少代周边多少位亲戚来。而这些都会由电脑帮我们从数据库中查询并算好;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则是一幅幅清晰明了的人物关系谱图。坐享其成,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由于录入的偏差或者重名等原因,电脑生成的谱图并不一定是百分之百准确的,而这时就需要大家帮忙来查错并及时指出,以免讹误流传。梨园百年琐记一直靠着大家的帮衬才有了今天的规模,相信菊坛世系谱也不会例外。

当您在谱图中浏览时,点击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将会进入以这个人物为中心的新谱图,所有亲属关系称谓都是相对这个人而言的。所有加粗了的链接,都表示此人是戏曲曲艺圈子里的,而正常字体则表示他是“外行”。

在谱图中,人物简单的介绍以及生卒都来自梨园百年琐记那边。如果这方面有空缺,则说明琐记那边尚无相关信息。若是您恰好有某些可以帮助补充的资料,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在琐记那边提供。充实那边的资料,将会使两边受益。这就是资源整合的一个好处。

人物的照片也很容易地从梨园百年琐记那边引用过来了。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照片资料,所以您会看到很多人都只有一个简单的头像图标。提供照片的方法也是通过琐记的投递。另外,点击照片或者头像的话,将会进入该人物在琐记那边儿的页面,您可以看到此人的更多介绍,或者帮助补充提供新的信息。梨园百年琐记那边人物条目的页面上也将会加上反向的链接,直接连到相应的谱图中来(就像现在连到老唱片的相关页面那样)。

有蓝色背景的人物表示此人是男性,而粉色背景则表示是女性。这个其实还是很明显的。我们觉得这样的设计比文字的“男”、“女”更直观一些,而且更省地方。

目前小站上的信息,大部分来自梨园百年琐记中已有的文字,另外参考了刘嵩昆的《京师梨园世家》,并按照书里的内容挨家挨户地把信息提取出来并数字化(现在完成了四分之一)。需要极力推荐这本书。想当初刘先生手工编篡那一张张图表,比起如今用电脑生成可是费功夫多了。今天我们又得以更上一层,系统地整理这些信息,免去了在书中从一个表跳到另一个表的繁琐查询,而刘先生作为这个领域的先驱,功不可没。

说到先驱,还有一位前辈需要提及,那就是作了《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的潘光旦先生。潘先生在这本书里以独特的角度解读了梨园世家的产生与发展,梨园界屡见不鲜的“强强联合”的婚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这个圈子的优化与扩张。潘先生说:“伶人是有世家的。不但有,并且很多,亦且也许比别种人物多……‘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原是生物界的一大原则……一个以票友开始的个人往往终于会造成一个三代四代专以优伶为业的家系,而家系与家系之间,复因彼此互为婚配的关系,可以造成一个庞大的集团,一个千头万绪、循环往复的‘血缘网’”。

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京津沪这样拥有大剧团的地方,一对对梨园伉俪携手继续“循环往复”新的关系网。比如2009年结婚的李孟嘉与谭茗心,就又把京剧界的两大世家——李家与谭家联系到了一起。小站的数据每补充一条新的亲缘关系,就会把一个点连到另一个点,把这张网编得更庞杂,最终使我们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每一条人物关系都会非常清晰。而这一切都是实时的,不必等到多少年后我们再回头来考证和整理这些信息。

小站目前是测试阶段,最终我们会加入师承以及干亲螟蛉的信息。这些信息怎么能够更直观地表示出来而不使现有页面变得臃肿,又是一个挑战。

欢迎您对新的菊坛世系谱提出您的意见和建议,也希望这个小站能够成为您又一个应手的工具,哪怕是一个有助于八卦的玩具呢 表情

对了,网址是 http://trees.xikao.com 。从戏考的各个小站也都可以连接过去了。

小站们改版的后记

戏考小站们的界面更新已经有将近一周的时间了,这期间除了正常的网站内容更新之外,慢慢地开始把一些非常旧的静态 HTML 文件改成动态 PHP 并套用上新的界面。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新的界面是否还满意?

新的界面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小站们有统一的标题抬头栏。即横贯网页最上端的那一栏,左侧是小站的标识和名号,右侧有搜索栏和“来自中国京剧戏考”的字样(戏考主页除外)。

第二,小站们有统一的左侧导航栏。导航栏分为两部分,最左边的是各小站的链接,有助于在各站之间往返。旁边的一栏是小站内的导航栏。这个部分基本上算是继承了梨园百年琐记原来的站内导航,与原来唯一的不同是所在页面的名目会在导航栏中突出显示出来。

第三,小站们有自己标志性的配色方案和统一的主题界面。这基本上就是视觉上的调配了,黄、绿、蓝、红四色正好配到四个小站上。另外正文部分的字体统一调到了14像素,比之原来的12像素更易读。再比如超级链接没有下划线了,更符合新时期网页设计的审美并保证阅读的流畅。

第四,新增的戏考首页——“今日”。这个是一个半新半旧的设计。右半边“历史上的今天”设计来自梨园百年琐记的首页,另外还有戏考剧本页每次更新的封面剧本,以及一个每周随机生成的比较有特色的人物条目,加上一条每次访问随机生成的历史事件问题。这些基本上都是(除了“本周人物”)以前在小站上能见到的,现在统一到一起来。而左半边的“记录”反映了各小站近期的更新记录,以日期分段,这其中还混杂了来自梨园百年琐记的讣闻信息,能够在看记录的同时缅怀新近离开我们的前辈们。这个首页之所以称为“今日”,就是希望您能每天访问一下,看一看在“今日”有什么新的更新,历史上的“今日”是哪些艺术家的生卒纪念日,还有哪些值得纪念的事件发生。

第五,戏考剧本部分“下降”到“京剧剧本”。一开始做戏考这个网站的时候,只是一个简单的京剧剧本网站,所以 www.xikao.com 即等于剧本。后来开始做梨园百年琐记了,于是有了子域名 history.xikao.com 。及至后来其他小站的问世,一个个子域名也就诞生了。其实戏考剧本的关系与其他小站应该是平级的,而非剧本高于别的资料。于是大约是在几年前,偷偷地启用了 scripts.xikao.com 这个域名,所有剧本的内容都被导向了这个域名。只不过彼时访问 www.xikao.com 仍然是剧本的首页,因为并没有想到能有什么一个统一有特色的主页来反映所有小站的内容。

新的设计还有一些好处,比如每个小站的首页现在都有共用的“友情链接”列表(页面最下方),这样有利于该列表的管理和与兄弟站之间的“邦交”。以后如果再改版的话,也不必去每一个小站分别做更改,修改一个模板的事儿。以后如果若有需在全站登的那种通知文字,也可以一瞬间到达每个页面。

小豆子一直倾向于把整理剧本的戏考、整理历史资料的梨园百年琐记、整理京剧剧目资料的京剧剧目考略、整理说戏录音的红毹艺话,称之为“小站”,而非一个大站下的小栏目。对于那种所谓的包罗万象的“门户型网站”很没有好感,也一直避免戏考走这种路子。高大全的戏曲网站不仅很难保证每个栏目的维护,而且各门户间重复建设的东西太多,大家都去互相抄抄内容罢了。所以戏考绝不会往这种没意思的方向发展,每一个小站,都是有自己特色和原创内容的。

网站要做出特色来不容易,戏曲网站更是如此。小豆子认为,如果要做出完全贴切并为戏曲服务的网站,只能自己设计数据库、自己写网页代码、自己配置。所有市面上有的那些内容管理系统(CMS),都只是一般性质的平台而已,并不能最好地应用于戏曲资料的整理与展示。即便是套用,也只是削足适履的徒劳而已。而内容上靠东抄西抄过日子的网站,也总归是抄一时的表面文字罢了,完全谈不上是整理分类,更谈不上是把数字化的资料更科学地展示给用户。所以,能够为戏考的小站们写了那么多原创性的代码,进而把所学所爱的编程知识尽数应用于自己另一份爱好,并与众同好分享其成果,实在是一件值得骄傲(不客气一回)和高兴的事儿。

从一开始整理京剧剧本,到后来的梨园百年琐记、京剧剧目考略、红毹艺话,尽管涉及的领域不同了,但戏考的目标是简单和不变的——即把存留于纸张、磁带、相机里的平面资料数字化,并通过一个更好的方式整理展现出来,使得在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能够做到更方便简单,而资料本身也可以更好地保留和传播下去,就这么简单。所以小站们的风格也应该是简单明晰的。这应该也是当初梨园e客与豆腐在运营梨园时的初衷,也是为什么小豆子能对梨园这个网站一见如故,并帮衬着运营直到如今。对了,合意太爷的中国京剧老唱片网站也是这个意思。

借着改版聊点儿平时不太有机会讲到的一些想法儿,顺便鼓舞一下自己,不算太跑题吧。

月底前争取把为数不多的剩余 HTML 页面改造好。农历春节前后,一个新的小站会以“测试版”的形式上线。写那个小站的程序代码以及整理那个小站的文字资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咱们到那会儿再细谈。

小站们的三步走

很久没有给网站在架构和程序上做打理了。11月份开始与小豆花做一个新的小站,后台数据整理和编程等方面的活儿弄得差不多了,就需要开始考虑网页的前台设计了。

目前戏考名下,除了本身戏考的剧本外,还有梨园百年琐记京剧剧目考略红毹艺话三个小站(京剧老唱片和梨园这种由戏考维护但独立运作的站点不计),几个小站之间,简洁的风格固然是一致的,但是网页在设计上,因为有先后的时间差,具体到视觉效果上来看,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对于这个新的小站,与其再想一个新的页面设计,不若做一个统一风格界面的主题,把现有的站都顺便改版一下。

于是这几天就都在忙乎这个了。目前新的界面主题已经做好,京剧剧目考略和红毹艺话的新版调试也差不多了。接下来,戏考的各个小站在这几个星期会有以下三步走:

首先,小站内的一些超级连接会变得更简洁。这一变化不是很明显。举个例子,现在梨园百年琐记上马连良的条目的地址是 http://history.xikao.com/person.php?name=马连良 ,新的链接将会是 http://history.xikao.com/person/马连良 ,又比如1958年8月的年表现在是 http://history.xikao.com/history.php?year=1958&month=8 ,新的链接将会是 http://history.xikao.com/history/1958/8 。这不光是为了网址本身更简洁好看,同样也是为了能够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里显得更好看。当然,旧的地址依然有效,只不过会被自动转送到新的格式,所以请不要担心您的书签会失效。

其次,小站们会逐个使用新的界面主题,从红毹艺话开始,到戏考的剧本部分。新的界面主题更清新,除了大格局的变动之外,一些细微的地方也做了调整,更符合这些年新的 Web 标准和视觉感受。举个小例子:超级链接的下划线会消失掉,使整个阅读体验更流畅,不会被各种横线妨碍。再比如除了真正有表格的页面外,所有其他网页的布局都使用 div 来排布了。由于梨园百年琐记和戏考剧本部分需要调试的部分比较多,所以这两个站披新皮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届时会有几天两个站上的一部分页面是新版界面,而另一部分还是旧版的情况出现,请不要惊讶。顺便说一下,新的界面不会使用戏考现在首页的 iframe 框架了,这个改动最大,需要对这个用了十年的设计道一声再见。新界面主题的介绍,还会稍后另开一篇详写。

最后,我们新开发的小站将会和大家见面。至于这个小站是做什么的,还是暂时保密,到时候您就知道了。如果不出任何意外,如果玛雅人只是石头不够用了才没有继续往下排日子的话,明年新年一过这个小站就可以和大家见面了,会很好玩儿的,到时候还请诸位多多捧场。

红毹艺话毕业了

红毹艺话试运行已经将差不多两年,事实上这期间程序上的调试几乎都是很微小的。比如标签云上标注了所包含录音的数目,比如网站首页可以在显示不止一个但隶属同一个话题的录音组,等等。大的框架没有动,还是和两年前一样。

因此,今天红毹艺话算是毕业了,摘掉了“测试版”的帽子,站标也就更简洁了:

红毹艺话
红毹艺话

说到这个站标,当初选的那把小扇子,就是带有说书先生的意思——把梨园的那些事儿,娓娓道来。

这个站还会继续如讲述梨园那些事儿那样,慢慢地更新。说到更新,红毹艺话的频道聚合(RSS Feed)随着网站的毕业也推出了,使用聚合阅读器的朋友们可以通过这个关注网站的更新状态。

为了庆祝毕业,小豆花特地更新了杨荣环谈尚小云唱腔的录音,希望大家喜欢 表情

名称服务器出现问题

最近发现国内朋友连戏考和相关网站愈发困难,于是自己连回国内测试了一下,竟然连 xikao.com 这个域名都无法解析成 IP 地址了,直接告诉域名不存在。这个就奇怪了,因为网站明明是好好儿的。

于是上网查了一下最近的政策和防火长城的变化,发现原来自新年始,国内访问 GoDaddy 的名称服务器(NS)便出现了极度困难的情况。而 xikao.com 都是通过 GoDaddy 的 NS 来解析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上面的现象了。在国内已经不是练得通连不通戏考的问题,而是从年初开始很多内地的 NS 压根就不知道 xikao.com 存在了。

迫于形势的变化,只好弃用 GoDaddy 的 DNS 服务器,使用在国内可以正常且快速访问的 DNSPod,经过多方测试,域名现在可以在国内正常解析了,不过连接的通畅性还是不稳定,这个就没办法了,而且似乎因地而异,广州明显比上海和北京要好。

xikao.com 一系的网站一直正常运转着,也将会保持最大化的高可用性(HA)。所以如果突然连不上了,八成是中间的那堵墙又调整了 表情

2011年十大网络戏曲曲艺事件

已经是第八个年头自己总结上一年网络戏曲大事了,其实这个总结一开始就是包含戏曲和曲艺两个各有交集的大圈子的。就像梨园百年琐记那样,整理戏曲人物和事件,总是与曲艺有或多或少的联系。那么干脆,这个大事总结,从今年起,把它叫全了,也顺便扶正了——2011年十大网络戏曲曲艺事件。

一、《五环之歌》的署名之争
年初的时候,相声演员岳云鹏在一次演出中演唱了一首《五环之歌》,并声称这是原创。然而,这个作品的原作者却是另有其人——“知名段子高手”东东枪。为此,东东枪还在饭否上询问,希望如有能和岳云鹏搭上话的,给递一句。事实上,自从有了网络,有了网络段子的那天起,各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都在试图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段子,加以使用。比较明显而且拙劣的有如姜昆头些年的一些相声,纯粹就是把网络笑话捡两个说说。再比如现在每年春晚的小品,总要使用一些当年网络流行的词语。甚至像去年全国刚刚疯抢了食盐之后流传的各种网络段子,在当周的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里便能听到演员拿来使。这种用网络段子当包袱的优劣暂且不评,但这些段子的原创者,我们却因为网络上爆炸的信息量和疯狂的转载程度,很多时候都忽略或者难以辨认出他们的真实面目,哪怕是一个网名。类似我们看到东东枪的这种情况倒并不多见,因为大部分“引用”者,都不会去特意声称这是自己的原创包袱,而岳云鹏不但拿来用而且还告诉观众是自己原创的。这也就使得这个事情有了其特殊的看点:一段来自网络红人的作品,被一个舞台上的红人拿去声称是自己的作品,而彼此还可以通过网络搭上话。这件事情后来大家也就不再提了——和大部分被冒领的段子结果一样。

二、刘桂娟微博上嘲讽雷锋
10月份的时候,天津青年京剧团的刘桂娟在微博突然对雷锋冷嘲热讽起来:“雷锋很有经济头脑,或者他有位精明的经济人!做的事情都不说,写在日记里,拍擦车照片也提前把军功章挂在胸前,日后统一出版!”一时间,大众群起而攻之,甚至于传统平面媒体都要对此进行报道。这场讨伐战中,因为刘桂娟的身份,京剧与京剧演员也被一起拉下来痛斥,“戏子无义”再次被人们拿起来念叨,“一级演员”转瞬也成了骂人的词儿。眼下很多公众人都开了微博,也正因为此,他们的言行举止更容易被公众所捕捉到。这是一个用好了可以拿来作为宣传弘扬戏曲的有用工具,也是一个用不好就连己带艺一起被毁的凶器。开微博的戏曲演员不止刘桂娟一个,但是戏曲演员里像刘桂娟这样没有头脑地说出上述那番话的,倒是头一个。

三、胖不墩儿的《说段京剧给你听》
正如上一条提到的微博的特性那样,把它用好了,绝对是一个传播弘扬戏曲的好工具。年底,在新浪微博上,网友胖不墩儿开始了名为《说段京剧给你听》的漫画连载。这种以连环漫画的形式介绍京剧剧目剧情以及相关常识的方法,在网络上的受到追捧,平面媒体也做了相关报道。京剧知识通过新的技术和“卖萌”的形式,得到了宣传。

四、京剧版《丢手绢》
9月份,网络上开始流传各个京剧流派的《丢手绢》。一时间成为了转载的大热门。我们可以听出来,这些版本对于各个流派的艺术特色抓得非常准确,而且在话白上严肃中透着幽默,加之配上的如掌声、叫好声等音效,绝对够以假乱真的。选择《丢手绢》作为各流派模仿的“曲目”,无疑能够让对京剧不熟悉的网友也能产生一定的共鸣,而其对流派特点的掌握和模仿上,更让对京剧熟悉的网友产生共鸣。在各种视频网站都以类似如“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这样的口号来鼓励大家做原创节目的今天,类似《丢手绢》这样的原创戏曲作品,实属罕见,同时再次显示出在有着新思维的新一代民众中,藏龙卧虎身怀绝技并用各种现代手段传播戏曲的,也是人才辈出的。

五、唐义刚《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的一封信》
10月份,在“魅力春天”全国京剧青年演员擂台邀请赛结束之后,唐义刚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的一封信》。说起唐义刚来,印象中以前他是在咚咚锵的中国京剧论坛比较活跃的,这几年各论坛不似前些年那么热闹了,这个名字也就很少见到了。唐义刚的这封信,很长,但是如果认真看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青年演员的各种期盼。青年京剧演员,和其他各个行业的青年人一样,应该成为其所在领域中坚力量。而同时作为青年人,不能因为自己的职业是一门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眼界和思路也都拘泥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唐先生的这篇文章,通过网络发表本身就有着新时代的特性,而内容也是在阐述如何能够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下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去适应这个时代。网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戏曲演员开始上网,开始重视网络这片阵地。演员与观众,团体与个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台上台下的距离被拉得如此之近,如何在这更宽广的天地里施展身手,唐先生的文章有所阐述,也更希望青年演员们更好地利用网络这个平台。顺便说一下,唐义刚正是各流派版《丢手绢》的创始人。

六、戏迷知音开始系统扫描整理《戏剧电影报》
年底,戏迷知音开始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把历年来的《戏剧电影报》扫描并传到网上,其中一些文章还进行了 OCR 文字识别,使得检索内容更加方便。《戏剧电影报》代表了一个时代,我们甚至很难说今后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报纸出现。回头来看看过往的这些历史资料,是一件很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个人以前都曾有条件看过这些报纸。幸运的是,戏迷知音保存了这份报纸从诗刊起的所有资料,而且,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把这些资料陆续扫描出来放到网上,使没有机会看到这份报纸的网友们,有机会阅读这些珍贵的资料,善莫大焉。

七、宇扬评剧苑建苑十周年庆祝活动
去年,宇扬评剧苑迎来了网站建苑十周年,像往年一样,宇扬不仅是在网络上活跃,而且更有在网下操作实体活动的经验。今年的十周年庆祝,宇扬与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北京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合办了“评剧耄耋艺术家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为十八位评剧老艺术家们颁奖并颁发了奖金,同期演出了网站创编的评剧《王少安赶船》。不仅如此,宇扬还为了周年纪念制作了精美的纪念画册及手提袋。我们这些年一直能够看到,宇扬人通过网络平台在网下搞的各种成功的活动,实是戏曲网站在现实生活中良好运作的典范。

八、“龚派第一”的炒作
3月份,一套名为《当代传统京剧龚派老旦第一唱——吕昕唱腔、伴奏》的CD问世,随之而来的是网上关于这个“第一”称呼的各种口水仗。8月份,出版商与京剧艺术网合作,搞起了一个名为“龚派老旦吕昕专辑学唱有奖互动”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号召戏迷们去买这套盘,然后根据里面的唱和伴奏,把自己学习的成果发给出版商,并由京剧艺术网把这些学习成果放到其网站上供网友们评价和打分,最后在年底前公布结果,评出专业和业余两组各前十名,每人奖励1000元。之后,京剧艺术网的论坛里开始充斥各种赞美吕昕唱得如何如何好的帖子,网站也很配合,每每把帖子置顶,大力宣传。这些帖子用各种极为夸张的赞美之词来赞扬吕昕的艺术水平,夸张到有时候你都会怀疑这些推手是不是打算来黑而不是来吹吕昕的。总之,但凡有质疑之声,都会被打压下去。这种明显的低劣炒作,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希望能够多卖出一些盘罢了。如今已经是2012年,距离活动方宣称的2011年12月15日之前公布结果的日期也已过了一月有余,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评奖的结果。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营销手段和卑劣的炒作,无疑开了网络戏曲的一个先河,而京剧艺术网在其中也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网站站在了出版商而非戏迷的立场,代表了出版商的利益,而损毁的,则是网站衣食父母的权益。

九、中国秦腔网被临时关闭
2月22日起,中国秦腔网突然不能访问了。经过网站管理人员与服务器提供商联系后,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回复: “因为网站有卖枪的非法帖子,被江苏镇江网监关闭了”。应该说中国秦腔网这些年的网上之路比较坎坷,我们回头看一下的话,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导致网站无法正常运营下去。不过好在,经历了各种颠簸之后,中国秦腔网的备份机制成熟了,网站虽然被关闭若干天,但是很快就在重新选择了服务商之后重张了,数据方面也没有什么损失,也是这么多年来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吧。不过,一个戏曲网站因为一个毫不相干的原因被迫关闭,这也是给其他同行们的一个警钟——在网络审查比较严格的今天,对于论坛这样总会被垃圾水帖灌溉的地方,一定要多加打理。尤其是现在不比当年,论坛人气越低迷,论坛的管理也就越松懈,甚至几天没人管,这样不但会造成恶性循环,而且还会留下安全的隐患。

十、戏考十年
去年,戏考迎来了十周年的纪念。不过那时候,恰逢小豆子和小豆花回国,走亲访友间,网站的周年纪念就那么滑过去了。没有什么大庆,也好,平淡的日子才是好的。只是,这十年的里程碑总是要做一下标记的,所以,在此权且用这个大事件的回顾,为戏考开一个“后门”,做一个标记。在这个十年里,戏考的剧本录入速度从一开始的一年上百,到现在基本上固定的每年几十出;速度下来的同时,帮助戏考录入剧本的朋友们则越来越多,面儿越铺越大。十年间,我们完成了目前总共两千余个本子的40%。这期间,40%的分子与分母都在增长着——从十年前只是《戏考》这一套书,到现在的十余套,还有各种零星不成套的单行本,包括一些罕见的秘本。“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当年号召大家一起帮助录入的话,正是对戏考十年来成绩的最好概括。谢谢大家!

怀旧一下

前两天梨园 FTP 上传区的硬盘频繁报错,基本上每次重启之后都需要做一下磁盘自检才能进入操作系统。看来这是老天预警了,赶紧买了块儿新硬盘,给换上了,上传区又可以正常运行了。顺便检查了一下备份机制,确保上传区的数据在另一台服务器上的备份是好的。

先抱怨一下吧。话说去年中下旬泰国的那场大水之后,全球的硬盘价格就居高不下了,那会儿所幸不需要买硬盘,只是耳闻硬盘越来越贵,也没太在意。结果等到这会儿需要用它了,一看行情,好么,跟以前比恨不能快翻番儿了。正巧小豆花的小笔电硬盘也出现问题了,比较了一下价格,有买块正常笔记本硬盘的钱,也够买个固态硬盘的了。所以小笔电那边算是因祸得福,直接给换了个固态的,超静音加超速,虽然容量不及普通硬盘,但本来小笔电上也不存什么文件,大的文件都在家里服务器上呢。不过这上传区专用的服务器不能玩儿固态呢,只能货比三家之后在网上买了个 1TB 的希捷。

顺便说一下,对希捷的印象一直不是很好,因为以前几次硬盘出问题也都是希捷的。但无奈何这次西数的硬盘因为确实是水灾的重灾区,贵得离谱;希捷固然也有趁势哄抬物价的嫌疑,但好歹相对也就是便宜的了。固然有心理阴影,也只好先买了它救急吧。等后来打开服务器一看,敢情这块要坏的也是希捷的——要不对它有阴影呢,真没冤枉了它。

这个时代,数据资料的保存越来越方便了,但同时文件丢失那也是一眨眼的事儿,所以再次提醒大家,一定不要只有一个放鸡蛋的篮子,兔子还仨窟窿呢。更何况已经2012了,你知道什么天灾人祸太阳黑子活动剧烈南北极对调什么的——当然了,要真这么严重,那会儿估计几个篮子也不够用的了。不过保存数据的真理还是要备份加备份。

顺便回顾一下这个 FTP 上传区吧。其实这是目前戏考各个公开对外的站点里唯一设在豆家的服务器,其他网页所在地都是托管的。要说在家里架 FTP 也不是很新鲜的事儿了,早在梨园还是在亿唐的时候,那会儿梨园e客主持工作,由于空间有限,总是要删掉一些旧的文件才能传上来新的。于是小豆子就用家里的电脑架了一个 FTP,供大家下载一些已经被删掉的文件。那个时候通过梨园,通过这个 FTP,也是结识了一批热心的网友们,还有如人在美国的一位那先生,通过几次电邮之后,也是很热心地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录像资料,还都是老先生自己转的 DVD。说到这儿,想起来这些年没有和老先生怎么联系了,真是大不周了,惭愧。

另外像现在在梨园 “听戏谈戏”论坛上活跃的各位同仁,多少年如一日地为大家无私提供各种录音,同时也通过这么一个平台,吸引着更多的朋友们把一些早年间录到磁带里或者别的渠道获得的珍贵资料与大家分享。有时候想想这也真是一种缘分,大家凭着一个兴趣爱好聚在一起,互通有无,或在论坛上讨论一些问题,转眼多少个春秋,回头看看,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

其实这个 FTP 上传区在前几年还真就也是托管在外,不需要在家里设的。不过后来发现外面的服务在订制上不太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比如默认的文字编码是 ASCII,这样无论是用国标的大陆网友,还是用大五码的台湾网友,在看另一方的文件名时都是乱码。而且无法更改默认权限,只要有上传权限的,就有可能删掉什么文件。当然,是误删,这么多年还真没见过来咱们这儿捣乱的。可毕竟出现失误也是件很遗憾的事情。鉴于此,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利用豆家一台不算太忙的服务器,辟出一些空间来,架了一个简单的 FTP,默认编码是 UTF-8,很好地解决了乱码问题(真是喜欢 Unicode 啊,这个得找机会好好赞一下),另外权限方面也是只有上传和下载的权限,没有删除。

这就是一块硬盘引发的各种思绪。

梨园的新文件名

先回顾一下十多年前的历史吧。

早先,梨园网站的文件名都是拉丁字母,剧名和演员的名字全部用拼音的缩写。比如 jdf-mll.rm 就是指马连良的《借东风》。从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辨识度不高,下载下来的录音一定要立刻在本地改名,否则日久天长恐怕都不记得这是什么戏了。第二,那会儿的音频格式还是 Real Media,质量不高,也是当时空间所限,尽量压出来的结果。

说到空间所限,那时候梨园网站所在的空间托管服务是亿唐公司的,这家没有挺过那场互联网冰河纪的网络公司,一开始给出的空间是很诱人的,大约有几百 MB。当然,在现在以 TB 计的时代,几百 MB 已经不算什么了,但是那会儿还是相当可观的。唯一的问题是在单独的文件上有限制,每个文件不能超过10MB。于是,对于需要提供整本大戏的梨园来说,不得不使用文件分割技术,即把一出戏的录音分割成若干小份儿,把所有文件都下载之后,运行一个批处理文件(其实就是 copy 命令)把这些小的再组合成一个大的。

接着说回文件名。在使用了一阵子辨识度不高的文件名之后,梨园开始使用剧目的全部拼音。比如 jiedongfeng-mll.rm 就是马连良的《借东风》了。不过演员的名字一直没有使用全称。这种命名方式在梨园几次搬家中都继承下来了。对于名字缩写是一样而又有同样剧目录音的,则会有些区别。印象最深的是 luochengjiaoguan-ysl.mp3 这样的名字,你说这个 ysl 是叶盛兰呢,还是叶少兰呢,这爷儿俩可都有这个录音。于是我们会看到 luochengjiaoguan-xiaoye.mp3 这样的名字,代表“小叶”,那就是叶少兰无疑了。

不过这样有时还会出现重名的现象,于是文件名最后可能会出现 sk(实况)、sh(上海)、hk(香港)等等缩写以示区别,或者会有如 1963 这样的年代跟在后面。

而那时候作为梨园的访客,小豆子在下载了录音之后会把本地的文件改名,用中文,并转换成 Windows Media Audio 格式。而用的中文名的格式,是剧名加上括号中的演员名。对于同一演员不同版本的录音,也会加上地点、性质或者年代这样的后缀。比如程砚秋的三版《三击掌》,分别为:

三击掌 (唱片) (程砚秋 于世文).wma
三击掌 (实况) (程砚秋 于世文).wma
三击掌 (音配像) (程砚秋 于世文).wma

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两版的《三顾茅庐》,分别为:

三顾茅庐 (马连良 谭富英 裘盛戎) 1955.wma
三顾茅庐 (马连良 谭富英 裘盛戎) 1957.wma

这种命名格式首次公开是在老梨园空间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小豆子在自家的电脑上架了一个 FTP 服务器,大家可能连过来下一些梨园老的录音,这样梨园主站上可以删除一些,以达到减负的目的。那会儿这个站叫“梨园的 FTP”,大约坚持了一年多,直到梨园搬到京艺网提供的空间。

搬家后梨园继续使用剧名拼音加演员缩写的文件命名格式,唯一的不同是,这次搬家使得梨园彻底抛弃了旧有的 rm 格式,全面使用 wma 和 mp3 格式了。

2007年梨园从京艺搬出,到了现在这个空间,小豆子决定在网站上直接使用中文名了。一来需要再次恢复老录音,而本地电脑里的东西已经是中文名的文件了,如果传到网上之后再一一改名就实在太麻烦费事儿了;二来随着录音不断地增加,旧式的拼音命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重码”,使用中文名在技术上也已经没有任何问题,那何不用更好的呢?于是,上面列出的那种剧名加演员加少量演出信息的文件名正式出现在梨园网站上。

历史回顾完了。说一下这次梨园准备做的改名行动吧。

现有的文件名最大的弊端是格式的不统一。演出的年代或者城市只是在出现重名时才会用到,所以这次决定把在文件名中除了剧目和演员之外,统一加上录音的年代、录音的地点(可考到具体剧院的则包括剧院名)、录音的性质(实况、静场、唱片)等。而且和之前戏考网站上剧本标题中的使用的括号[]一样,英文瘦版的括号()不是特别明显,故而改用【】括号。下面是几个例子:

三堂会审【1954-03-04广州中山纪念堂实况全剧】梅葆玖、姜妙香.wma
三堂会审【1961中国唱片全剧】张君秋、姜妙香.wma
三堂会审【台北实况选场】顾正秋、刘玉麟.wma

这样对于同一演员不同版本的录音,会出现如下的情况:

牛皋下书【1957天津实况选场】侯喜瑞.wma
牛皋下书【1961-12-22上海中国大戏院实况全剧】侯喜瑞.wma

同时,在文件本身的属性中,演员的名字以标准的分号而不是空格分隔,同时文件属性的标签中会增加诸如录音性质、演出地点等信息,也以分号分隔。

另外,因为很多录音已经考证到了具体的演出剧院(或者是唱片公司),网页上面,录音的标题也会增加这一信息。

这次改名的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录音很多啊),大家这些日子将会发现网站上的页面逐渐变化。而这期间新上传的录音,也会开始遵循新的文件命名规则。

最后概括一下新的文件命名规则:

剧名【年代地点性质场次版本】演员甲、演员乙、演员丙.wma

其中,“年代”为四位数年份,如可考到具体日期,则为“年年年年-月月-日日”版的 ISO 格式;“地点”为城市名,如可考到具体地点的,则为剧场、唱片公司或广播电台名;“性质”为“实况”、“静场”、“唱片”、“电影”、“电视片”、“教学录像”之一;“场次”为“全剧”或“选场”;“版本”只在当演员阵容、年代、地点完全一样而版本不同时出现,以“一”、“二”、“三”等区分。

红毹第一话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部戏曲组开办了《戏曲敎唱》节目,邀请了当时一些著名的艺人到电台录制唱段的教唱节目,节目一直开办到1965年底结束。

刘曾复老先生曾经为中国戏曲学院系统录制过百余出京剧老生的唱念,以及各种说戏录音,今幸得枯石瘦木兄的整理,已经系统化地整理好,数字化地保存好了。

早在很多年前,在梨园还曾用名为京剧之友的一段时间,网站开始搜集一些名家教唱和说戏的录音,其中就有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教唱录音,也有散落于民间的,像刘曾老的说戏录音,或者王吟秋先生的私人教唱录音,又或者如孟小冬的吊嗓录音。那个时候,从广播电台中也能偶尔听到各种艺术家谈艺的录音。不过,这方面的录音,一直是小规模的收集,不太受重视。

时间再拉近到2007年,梨园网站搬家后,对于之前散落的种种教唱说戏录音也没有拾起来,但这也没有妨碍网站继续通过论坛吸引新的录音,像陈少霖的公子陈志明提供的《一捧雪》说戏录音。

教唱与说戏,是有声音的戏曲总讲,与戏考网站的剧本是有着相互补充作用的。而且,有些录音极其珍贵,录音中包含了前辈们对剧目和唱段的理解。同时,我们聆听着大师们戏外的声音,这本身也很珍贵。

梨园现有的框架很难再加入教唱和说戏的部分,因为全剧的录音与教唱、谈艺、说戏一类的性质完全不同,与其勉强挤进来,不如开一个新的地方,为这类录音做一个系统地整理。

小豆子原来给这个地方起了一个比较严肃的名字:“京剧口述档案”,不过太严肃了,盯着这样的标题做了些日子就玩儿不下去了。后来小豆花想出来“红毹”这个词儿,于是,我们捧出来这个新的名字,“红毹艺话”,挺好的,网站的整体偏红的配色也是戏考一系网站所没有的,加上“红毹”这个词儿不局限在京剧里,日后如魏荣元、常香玉等艺人的谈艺录音,就都可以加进来了。

作为小豆花第一个主持的网站,当然,同时作为小豆花的爱人,小豆子自然要全力支持了 表情。因为网站的性质,资料更新的不会太频繁,早期也会以恢复以前的一些录音为主,但是总会夹带着有新录音的(所以请时常来关注一下)。现在的“封面话题”,就是新制作的方荣翔讲解《裘盛戎的声腔艺术》的录音。

网站的域名,本来用 talk 就可以了,谈戏嘛。不过既然是数字化地整理这些录音,而且又是“艺话”,我们还是挑了一个信达雅的域名:etalk.xikao.com

请大家多捧场,多指正,如果您认为还好的话,咵咵咵,可以鼓鼓掌,也是给初涉网站主持的小豆花的鼓励吧 表情

网站测试中,随时进行调整,也随时欢迎各方的意见与建议。

红毹艺话网站首页
红毹艺话网站首页

剧照!

“画意能达万言”,梨园网站现在开始批量增加录音的相应剧照了。

梨园在梨园e客时代,每个录音是没有配图的,而且每个录音有自己单独的页面,同一出剧目不同版本的录音是互不相连的。后来京剧之友时代及至过渡到豆腐时代的梨园,同一剧目归于一页,并且有相应的剧照,此例延续到梨园被京艺网收编。后来京艺网改版,梨园的内容数据库化,所有录音再次变为一出一页的样子,剧照也同样消失。再后来梨园搬出京艺到现在的地方,同一剧目不同录音又回到同一页(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剧照一直没有恢复。

现在,梨园在搬家两年多之后,开始剧照的恢复和添加工作了。一些经典的老剧照需要恢复,还有一些手头上可以扫描提供的新“老”剧照。剧照这个东西,在没有录像的条件下,也是一种欣赏京剧艺术的途径,毕竟,京剧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很多身段和亮相都是像雕塑那样好看,剧照能够承载下那些精彩的瞬间,无疑是有价值的。

戏考的剧本从一开始就配有剧照,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常见的剧目拥有的剧照远比不同版本的剧本要多,所以在剧本配图的选材上,有时候是挺难取舍的。现在梨园录音的配图又是一个平台,可以让一些坐冷板凳或者难得见的剧照浮出水面,让更多的人看到 表情

当然,梨园仍然是一个提供录音的站点,剧照只是录音的附带品,仍会有老剧照无法刊登。真的说哪一天小豆子闲得没事儿了,再去系统地整理京剧相关的老照片,生活照也好,舞台剪影也好,那才能够不至于让那些精美的照片随着书本的变质而成为历史的碎片。这个扯远了,您要是有心做一个老照片网站,小豆子绝对支持,提供材料,前提是,站点不在照片上打水印。

回顾完梨园历朝历代的配图发展史,又抛出来系统整理老照片的想法,还没完,您没白来,今天附一张老照片,属于那种不大会随戏考或者梨园登出的版本,李和曾、赵文奎、江世玉的《摘星楼》(谁让小豆子喜欢高派与李和曾呢),这戏梨园上有录音选场,是尹贤报警,也有相关场次的剧照存世,以后会在梨园补上,今天这个,是合师伐纣,请看——

《摘星楼》李和曾饰黄飞虎、江世玉饰周武王、赵文奎饰姜子牙
《摘星楼》李和曾饰黄飞虎、江世玉饰周武王、赵文奎饰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