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定义?

关于京剧的分类,虽然定义摆在那里,很明确(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等等),但是仔细看来,是一个极其让人头疼的问题。

所有冠名“传统”的艺术,如传统戏、传统相声等等,都是以“解放”这个历史事件为分界的。换句话说,1949年10月1日以前排演的京剧,几乎都化到传统戏里(时装戏等除外),而此后所有排演的京剧,所演时代为古代者,谓之“新编历史剧”,所演时代为现代者,谓之“现代戏”。

显然,艺术不能以政治事件来划标准。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凤点头,不收文革以后的京剧录音。虽然我们不可否认,文革给京剧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但侥幸熬过文革的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并不都是因为这场浩劫而降低,甚至于很多文革前没有留下录音的绝版戏,在文革后反倒被搬演并留下了资料。所以艺术虽然与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艺术的定义却不能受到政治的影响。

虽然我们称如《赤桑镇》、《穆桂英挂帅》、《响马传》、《李逵探母》、《状元媒》等等这样的戏为“新编历史剧”,但这些都已经上演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戏,怎么说也算不得“新编”了,而它们无论从台词、舞台调度、服装、配乐等等哪方面来说,都与任何一出“传统戏”无异,尤其是把近年来排演的那些“新编历史剧”拿出来比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排演的这些“新老戏”(借用一下李宝春的用语),在小豆子看来,就是“传统戏”。

这就很糟糕了,在小豆子心中,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或者说,小豆子更乐意于把那些“像”传统戏的戏叫作“传统戏”,像“新编历史剧”的戏叫作“新编历史剧”。但“像”,纯粹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尽管多数人都可以通过直觉判断。

关于“传统戏”的定义,小豆子记得在《大专院校京剧讲座》(好像是这本书)中看到过一个解释,大约是说所谓“传统戏”,就是符合京剧规律、以明朝服装为主、皮黄声腔等等的剧目。这样看来,《赤桑镇》等等都符合这个定义,划入传统戏名正言顺。那些折腾出来的大制作、新编戏,因为不符合京剧规律、服饰怪异、滥用西洋乐,就可以划成另一类了(新编戏或时装戏)。

小豆子比较满意这个定义,但一来这不是官方的定义,二来里面有主观判断在里面,所以这无非是自说自话而已。

您心中传统戏的定义呢?

一些程序上的更新

一些琐碎的更新,有全新的,也有旧物翻新。

5月份时的预告,包括频道聚合和报告系统,前者已经实现,后者所说的新的报告系统昨天已经在戏考投入使用,从用户的角度看,除了界面与以前稍有不同外,没有太多变化,只不过后台的管理更方便了,像戏考、琐记甚至以后其他的什么,都有了一个统一的反馈箱,便于集中处理,当然,从编程的角度说,也省去了重复写一样程序的麻烦。

琐记的重名表也做好了,这是一个新的栏目,显示资料库中所有重名的人物,一目了然。稀松平常的名字或者艺名也就罢了,像钱金福这样的名字,都有两个人叫,挺有趣的。不过一望之下,给人的感觉是,梨园界重名的比例还是挺小的。

戏考也好,琐记也好,说白了就是旧资料整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的搬抄已有的资料,而在于做出新意来,做到最大化的满足用户体验以及优化资料的查询、统计和分析。琐记的资料整理就是最好的例子,一盘散沙般的资料,在经过整理、格式化、数据库化之后,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资料,如人物活动年表、年度事记,或者按姓氏、行当等等分类。一个人的创造性是有限的,所以在什么时候,都是需要群策群力,关于网站建设,您有什么好的想法,您希望如何重组、分析已有的资料,欢迎反馈回来,小豆子洗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