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配》说起

很久以前,那会儿还是中央三套放戏曲的时候,播张君秋之《春秋配》音配像,《中国电视报》每周还配合着做剧情介绍。提到该剧全剧已经失传,只剩《拷打捡柴》这部分了。后来看的很多京剧资料也是如是说。

倒是《戏考》上未见此说法,想必失传当在彼时。类似的情况还有《铁莲花》,《戏考》上只残留《扫雪打碗》。

这种已经没多少人见过真正全出的戏,依然沿用着它们完整的名字,不知再过若干年,是否人们还会记得这些戏曾是完整的大戏。那时候,这些戏名恐怕就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了。

就是如今,也已经有这种现象了。比如《逍遥津》,据传此戏高庆奎演来,含《单刀会》、《战合肥》、《白逼宫》,总名《逍遥津》,而现在只演《白逼宫》一折,而仍沿用全本的名字,难怪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就连《戏考》的编辑王大错,都觉得“惟剧名取《逍遥津》三字,则最离奇,殊令人索解不得”。按《戏考》成书时,高庆奎尚在,“逍遥津”三字仍让编辑感到“离奇”,一方面自然是王大错不认真考订,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这种折子戏冒本戏名而流传之广久。

再有如《捉放曹》,现在演来很少有人演前面的《公堂》,而是从《过庄》开始,这样一来“捉放”都没了,这戏也就剩个“曹”了,名不副实。

《红鬃烈马》从《武家坡》演起到《大登殿》,其中一匹红毛儿马也没出现;《珠帘寨》只演《解宝》,全在沙陀国发生,哪里来的什么珠帘寨?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演员越来越弱,把能演的凑在一起更难了,所以只能演某出戏的部分,而拿不动全出了。若真有一天《坐宫》代替了《四郎探母》而仍叫作《四郎探母》,那也应该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