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派诸葛亮

四爷一言来提醒,敢情高庆奎的诞辰快到了。看了一下他们以杨延昭和诸葛亮为线索的节目单,挺有新意。一看之下,勾起了对高派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点小豆子从《三国演义》中并未太窥出来。倒是接触的几出高派戏,对里面的诸葛亮有种类“妖”的感觉。

再次声明,小豆子也是高迷,并未对高派有什么大不敬,就事儿论事儿,高派好听归好听,塑造的诸葛亮有偏轨道也是个人感觉。

《胭粉计》里的诸葛亮负面的行为比较多。比如,定下地雷火炮之计要除去司马父子,这本是《三国》原文上的内容,不过高派在这一点上发挥了,把个魏延也给搭进去。在小会议室大丞相和马岱定计,要一举平定内外患,虽然敌方总说诸葛亮“诡计多端”,小豆子并不这么看,但单就这一条计策来说,这确实差点儿劲。更差劲的是,内外患谁也没灭了,于是又在小会议室和马岱定了个苦肉计,责打一顿,给划到魏延帐下。小豆子理解编剧的心理,是要把为什么后来马岱能够斩了魏延做伏笔。不过这里的诸葛丞相实在有些那个……

这出戏司马懿不止一次嚷嚷诸葛亮是妖道,诸葛亮“忒以地狠毒了”,每每听袁世海咬牙切齿地骂诸葛亮,都生起一种同情的感觉。司马懿可让诸葛亮给损透了。当然,后面《七星灯》还是很感人的,武侯忠心耿耿,披头散发求寿,大约也只有高派才能表现透彻。

《七星灯》辛宝达饰诸葛亮
《七星灯》辛宝达饰诸葛亮

高派《斩马谡》里的诸葛亮就更有问题了。几段快板的词儿,都与普通的词儿不同,比如这段:

临行再三嘱咐你,
靠山近水扎大营,
失守了三城不打紧,
反被司马笑山人。
他笑我平日多谨慎,
交锋对垒我就错用了人!

太自私了,愣告诉“失守了三城”都没事儿,而让司马懿笑话,丢了脸,对于诸葛亮来说,是头等头的大事儿。往后王平唱说有画图送上,诸葛亮又唱“若不是画图来得紧,老夫险些也被擒!”又是一个只顾自己的诸葛亮。

小豆子不明白为什么高派要在《斩马谡》里用这么奇怪的词儿,这实在不给诸葛亮长脸啊。有和高庆奎熟的么?给个解释吧——做为高迷,疑惑多年了 表情

总之,高派的诸葛亮,与小豆子心中的诸葛亮是有些差距的,仅此而已。

《高派诸葛亮》上有7条评论

  1. 呵呵,谢谢豆哥们对老夫无知言论的关注。小四只是和几个朋友凑一起玩,正巧有个哥们喜欢高先生,所以大家一起找个聚聚的理由而已
    说到高派,其实我觉得塑造那些激烈的戏,情绪强的形象,特别适合,就比方斩黄袍,斩子,高派的空城计就有点不稳当了,后来听过和曾老的借风,感觉也不太对,大概也不能排除马派先入为主的影响
    至于你提起的那几句快板,好象以前听过一说法,说这里本来还有几句词,讲的是失守街亭,导致全局大败,大军空耗什么什么的,最后才提到被笑话。后来有人觉得这么着太拖拉,词太长,就给砍了
    我没考证过,但觉得这个说法很合理,这些各个流派都唱的戏在高派演起来总是词会多几句。就比方三大贤那段,以前各派都会唱张飞的既然投降就不要再进古城的两句,但现在我能找到的带这两句的录音里只有高派。而且砍词的事也常有,一般原因都是觉得太长,比方二进宫渔樵耕读琴棋书画春夏秋冬那十二句

  2. 我又一个大胆的假设,还没有任何相关的书面材料可以证明,因此只是一个大胆的假设。
    一楼说,以前听到过一个因太长而往下砍词儿的说法。那么,会不会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呢:
    高庆奎先生的戏,承接了刘鸿声先生的路子。而刘先生的戏路子,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早期京剧生行的特点。那么,会不会《失空斩》这出戏,本来的快板词句就很丰富,既包含了谭余系老生的通行唱词,又包含了刘高系老生的独有唱词部分呢?就是说,我大胆的猜测,早年版本的《失空斩》,诸葛亮的形象要比现在的诸葛亮形象更加丰富,既包含有鞠躬尽瘁的一面,又体现出了维持自我形象的一面。
    我们从相关的文字材料中,可以很容易的举证,从谭鑫培开始的一些谭余系老生对《失街亭》诸葛亮的上场引子的修改。(可惜放假在家,手边没有图书馆,不能详细举证,请大家原谅。但是,关于这一点的记载是千真万确的。)而《失空斩》三折又是一个整体,所以,谭余一系的老生,打磨的绝不仅仅只是《失街亭》一折的诸葛亮形象,而是整个《失空斩》中的整体的诸葛亮形象。因而,很有可能,谭余系的老生逐渐去掉了唱词中诸葛亮维持自己智慧的一面,而不断加强他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一面。由于谭余一系的老生占据了行当中的主导,所以这种选择,便成为了这出戏的通行唱法。
    不同的演员,总要表现出与同时代乃至前时代演员的不同,尤其是那些天赋条件好、有所追求的著名演员,这也就是开宗立派的一方面的主观个人原因。同样是面对早期京剧演出的传统,刘鸿声先生或许是出于对不同于谭余系老生表演路数的追求,便逆谭而动,在《斩马谡》的快板中,强化了诸葛亮维持自己智慧和面子的一方面,并且最终保留了下来,最终把这出戏加工成了这一系的代表剧目。那么,由高庆奎先生到李和曾先生,刘高一系的老生演员,很自然的就把这种路子传承了下来。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关于诸葛亮的形象的问题。从《三国演义》和“三国戏”的总体发展流变的过程来看,诸葛亮的形象始终是在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是忠,这一点不消多说。另一点则是智。历朝历代的出色战略和战例,很多积淀进了《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慧的刻画中,比如空城计这件事在历史上其实就不是诸葛亮干的,是后人张冠李戴,强加给他的。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玩味《失空斩》以及其他“三国戏”中的诸葛亮的唱词,就不难发现,诸葛亮对自己的智慧的自信中,不时会流露出不许别人取笑的迹象,“休让某某笑话山人”这几个字总会出现在各种场合诸葛亮的口中。从这个角度上说,保留诸葛亮顾全自己智慧和面子的唱词,也是符合人们历来对于诸葛亮的形象塑造的本身的要求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猜想,纯属胡说。只是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而已,没有材料的支持,希望大家不要相信,不要贻误他人。我只想给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种寻找材料证明的方向和思路。仅此而已。特此说明。

  3. 如果没记错的话,《失街亭》的大引子是老谭从《战北原》借过来的,原来的只是“掌握兵权,扫狼烟,全统归汉。”

  4. 现在谈谈《斩马谡》的词,其中谈到“失手了三城不打紧,反被司马笑山人。。。。。若不是画图来的紧,老夫险些也被擒”等等词句,现在其他流派都不这么唱,其实最近勘查了20年代一些出版的戏考的《斩马谡》,里面大意差不多的。
    也就是说,高派的词保留了早期京剧生行的特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