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上坟》

应该是2002年夏天的某日,在天津某剧场看了某团的演出(瞧这记性,净是“某”),《小上坟》是那晚演出里最后登场的。眼前一亮,在此前其实无论舞台的也好,录像也好,都还真没看过这戏,台上去的萧素贞和刘禄景的演员很好,相当精彩。

昨天更新的剧本中有此剧,于莲仙的演出本。回过头来,再看看四年多前整理的《戏考》中的《小上坟》,王大错的一段注释,挺有意思:

此剧情节尚佳,与《桑园会》悲欢离合之情相等,毫无淫荡可鄙之处。不解梨园中编剧者,何以不用须生、青衫,而以小丑、花旦演之,遂致积习相沿,人人目为淫戏也。

这戏在民初想必是如大错所言是被误认为“淫戏”的,而被错认的理由很简单——“小丑、花旦演之”。这男女的对儿戏,要是老生、正旦来演尤可,一旦沾上三小,那就有往邪道上走的危险了。

其实这戏挺轻松愉快的(尽管演员演起来并不轻松),而实际上很难想象如果换成老生正旦来演,是否还会这样轻松惬意。悲欢离合之情不假,但一成不变的正角儿来演,未免贫了。所以,“梨园中编剧者”还是相当有水平的,雷同的情节并不按雷同的形式走,换个行当,另辟蹊跷,一出风格独特的《小上坟》,虽然还是分离又团圆的俗事儿,但有意思多了。

当然,那种生、旦正工的“悲欢离合”故事在京剧里也还是不少的,《武家坡》啦,《汾河湾》啦,还有大错提到的《桑园会》,尽管如此,编剧在雷同的大框架下,还是尽量挖细节的不同,像加个小孩儿,加个老母什么的,总之让观众并不觉得完全一样,既有别的戏的影子,又有自己的特色。

夫妻团聚的戏,最精彩的小豆子当推《牧虎关》,这里面编剧又把行当换做了花脸和老旦,而花脸在里面的俏皮,不是几句可以夸赞得了的,出了这《小上坟》的范围了,暂且放下。

总之,《小上坟》,好,三小戏个性的代表,简称“三个代表”。遗憾,上次回京没买到陈永玲的碟儿。写到这儿想起个事儿,上次陈家把中唱告下,要求把那批出版的碟儿撤回,也不记得最后结果怎么样了?

《《小上坟》》上有2条评论

  1. 朱砂痣也是这类情节,但是唱的做的都不如那几出精彩,不过难度一点也不来得小。倒是那两个丑,有点意思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