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营十二年”

首先,这个题目就有个问题。曹营“十二年”,这十二年实在难以考证。看《三国》,关公自屯土山约三事起,到挂印封金、辞曹暂将,不过半年光景。不理解,为什么早年间的艺人,要把这半年夸大到十二年的地步?

在曹营的时候,艺人形容曹操待关羽,是“上马献金、下马献银”,也是在原文上找不到的。袁阔成在评书里解释,只是“说白了”,实际上是“上马提襟、下马相迎”。这个解释比较合理,鉴于两种说法都不见《三国》原文,“上马献金、下马献银”是艺人自己发挥出来的,而艺人的艺术又都是口传心授,“说白了”是绝有可能的。

到灞陵桥的时候,艺人们又发挥了一番。原文上仅一句“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在《灞陵桥》这出戏里,就编出了程昱定下三条计要害关公,这个改编要比原文精彩多了,是出好戏。

《灞陵桥》,好戏
《灞陵桥》,好戏

《华容道》是与在曹营这“十二年”有瓜葛的最后一出戏。戏文里,曹操提到当日的恩情,听过两种版本,有唱“想当年你许我云阳答报”,有唱“想当年你许我永远答报”。“云阳”是什么?小豆子只了解这是指法场的意思,老戏里动不动就把谁谁谁斩首云阳。所以这里唱“云阳答报”是不通的。“永远答报”在词儿上是通的,但是在情理上是不通的,这就等于关公一辈子都卖给曹操了——“永远”哪。

慢说这“永远答报”的许诺不见《三国》原文,就是《华容道》里曹操念叨的关公许他“三不死”,也是不见原文。这又是艺人们根据什么发挥出来的呢?为什么“三不死”呢?

除了“上马献金、下马献银”有袁阔成的解释在那儿外,其他远离原文的发挥,暂时考证不出来历。开列出来,有了解的朋友请不吝赐教。

《“曹营十二年”》上有7条评论

  1. 这个12年的说法好象演义里有?没仔细查,但是三国志里肯定是没有的,如果还有别的出处那大约就是演义了
    其实可以算一下,从三结义起到约三事,从古城会起到走麦城,关羽一共出世30年左右,去掉这两段时间以后余下的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了,这其中又夹了官渡大战。在仔细查书以前,有几个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三顾茅庐大约是三结义之后20年的事,二是走麦城大约是三顾茅庐以后10到15年的事,别的,请看官自己数吧,老朽查书去了

  2. 演义里未提十二年,事实上,上文提到的所有说法,均不见于演义,更不要说志了,故而犯疑:他们根据什么发挥出来的。

  3. 豆兄这儿提到关公,国庆时候偶然看见十一套每天早上播一个关于关公的系列片,就是把那些个出关公戏按顺序串到一块儿演。我看得零碎,都不知道这片子叫什么,它的制作又到底怎么个来龙去脉,假期以后网上查也没查到,借着宝地跟您以及来这儿看的朋友们打听打听~~

    另外我原来那blog因为国内屏蔽,不得已挪了回窝,也跟豆兄禀告一下,呵呵。

  4. 应该是先有的这些故事后有的演义吧,我猜,演义也是民间故事大集合,总有漏网的

  5. 呵呵,还得说豆兄记性好。豆腐那篇文章早一年多从拾慧里看过的,这一年多过去,看到电视里播,就没能想起来。感觉虽然不少镜头用得太像电视连续剧了(还用了些柔光镜之类的吧,有些片段效果很特别),让我觉得别扭(另外也有些让人想起戏曲老电影的地方),但这个片子还是很有意思的,那么些老爷戏集合到一起也不易。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