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富连成(下)

继续游戏……

袁世凯: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十一岁时入富连成社学艺,补入第五科。学架子花脸,能戏百余出。嗓音高亢而浑厚,扮相英伟而雄武,白口喷吐有力,台步规矩豪放。能戏以《捉放曹》《灞桥挑袍》等之曹操最为可观。出科后曾赴朝鲜演出,以红净应工《单刀会》之关云长,震动高丽。回国后组小站社,演于津门,渐为京城所知。因一次在摄政王载沣的堂会戏中演出失误,被逐出京城。此后称疾返回河南,组韬光社,演出《姜子牙麦面》《渭水河》等。满清逊位后,被推举为中民会会首,同会老生有富社同科之许世英、师弟黎元洪等。世凯演出《九莲灯》之贺道安、《忠烈图》之杨广,并创演时装戏《宋教仁遇害》,引起强烈反响,是为鼎盛时期。社会以世凯花面之佳,赞称为“袁大头”。民国四年年底,自组洪宪社,以花脸挂头牌。自组洪宪社后,不思进取,只以陈年老戏轮番上演,反响冷淡,止八十三日,洪宪社便宣告解散。又重组中民会,未几病故,中民会由黎元洪接掌。

徐世昌:世昌,字卜五,号菊人,天津人。十岁时入富连成社学艺,补入第五科,学老生,嗓音圆润,吐字真切,扮相台风均有可取。能戏以《取南郡》《群英会》等之鲁肃为佳。出科后随师弟袁世凯演于各地。中民会组建之初,世昌正演于青岛,贴演《焚绵山》《洗耳记》等戏,最受欢迎。后受世凯之邀,加入中民会,为硬里子老生。洪宪社组建打泡前,世昌辞班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世凯故去后,返回中民会,并不演于前台,只在经励科任职守。直至黎元洪头次辞班,世昌才以“偃武修文”为标榜挂头牌老生,贴演《南北和》《将相和》等戏。民国十一年辞班。

黎元洪:元洪,字宋卿,湖北省武汉黄陂人。十二岁时入富连成社学艺,补入第六科,学扫边老生,能戏如《取金陵》《夺太仓》之徐达,《状元谱》之院子等角,初不甚享名也。后出科去武昌,因同盟社在当地演唱《飞龙传》本戏,前后共十本,以赵匡胤之角极关重要,而主演适于此时受聘束装南下,而该社《飞龙传》一剧仅演毕前八本,其后二本势又不能停演,当时赵匡胤一角颇难得人选,该社乃寻得元洪充任斯角,临时钻锅,亦大不易,正值《斩黄袍》,一炮而红,极受前台欢迎。后进京参加中民会,曾两度挂头牌演出。民国十二年辞班,从此在天津寓所课徒。

此乃中华会草创之初三大头牌也。

孔子相关

最近又忙得乱七八糟,以至于今天才有些闲空,更新了四出剧本,竟然还有机会在剧目考略那里更新一出戏,难得。

至今没有养成一个看到有新戏上演就到考略里面记上一笔的好习惯,结果导致考略长期闲置,盼着有出头的一天,剧本这边任务不重了,琐记那里草稿整理得也差不多了,就可以好好整整那儿了。不过慢着,还有个 Blog 要写呢,而这也是最有意思的事情,最近有不少想法,想写出来,一直没倒出空儿,这码字儿也是一件费时的事儿。慢慢码吧。

看到河北省京剧院演出了一出新编戏:《孔子课徒》。正巧中京论坛上有人问关于孔子的传统戏,考略里记得明白,有出《夹谷会》,就是演孔子的传统戏。但是你看关于这个新编戏的新闻稿,就很有问题:“无论是典籍著作还是历史传说,孔子和他门徒的故事出现过很多,但搬到戏剧舞台上加以发挥创造,《孔子课徒》还是第一个。”

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怎么说这也不是第一个演孔子和(或)他门徒的戏。这很说明一个问题,现在的记者对于传统艺术知之甚少,也不去做功课,相信这种类似错误,在所谓娱乐新闻里是很难出现的。

但这不能把帐全算到记者头上。事实上,小豆子见识过的真实情况是,这种戏曲新闻,大多是由演出方提供一个新闻稿,发散给众记者,记者回家略作修改(或者干脆不改),就发表了。这种“第一”的称谓,大约是河北省京剧院自封的。

但这样就更可怕了,作为专业的演出团体,对传统戏的功课一样差劲,那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他们把该做的功课都没做好,扔了丢了,然后把新整出的玩意儿号个“第一”,早已忘记在他们的扔掉的玩意儿里有比这第一更“第一”的。

说回孔子戏,或者他的弟子戏,京剧里似乎也就这么个《夹谷会》和《鞭打芦花》,很少。传统相声里有段儿《吃元宵》,恶搞孔子,比较有趣儿——尤其是小豆子对这位“圣人”并不太感冒。

馋虫勾出来了,听相声去者。

另类富连成(上)

仿《富连成三十年史》,游戏之作 表情

李世民:世民,名老生李渊之子。相貌丽都,举止娴雅,幼年读书于晋阳附小,天资聪慧。十岁时入富连成社第五科学艺。初学小生,如《宫门带》《千秋岭》《夜会背楼》等,倒仓后改学老生,以王帽戏《沙桥饯别》《选元戎》《三江越虎城》等,最为拿手。

李元吉:元吉,小字三胡,名老生李渊之子,富连成社五科老生李世民之弟也。八岁时随乃兄世民入富连成社学艺,补入第六科,学小花脸。口齿清晰,诙谐入妙,能戏以《御果园》、《宫门带》等为最佳。

李元霸:元霸,原名玄霸,字大德,名老生李渊之子,富连成社五科老生李世民、六科小花脸李元吉之弟也。七岁时入富连成社学艺,补入第六科,改名元霸。开蒙学武二花,兼学短打武生,学得《晋阳宫》《四平山》《惜惺惺》等武生重头戏。其武功之严实,起打之火炽,跌扑之猛勇,蹿跳之利落,近代武生中殊不多见。惜一次演《紫金关》出现事故,救治不及,英年早逝。

《白蛇传》前奏

今天早上坐车去了趟多伦多国剧社的排练现场,下月13日将上演《白蛇传》。

小豆子头一次去看国剧社的排练,地铁坐到头儿换轻轨,然后步行就来到了多伦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文化中心。进门一左拐,眼见得一个室内篮球场的门大开,里面正在排“水斗”,椅子上站定的是名票章天柱——虽然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说过话,但因为他是大胡子,所以很好认 表情。于是当时就推测出来了,这个版本的法海是花脸来的。其实心里更倾向老生来法海,主要对李世霖所录的那版录音印象很深,加上这戏正角是花衫加小生,没有个正经老生的角色。当然,花脸来法海也是大嗓,不过个人感觉是,花脸去的法海比老生去的法海要邪恶一些。而法海在小豆子心目中是没有那么邪恶的。理由?以后再谈了。

这次在排练场结识了不少同好,很久没有这样坐下来大家一起大谈特谈了,不过,时间是相当有限的,于是相约,一定得抽空好好聊聊。

长辈们对京剧的热爱、对京剧的付出,是很让人佩服的。“水斗”难演吧,去水旗的都是粤剧界的同行前来助阵;“盗草”不能光练白素贞一人吧,鹤、鹿二童也是粤剧界的名票。这就是一棵菜,专业和票友,京剧和粤剧,都是为了同一个爱好、同一个目标,在排练场上一遍一遍地走。

排戏不容易啊……

也许本文有宣传性质,不过说实话,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如果这能“煽动”些个在多伦多的朋友10月13日一起去看这场戏,那也挺好的。顺便强调一下,去小青的可是秦雪玲。上次毕谷云来多伦多演出,小豆子事前愣不知道,给耽误了。这次秦雪玲,可是不能漏了的。

宣传做到家:

多伦多国剧社2007年特别演出
经典名剧《白蛇传》
时间:2007年10月13日,周六,下午1点30分
地点:Leah Posluns Theatre, 4588 Bathurst St. Toronto (利舞台剧院)
演员
张燕燕(原中国京剧院)——白素贞
董清明(原沈阳京剧院)——许仙
秦雪玲(原北京京剧院)——小青
章天柱——法海
陈景英——鹿童
黄奂仑——鹤童
刘冀燕——小沙弥
场面
方晔(原江苏戏剧学校)——司鼓
赵正平(原上海京剧院)——月琴
包茉莉(原上海京剧院)——京胡
杨菲(原北京戏曲学校)——二胡
何晓梅——琵琶
邢云鹤——中阮
唐绍东——三弦
黄世荣(原上海京剧院)——大锣
王林松——铙钹
王振声(原江苏省昆剧院)——小锣
订票电话:东方文化馆(905)946-1489,乐韵琴行(416)299-8768,北京堂书店(905)896-8707,张小姐(416)816-6821,王小姐(905)608-1573
票价:58/48/38/28元

《庆阳图》

昔日里有一个李文李广,
弟兄双双保定朝纲。
李文北门带箭丧,
伴驾山前又收李刚。
收了一将损伤一将,
一将倒比一将强。
到后来保太子登龙位上,
反把那亚父李广斩首在法场。

以上《二进宫》的词儿,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更新了两出剧本,其中一出就是这个靠《二进宫》扬名已久的《庆阳图》。说实话,这戏看剧本,真够没意思的。

这戏在早年间应该还是比较流行的。看老本《十八扯》的剧本,里面有一段,就是串唱《庆阳图》里李广的唱。

这戏比较没头脑的一个地方就是,不知道说的是哪朝哪代的事儿。据考是周厉王时候的故事。不过就像《戏考》编辑王大错所言:“至于剧中事实,枥老学识浅陋,无从考证。按西汉有一李广,南宋有一李纲(非刚字),隋末有王伯当战虹霓一说,时代互异,与剧本情节,殊属不类,断不能以人名地名,强为之臆测也。”不是一般的混乱。既然陶君起考证是周朝之事,权做如此吧。不过很明显,这事儿怕是连野史上都翻不出来的,纯属唱戏的为了自己的饭碗编出来的。

比如,这戏里面人物的名字都大众平常,没有一点儿周朝时候那种怪名字的感觉。李广、李刚、马兰,说他们是东汉时的名字倒还靠谱。其次,京剧里所说“三刚不见红”,薛刚、姚刚,虽然也是编出来的人物事迹,但好歹有点儿根据,通俗演义小说里流传下来的。而这个“李刚”,显然就是为了凑数,凑“巧合”,于是我们看到,这个李刚,也是黑脸儿,脾气也不好,更要命的是,他也行三。

京剧《庆阳图》李刚的脸谱
京剧《庆阳图》李刚的脸谱

这是一出忠奸斗争的戏,但我们看到的是,里面的李刚着实一点儿忠臣的模样都没有,不给他脸上画红一点儿都不冤。那两“刚”的“反性”还都有理由的,而这个李刚,坐在庆功大宴上,就是看着国舅马兰不顺眼,说人家“摇头摆尾”,然后就嘲笑人家是“裙带官儿”,接着就把人家帽子打掉。马兰质问李刚,就被李刚暴打一顿。当然,后来马兰兄妹定计陷害忠良,自是他的不对,但李刚这个毛蛋捅得就很没水平。仗着自己是忠臣良将,也不能随便就去打一个没招你的人吧——尽管,在评书和戏里,国舅似乎都没好人。

当然,上面这段是老本《庆阳图》的内容,看马连良的藏本,就改良了不少。比如打帽子这一段,就是李刚在酒席筵前论功,手舞足蹈,把马兰的帽子给打掉了。马兰上去质问,先是质疑李刚没读过书,然后又说李刚“扬拳舞爪”,继而又拿裙带官儿显摆,所以招了一顿打。这样就合情合理多了。老戏毛病不少,就看接手的演员能不能点石成金。马连良的这个藏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后更新到了再细说。

这戏最好听的一段应该就是李广在法场的西皮导板、原板转二六,不过,这段京剧的录音是听不到了。秦腔现在还有这出《斩李广》,里面就是著名的七十二个再不能(“再不能”之多比京剧版要多得多),听了让人很悲叹,细想之下,脑袋要是掉了,何止七十二个再不能,那可是“吃什么也不香了”。英雄末路,秦腔的《斩李广》很值得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