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牛肉面

今天出去买午饭,端了一碗牛肉面就回办公室来了。美食广场买的半快餐式的汤面,用一个塑料泡沫的碗装着,还盖个盖儿,为了省事儿,没让服务员拿袋儿,于是就这么端着回来了。

前台的珍妮看到,当时她在电话上,没说什么,就是眼睛放光。回到部门,迈克尔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什么汤?事后证明,珍妮当时也要问小豆子买的是什么汤?而当小豆子分别问他们如何肯定这是汤而不是别的食品的时候,他们的答案都是相似的——因为小豆子端的是一个碗。

很简单,在西餐里,能用那么一个碗装着的食物,也就是汤了。

中餐呢?显然不是这样,但在西方国家的中餐,也早已经按西式方法来盛饭菜了。比如很流行的盖浇饭,就是把米饭放在盘子里,上面浇上肉菜什么的。正经的汤面也是有的,只不过错非筷子使得非常流利,老外一般不轻易动这个。

正好看到两件和这个有关的文章,一条是说国内要规范中餐菜名的英译,一条就是今天摘入“拾慧”的赵启正的文章:《京剧不是“北京歌剧”》。两个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不正确甚至带有误导性的翻译,是对中国特色文化(饮食)极大的伤害。

必须承认,我们自己无意间制造的误导,让外国人接触我们自己文化的时候产生错觉甚至误会,是很严重的。但小豆子认为,仅仅靠纠正翻译上的偏差,只不过是在治标。我们如何原原本本地把自己文化的本来面目展示给外国人,让他们了解到,除了他们印象中的那些玩意儿外,还有这些与他们概念完全不同的文化形式——这才是治本。生硬的翻译是一种削足适履,而把自己文化本身的东西改得面目全非以求得外国人的大拇指,是更极端的削足适履。

比如所谓的“旅游京剧”,为了满足外国人的“审美观”,把好好的整台大戏压缩得不成样子,甚至去用英语演唱,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为什么不能把正八经原装的京剧搬到舞台上演给外国人看呢?有人说外国人接受不了。接受不了?那对不起,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形式,并不是什么都是在你们的框架里运转的。再者说了,怎么就那么肯定所有外国人对原汁原文的中国文化接受不了呢?

文化上的事儿,不存在对错,只存在多样性。让外国人了解,同样是一个舞台,我们还能这么演戏,而且与他们的那些戏是完全不同的形式,不是挺好么?

所以今天,小豆子把盖儿掀起来后,冲着迈克尔说:你看,不是只有汤才能放到碗里的,这,是一碗牛肉面 表情

没这么可怕吧?

今天在“站长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不太长,全文转过来:

最近,冒着亏本经营的风险开办了一家华夏戏曲网,xiqu123.com,虽然明知基本要亏本,但是还是坚持开办。当前,戏曲网站的做得比较成功可谓是屈指可数了!曾经是5大戏曲网站时代国粹,在获得一定知名度后转让给他人,至今也没怎么更新,最主要是做戏曲网站累,不赚钱,拉不到赞助,无法经营。戏曲网站不比其他的站,不容易盈利啊。那就必须挂靠公司,这样你才能生存。曾经是三大戏曲门户网站的中国秦腔网站现在也挂靠一家公司,算是替人打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能坚持到底的几家戏曲网站其实也是艰难中度日。

戏曲,中国民族的东西,就这么在大文化之流中被国人所遗忘。。。

而戏曲网站,也就是非常度日如年。没有哪个公司会赞助戏曲网站,没有哪个慷慨家会资助戏曲网站,戏曲网站的站长们全凭一腔热情在运转,全凭着一股对中华民族艺术的满腔热情。他们是为了钱吗?为了广告费吗?为了赞助吗?

那不如做色情网站来的容易赚钱,我个人是这样理解!

满城尽败戏曲网,戏曲站长愁怅惘!

真心希望中国民族的戏曲艺术能重创辉煌!希望戏曲网站能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小豆子不知道这里面关于时代国粹和秦腔网的内幕是否属实,但凭过往的经验和感觉,戏曲网站似乎没有、也大可不必如此累。

满世界的非盈利和公益网站多了去了,并不是每个网站都需要去靠拉赞助来经营下去。热情确实是戏曲网站的主要推动力,但在热情消退的情况下,小豆子想,“尽败”这样的字眼未免夸张了些。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戏曲网站的生存之路,是这么多年来很多网站一直摸索着的事情。而一个戏曲门户网站,它的开支是多少,投入是多少,回报又是多少?一时还真算不来,因为小豆子没有做那么大的买卖,小本经营也是有好处的 表情

好歹也算见过些世面,接触过一些戏曲网站的站长,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他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是的,形势并不乐观,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有一个乐观的心态。苦中作乐,有时候是妙不可言的。

相比较,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小多了。在喊着“振兴”口号的时候,就没有人考虑在网络上搞些建设?这是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比那些所谓的“申遗”应该对老百姓来说更有实际意义。

中心思想是:比戏曲要偏门的网站多了,没必要为这种偏门而哀叹什么。

“恶搞”《闹天宫》

时下在演绎经典上,流行两个词儿,“青春”和“恶搞”。

青春版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尊重原版的;而恶搞则不同,是对经典的完全颠覆。

今天听了西河大鼓《闹天宫》,大发感慨,劳动人民对传统的恶搞,有时候是相当厉害的。

首先西河大鼓本身就是一个很平民化的曲种,在燕赵一带流行也是有它的原因的——通俗易懂。而且大部分都是俗得不能再俗的词儿了。听多了,有时候他唱上句儿,你就能猜到下句儿是什么,反正就是车轱辘话来回唱。说会儿唱会儿,挺热闹的。

其次,《闹天宫》本身就是一个很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段子。上纲上线地说,它是反映下层人民群众对上层社会造反的一种表现;简易地说,它很热闹。不过即使这样,早年间的鼓书艺人还嫌它不够热闹,于是把这个段子又重新演绎了一番,很多地方都和《西游记》原文差之甚远,而且充满了“恶搞”的成分。

比如孙悟空没有被邀请去蟠桃会,于是他就一个人跑去。《西游》原文是他赶到的时候群仙还没到,于是猴子把一场即将开场的大会给搅黄了。而西河的《闹天宫》则不是,猴子是在群仙都在的情况下,弄了个法儿,把满天的神仙(包括玉皇大帝两口子)全给弄睡了,搅闹完之后,“他临行时大闹了玉皇爷的灵霄殿,他扒去了玉皇爷的靴子,玉皇爷的帽子,有那玉皇爷的玉带,还有玉皇爷的袍。他还在龙书案上撒了一泡尿”。这种闹法儿实在太有想象力了。

结果到后来群仙到灵霄殿一看:“玉皇爷光着头、赤着脚、没系玉带、没穿赭黄袍,他倒在了这龙书案上呼噜呼噜的睡着了”,醒来一看发觉“怎么这么臊?”然后玉皇爷“大骂群仙都是草包”。这一段把玉皇大帝恶搞得一点儿身份都没了。

后面孙猴儿和二郎杨戬斗法也给恶搞了一番。比如二郎神变了个小寡妇哭坟,在那儿嚎啕:“哭了一声天儿来,叫了一声地!哭了声妈的妈我的姥姥,姥姥的姥姥老姥姥,爷爷的孙子,孙子的爷爷,叔叔的侄子,侄子的叔叔,姑父的内侄,内侄的姑父,干爹的干儿,干儿的干爹,哥哥的兄弟,兄弟的哥哥,婆婆的儿子,丈母娘的姑爷,大姨子妹夫,小姨子姐夫,我那没出五服的叔伯女婿呀,你怎么死了?”这段儿纯粹就是卖弄嘴皮子,马增芬唱得倒是真干净脆。

哭坟还不算,孙猴儿还变个公子哥来调戏二郎神,感觉就像现在国产大片不够叫座,就弄点儿“激情戏”来凑数一样。不过孙猴儿调戏二郎神,这怎么也激情不起来。最后杨二郎来了一句“气死了我呀!可把我个神仙给糟蹋坏了!”这句怎么那么像杨二郎骂唱大鼓书的 表情

孙猴儿被捉的过程也很恶搞:二郎变了个舍面的老头儿,在面里下了“钩心锁”。孙猴儿其实看出来了,但是不去吃就被人小看了,结果一吃就被捉了。把个孙大圣唱得比猪八戒还弱智。

“恶搞”其实就是把经典的东西搞俗,而曲艺本身就是一种俗文化。像西河大鼓《闹天宫》这样的作品,体现的是以前鼓书艺人对名著的理解,他们认为这样“闹”才是真正的“闹天宫”,或者说这样“闹”才能够卖座,而它能流传下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观众对这样“闹”的认可。

对于过雅或过俗的作品,小豆子似乎都不太能接受。这个《闹天宫》,也就只又一次听出马增芬嘴皮子好了而已。当然,它也挺搞笑的,当初编出这套的人怎么琢磨来着?

《玉玲珑》

忙碌的一周又过去了,差一差就连着一周没在网上冒泡了。

尽管如此,本周还抽空更新了一下剧本。里面有出《玉玲珑》,当天就想聊聊它,结果一拖到了今天。

这戏如今舞台上见不到了,看别名《妓女杀贼》,似乎是挺那个的一出戏,实则是讲韩世忠和梁红玉姻缘的故事。

这种英雄儿女的故事,如何安排他们的第一次相遇,是很有看头的。比如传统上,哪个日后发迹的皇上在落魄的时候,在一旁打睡,脑袋上真龙显现,被女方看到,讨下一宫;或者哪个大将打睡,他所代表的星宿(一般来说不是虎就是彪的),也显现出来,被女方看到,以身相许。而青楼女子,一般在风尘中遇上个有才学的公子,两心相许,从此留下佳话。这都是有的。像韩少保和安国夫人这样,一个是大将、一个是妓女,俩人怎么结识,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你让未来的大将去嫖院,总还是有点儿失身份的。

这里就要提到迷信的作用了。编剧派出个土地加土地奶奶,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就如同王三姐彩楼招赘,怎么那么巧就能打到看中的花郎平贵呢?来个月老,“彩球付于薛平郎”,就成了。

土地和土地奶奶上场之后,还是有不少哏的。比如自报家门的时候,土地说他是“土地”,土地奶奶说她是“土地他奶奶”,一下子长了两辈儿。何时希撰文介绍王瑶卿之能戏时,专门提到过《玉玲珑》里这个哏,看来这是王派特有的。再比如两位神仙见到梁红玉了,土地说这是“贵人”,应着以后梁红玉身为安国夫人,给她施了一礼。土地奶奶一旁见到梁红玉他的娘——鸨儿,对应着说这是“贱人”,一语双关,妙极。两位神仙下场前还拿吃大烟抖了个包袱,总之,两个丑在头场的搅和,顺带韩、梁二人成其好事的正叙,显得格外精彩。

第四场梁红玉有一大段白口,把个妓女从良的好处说了一番,也应该是该剧一个看点。到最后还有开打,文武俱全,非等闲可以拿下这戏的。

这戏除了土地、土地奶奶以及两个旗牌以丑行应工插科打诨外,梁红玉和韩世忠这样的正角,在发兵前还以“公老爷”、“母老爷”互称,也是京剧正剧戏说的一大特点了。

又一出只能纸上谈兵的好戏。

关于“拾慧”

突然发现,已经捡了一年多的牙慧了,再次感叹日子过得还是蛮快的。

需要向如 ii 这样的朋友解释一下,“拾慧”的初衷,是把小豆子平日里看到的其他 Blog 上的好的文字开列出来,与大家分享。不过当初没有给“好文章”下什么定义,但既然化用了“拾人牙慧”这样的词儿,就意味着这里面的东西,不一定全是好的。

什么又是好的呢?或者像 ii 说的那样,不明白小豆子“为什么要这么偏爱这么不客观的牙慧呢”?这就误会了。第一,“拾慧”里的东西,不是小豆子“偏爱”的,而是小豆子推荐出来给大家一读的,而这推荐的理由可不一定是“好”。有时候,小豆子完全可以翻出一万条理由去反驳一篇文章,但是也把它列在“拾慧”里,所为者,无非就是让大家都看看,还有这样的观点、这样的文章。有时候,我们是需要换位思考的。

第二,客观。谁能保证谁的文章是客观的呢?这些都是私人 Blog 里摘出来的,写的都是自己的想法,肯定是主观的了。一定要看客观,那就只好读《人民日报》 表情 了。广览各种观点,甚至去包容它,这是很重要的。举个例子,合意太爷(不好意思啊,只能拿熟人砸挂了)最新的《就事儿论事儿哈》,说的是如何不爱听谭富英。这是再主观不过的文章了,一个人一个喜好,有爱听谭富英的,就有不爱听的。小豆子对谭富英还是比较爱听的,但这并不妨碍推荐这篇文章,也不妨碍我们是好朋友(包括豆腐,谭富英是其最爱之一)。

戏曲的圈子已经很小了,所以我们更应该把眼界放开些,去看来自各行各业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对也罢,错也罢,小豆子认为这是次要的。“拾慧”的主要目的,是把散落在各处关于戏曲曲艺的各式观点,择出一些来,“同拆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