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

碾芹斋在这儿感叹早年间的戏不好编,盖因为打比喻、讲古一类的都受题材的限制。小豆子深有同感。

也以《鼎盛春秋》为例,伍子胥往前的历史虽然也挺长,但毕竟那是在断代上,考证起来麻烦得很,所以伍子胥一路走来,水词儿多得不得了(就这样还让人把“弥陀”的错儿给抓住了)。但伍子胥给后人开了个好头儿,一辈子把什么新鲜事儿都干了、经历了,于是往后谁都可以拿明辅将军说事儿了——临潼斗宝(《双狮图》)、父纳子妻(《十道本》)、弃走樊城(《南阳关》)、吴市吹箫(《漂母饭信》)、鞭尸平王(《游武庙》)、三保举、被屈杀(《斩韩信》),甚至就连胡子白了都成了可以供后人参考的事迹(《探皇陵》),伍子胥的一生,可以说为大大丰富后世的创作题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表情

不过《封神演义》并不是最难编的,毕竟它不还有个妺喜打比方(注意,“妺”,不是“妹”)。再往上推,到上古年间,尧舜禹的时代,就更难了。但不怕,我们有奇才汪笑侬,竟能编出像《战蚩尤》、《洗耳记》这样的戏来,而且教育意义非常。大约因为是到了历史的尽头儿,没的编了,所以这类戏,反倒是进步思想十足。比如《洗耳记》,就是大谈民主、反对家天下,而戏词儿里就有如“可叹那无道君自私自保”,这要放在哪一朝都知道是说前朝的无道昏君,但尧往前实在没什么无道君可言了。不过,《洗耳记》的立意十分明显,就是以这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大民主”时期,来讲古比今,至于戏里面再如何比古,已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洗耳”本身。

戏词儿大部分都要比比古,想想当初,就连样板戏也不例外(不过比的古都是革命时期的事儿了),尽管有些时候比喻是很不恰当,甚至莫名其妙,但既然我们的历史很长,不如随便摘出几段来,比一比,显得多有学识。有意思的是,有时候同一个历史事件,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打比方,可以得出相悖的结论(可参看《三击掌》里王宝钏父女的对唱)。

《想当年》上有2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