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战马绞倒

《托兆碰碑》里老令公有这么一句,一般这么唱:

探子   (白)     石虎将战马绞倒。
杨继业  (二簧散板)  恨石虎把我的战马绞倒,

这里的问题是:这个“石虎”是个什么玩意儿?

石虎从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石头老虎,那这石头老虎没事儿不在路边儿趴着,绞杨继业的马干什么呢?一个解释就是老杨到时候了,该上路了,所以前头有七郎托兆,后头有苏武点化,中间儿再来个什么炸弓绞马的,无疑就是老天示警罢了。

不过一个石头老虎去“绞”一匹马,这还是让人费解的。于是有人干脆唱“恨石虎把我的战马咬倒”。但不管怎样,这个“石虎”来得太突然。弓炸弦断好解释,兵刃受损这种事儿应在大将身上就是不利的征兆,郑子明那么大枣阳朔都能“一炸两断”,何况一张弓。而一个死物的“石虎”,突然把老杨的马给绞(咬)倒了,事先没有任何说明,事后也没有让老杨有任何思想上的活动,实在是不正常。

假设是“石虎”,那么老杨听说这件事儿之后,也一定要像“弓炸弦断”那样惊讶,这是“为的是哪条”啊?这可是比炸弓还不正常、还不可能按常理解释的事儿,怎么能一笔带过呢?

况且,如果真是这样,这就涉及封建迷信了,解放后这戏改的,前面没了杨七郎,后面没了苏武,就连“弓炸弦断”都改成“弓折箭断”了,还会留这么一个大石虎在这儿搅和?就不怕观众在底下嘀咕?

从“绞倒”来看,这马就是给绊倒了。如果按音摸,这句有可能是在唱“石斛”把战马绞倒。两狼山这种地方八成产石斛,老杨的马八成就让这味草药给绊了个跟头。但是为什么编剧要把这么珍贵的药材请出来,专门来绊匹马呢?什么枯藤老树的放不到一匹马?

《戏考》上写的是“胡儿”把战马绞倒。这是最合理的词儿了。两军打仗,北国兵在山上布了绊马索一类的,就像现在满战场地雷似的,马不小心中招儿了,再合适不过。鉴于“胡儿”和“石虎”都有个 hu 的音在里面,小豆子怀疑这“石虎”有可能就是从“胡儿”讹传过来的。

反正已经胡说了这么多了,干脆继续胡说下去。就像大人看不起孩子就称他们是“小屁孩儿”一样,由于杨家将上下对北国胡儿都非常蔑视、非常愤恨,所以一律称之为“屎胡”——后讹传为“石虎” 表情

《把战马绞倒》上有5条评论

  1. 这个问题,我在十年前初听此剧时也曾经想过。
    我的理解是,就是字面的“石虎”二字。
    原因:当时的地点是苏武庙,应该是后人纪念苏武而设的。石虎,有可能是苏武庙前立的石兽。就像很多古代陵寝前面的石兽那样。当然,从文化上,也许在庙前立石兽不严格符合规制。当然,也可能是庙前立的石狮子一类。不过,从距离上看,还应该是与古人墓前石兽相类才对。但是,本来就是戏嘛,只是取其意象,不见得很符合古代礼制。
    石虎怎么会把杨继业的战马绞到?苏武庙地处偏荒,很可能已经倾颓了。那么,庙前的石虎,也应该是倾瘫于路才对。而在杨继业,他是顺山路而行,周遭荒林野草,实在无法行进。石虎倾瘫,将路阻断,老军们想引马跃过,但是,经过了“东西杀坎,左冲右突,虎撞羊群”之后,不仅仅是人,就连战马也已经是体力耗尽,正所谓真正的“人困马乏”。所以,原来宝马良驹很轻松就可以一跃而过的路障,现在却变得很难跃过了。在小说写法上,这叫“不写之写”。
    为什么这么写,提到石虎绞马?
    一,塑造人物。强化杨继业“内无有粮外无忧草,盼兵不到”的窘境。是“不写之写”,是对人物的烘托。马尚如此,人何以堪?
    二,交待剧情。杨继业的大段反二黄,实际上是他一路败逃边走边唱的。下一场,他将步入苏武庙。作为大段反二黄结尾的散板,交待石虎一事,其实就是暗示了他已经走到了苏武庙的外围,为下一场作了铺垫。否则太显唐突。
    三,象征作用。此地是两狼山虎口交牙峪,不见得真有此山,也不见得山上真的存在苏武庙,所取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有点我们平时所说的“犯地名”的意思。而此时的石虎意象,更是配合了这种凶险的处境。石虎将战马绞到,意味着老虎已经开始吞食老杨,已经把他的马吃了,老杨还会活多久吗?
    四、杨家将戏曲的谶纬。杨家将的戏曲故事,大多出自民间传说和《杨家将演义》。这出戏里面,原来的情节是苏武显圣,收了杨继业的定宋宝刀。苏武是放羊的,正该管“杨”。再联系《洪洋洞》的相关情节,杨延昭死前曾化虎,中了八贤王一箭。很有可能,虎,就是杨家父子的真身。在我国的古代,有将帅是天上的白虎星下凡的传统。比如,薛家将也是如此。所以,此处出现的石虎,很有可能也是作为杨继业的真身出现的。《杨家将演义》就是一部谶纬色彩十分严重的小说,可以参考。
    我不赞同将“石虎”改为“胡儿”,太直白了。而且,《李陵碑》要表现的不是与北国胡儿征战的严酷,而是一个孤独的老将军面临困境时内心的挣扎与绝望。再有,按照常理,绊马索是为了擒拿敌将使用的,一般要事先在绊马索周围埋伏好人马。如果只是乱下的绊马索,就算把杨继业战马绞倒了,人家拍拍屁股起来接着走,绊马索不就失去意义了吗?所以,理解成是被绊马索绞倒的,反而不符合战场上的常规情形了。
    这是我个人,对“石虎”一词的一点理解。希望能为小豆子提供一种思路。可能说得不对,不要笑话才是。

  2. 呵呵,最近倒是想搞一点京剧文本细读。已经写了一篇关于《大探二》的,在我博客里,欢迎前去捧场。http://blog.sina.com.cn/u/1272008122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