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从楼下遛弯儿回来,在电梯里碰到大约是印度人的一家三口,老爸手里拿着一个小玩意儿,看不太出是什么,发出很悠扬轻快的音乐,听了个尾巴,只觉得这个音乐很耳熟。一曲奏罢,小姑娘饶有兴趣地又垫着脚去按这个小玩意儿,于是乎,小玩意儿又从头开始奏出这首曲子——
嗒嗒嘀嗒,嗒嗒嘀嗒,嘀嘀嗒,嘀嘀嗒……
结合这首曲子末尾那段“嘀嗒嗒,嘀嗒嗒”,小豆子已经可以肯定这个小玩意儿一定是“中国制造”的,而这首曲子便是《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这年头都兴大谈特谈所谓“普世价值”,于是小豆子想,这也是两只拥有“普世价值”的老虎。
儿歌大约都是有“普世价值”的,小豆子甚至听过阿拉伯版的儿歌,其中有些儿歌也是翻自英文的歌曲,比如“老麦当娜有农场,咿呀咿呀哦”什么的(显然,这首歌也有中文版)。儿歌的一大特性就是轻松欢快,吸引小朋友,所以好的儿歌,好的曲调,自然受到全世界小朋友的喜爱。
但是说回来,这两只老虎本身真的有什么“普世价值”么?没眼睛没尾巴的老虎,能够教导小朋友什么积极向上的东西呢?不能,但这不重要,有没有眼睛、尾巴的趣味性,甚至仅仅有其欢快的曲调,就足够了。
据报,年初弄得轰轰烈烈的“京剧进课堂”,到如今的情况是“推行半年后现状不理想”。你可以想象,给小朋友硬性灌输若干革命内容的样板戏唱段,其结果是怎样的。也许一段“苏三离了洪洞县”这样的流水板更能吸引小朋友——尽管一个关于妓女的唱段并没有什么积极向上的东西,但你尽可以在传统戏里找一些健康向上又轻松活泼的段子来教唱,更何况像没眼没尾的“两只老虎”都在小朋友中流行甚广且无伤大雅呢。
很明显,“两只老虎”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更易被小朋友接受,无论中外。
豆子,国庆快乐~
两只老虎是法语的,源自古老的波希米亚民谣《雅各兄弟》,填了中文的词
吸引人而言,戏曲可以是故事,文字(唱词),表演 (包括舞美),音乐,或者还有其他。可以是片段,或者是全部。不同的故事吸引不同的人,比如武松打虎也许就会吸引男小朋友。
每一样都可能吸引不同的人。
比如我,先是被文字吸引来的。
有趣的会比“无趣”更吸引人。
每次在于我而言的难度是,发现什么样的人对什么觉得“有趣”?
两只老虎不只是儿歌,换一换歌词,可能很多人就不熟悉了,但也有很多人会觉得不陌生
打倒土豪,打倒土豪,除军阀,除军阀,民主革命成功,民主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推广京剧像儿歌一样还需要继续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