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鞋的故事》

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一只鞋的故事”了吧……

布什腾挪躲鞋击
布什腾挪躲鞋击

那位说了,人家明明扔的是两只鞋,干嘛说“一只鞋”。对了,相声《批三国》里都说,有个“三擒孟获”——“七擒”也得打“三擒”那儿过来不是,何况人家扔鞋的,也是得先扔出去一只鞋,再腾出手来脱另一只鞋不是表情 就“一只鞋的故事”了。这么凑是有缘故的,接茬儿说。

国内在上演电影《梅兰芳》,说起梅兰芳,巧了,梅兰芳也有个“一只鞋的故事”,相信对京剧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么一个段子:当初梅兰芳赴美演出,准备演《汾河湾》,找来在美国的古董商姚叔来给翻译剧名,姚给翻了个《One Shoe’s Story》(《一只鞋的故事》),盖该戏所演薛仁贵、柳迎春之闹窑,皆因薛丁山的一只鞋而起误会。据说剧名一打出,立刻吸引老美无数,受到热烈欢迎。

把《汾河湾》翻成《一只鞋的故事》的原因是直翻《汾河湾》会让老美不知所云,但仅仅一个剧名翻译好了,就能让人看懂么?要知道这戏后面是一大段的对白做工,而梅兰芳显然又不可能像今天那些“艺术家”那样在台上大演英语京剧,如何让老美明白的呢?小豆子想,夫妻间那种斗嘴,凭借舞台上的精彩演绎,加上简单的字幕介绍,大约是可以跨越语言障碍的。

1930年的美国,正处在大萧条的历史时期,彼时,梅大师首次赴美演出,带过去了《一只鞋的故事》;今天的美国,面临着比78年前还要萧条的时刻,“一只鞋的故事”应在了美国总统身上,而《梅兰芳》电影又在热映,里面据说还有当年谭、梅抢戏《汾河湾》的影子,真是有意思啊。

胡扯完了,说正题:如果布什当时没有躲这鞋,而是探出两指夹住,再来几句摇板如“用手接过箭一根,这样的射法不算准,放箭哪有接箭能”这样的段子,就更轰动了。

再议外公与外甥

整理《倒厅门》剧本(剧情见此,剧本不久更新),又想起来把《西游记》翻出来,再看看唐僧少年的这段往事,一看不要紧,看出来个和前些天外甥有关的东西。

话说唐僧的老爸陈光蕊,进京赶考,中了状元,跨马游街,遇见殷开山闺女彩楼招赘,一绣球砸下来打中老陈,招亲封官(超级俗套故事)。后来的唐僧小陈就是陈光蕊和殷丞相闺女满堂娇(丞相的闺女也叫这么不正经的名儿)的儿子,也就是殷开山的外孙子。老陈上任途中遇到歹人,死于非命,满堂娇被贼人霸占,后来把小陈置于木板之上,顺江漂走,到在金山寺,被长老收留,是为江流僧,也是后来九九八十一难的第二、三难,也就是所谓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出家的“高僧”。再往后唐僧小陈母子重逢,拿着母亲的书信赶到八水长安,去找姥爷殷开山,祖孙相认。请看这回“ 江流僧复仇报本”:

丞相便教请小和尚来到厅上。小和尚见了丞相与夫人,哭拜在地,就怀中取出一封书来,递与丞相。丞相拆开,从头读罢,放声痛哭。夫人问道:“相公,有何事故?”丞相道:“这和尚是我与你的外甥。女婿陈光蕊被贼谋死,满堂娇被贼强占为妻。”

当姥爷的殷开山管外孙小陈和尚叫“外甥”!

正如网友之前留言里说的,有的地方确实外孙、外甥通用,而《西游记》的这回书,更是除京剧剧目以外的另一个佐证,这种通用的叫法在以前也许很普遍,现在不这么用了。如此看来,《白蟒台》当以胡少安的版本最正确,王莽自称外公,而管刘秀叫外甥。余者,大约都是和小豆子一样,认为外甥只是舅舅叫得的,才把王莽生生往下拉了一辈儿,变成刘秀的“舅父”。

真是“书从疑处翻成悟”,长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