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是什么?
通过裘迷的文章,了解到京剧权威们最新给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九派”:
李(少春)派、赵(燕侠)派、关(肃霜)派、李(金泉)派、裘(盛戎)派、袁(世海)派、厉(慧良)派、叶(盛兰)派、张(君秋)派。
小豆子一直以为,流派这种东西,是很误人的。所谓流,是要流传下去的,而派,则是系统的分支。所以从字面上来看,京剧乃至戏曲的流派,是一种流传下去的演出风格,而这个风格是戏曲艺术整体的一个分支。
这里面误人的地方就是要把它流传下去。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有不同,外界的环境、师承以及后天的文化修养也不同,再如何去模仿前人的风格,做到形似的同时,也反倒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京剧两百年下来的流派创始人,无一不是在前人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才烘焙出来一个新派。
还有更误人的地方。现如今学戏的,从一开始就要开始归派,而不是先把一些各派都有的大路戏学下来,对戏的整体艺术有一个认识。过早地归派让人上来就被局限在一个框架中,因为害怕被指不像某某派,限制了自身的发挥和变化。
更要命的是,过早的站队认派,还限制了演员能够演出的剧目:唱马派的就不想去动《定军山》,唱梅派的也就有了个理由不去唱《六月雪》——虽然这些戏在流派创始人成派之前都会上演。本来一个演员会的剧目就已经越来越少,加上流派的限制,就更没剩什么了。
与其在学术领域立新流派,不如从学术的角度研究一下如何不让流派限制演员自身的发展。
“茫茫九派流中国”,流派应该是让舞台多姿多彩的,而不该是“沉沉一线”,出现什么“十旦九张”或者“十净九裘”这样的怪现象。
所以只要有自己的派,也就是有自己的演出风格,就好。流传下去与否,或者是否要接着来自上一代流传下来的风格模仿,都应该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