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周末,与小豆花看了两场音乐剧。周末过后没有太倒开功夫写点儿什么记录下来。日子越去越远,实在是需要挤点儿时间来记上一笔。
七月底先看的那一场《Anything Goes》,场面上很热烈,整个剧情也是轻松活泼,台词幽默,载歌载舞,舞台道具布景不断地转换,空间上一幕幕地转换于船舱的各个角落。开戏前,门口的告示写着今天的演出换的是B组的女一号,旁边儿一位老太太还扫兴地“噢”了一声。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反正是第一次看,A组或B组倒还真没有什么关系,反正不是冲着某个角儿去的。整场演出效果还是很好的,无从比较,但单看表现,这位B组的女士完全就是角儿的份儿,唱功与舞功都很高,看不出是“备胎”。
说到老太太,观众席上的老年观众倒真是不少,白花花一片,大有国内戏园子的感觉。上座率倒是超高,亦或是老年社会的一种表现?不过这个戏是老少咸宜,完全适合各年龄段的人士观看,可见哪里都需要对年轻人的市场再抓得准一些,不能放任这么好的艺术形式被忽视。整场戏没有字幕,可即便有听不真的地方,也毫不影响对剧情发展的理解。
前两个星期看的《Wizard of Oz》(《绿野仙踪》——这戏知道中文叫什么了),场面上依然热烈,不仅是载歌载舞,而且这个舞台的声光电效果也高出前一出戏很多——毕竟这是一个有魔幻背景的故事,需要声光电来制造出童话的世界。稻草人与铁皮人的肢体动作都很逼真,尤其是铁皮人,关节僵硬的转动配合上金属的吱扭声,会让你觉得演员真是披了一身铁皮(据说其实是塑料泡沫)。
整台戏较原著来说,删去了各种旁支细节,主题明确,特别是去杀掉西方女巫那段儿,直奔主题,倒也干净利落。不过西方女巫的造型加做派倒是把我们前座的一位小宝给吓哭了,相信台下不少小朋友对于这位女巫都没有什么好感,就像我们小时候看《马兰花》里的老猫似的。和老猫一样,西方女巫也有一段戏是在观众席上演的,哇哈哈地狂笑,配合发射出来的各种火球,营造的效果很阴森。不过从成人的眼中来看,女巫的造型还不算那么恐怖了,倒是她手下那群会飞的猴子,长得可真够难看的,而且真会呲呀呀地满台飞。
不知道前面的小宝是不是唯一一位被吓哭的小观众,不过当天台下的小观众倒真是不少。剧场也很会做生意,开演前就在门口卖一些如文化衫、红宝石鞋等相关产品。散场后的买卖明显好于开场前,可能小朋友看了戏后才知道这些“道具”所代表的含义吧。
差点儿忘了说了,这台戏的一个亮点是真狗上台,桃乐丝的那条叫托托的狗是由三条小狗分饰的(这是介绍上说的,真在台上可看不出哪条是哪条来)。要说狗真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在这台戏里非常听话,每次都是直线跑步到目的地,并且栓在台上的时候从来不抢戏,安静地坐在一旁。舞台调度也是很用心,凡是台上会出现大动静的场面前,都会用各种方式把狗给先请下台,防止在台上受到惊吓。不过,这真狗上台好玩儿归好玩儿,我们还是要在这儿鄙视一下去年牵着汗血宝马上台的“新京剧”。
总体来说,音乐剧是一个很接地气的艺术形式,也没有歌剧那样高端,其实与我国的戏曲艺术很像,有做有舞,唱念兼备。因此,与其管京剧叫 Peking Opera,倒不如叫 Peking Musical 更恰当一些。
“与其管京剧叫 Peking Opera,倒不如叫 Peking Musical 更恰当一些。”这个建议非常好。
最后一句深有同感
唱念做打对载歌载舞挺合适的哈哈哈
而且,音乐剧其实也有点衰落了
烂戏多,好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