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车站剧社

今天上午路过前门,尽管知道两年前“暂停”的老车站剧社已经不存在了,但还是决定上去看一看。剧场的外面,除了多了些文艺演出的海报外,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故地重游,物是人非的场景,让人想起了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剧场外面“老车站京剧社”的名牌,似乎仍然在昭示着,两年前的停演只是“暂停”,而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官法的说法,究竟是什么使得一个京剧草根剧团的演出夭折?

真希望这只是一个略微长了些的“暂停”。

老车站剧社
老车站剧社

老照片——纪念九·一八

又是九·一八,勿忘国耻。

传一张比较罕见的老照片,三十年代“庆祝新民会第二届全体联合协议会”的演出,马连良、南铁笙、萧长华的《审头刺汤》。“新民会”这种组织,是自日寇侵占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之后,按照伪满洲国协和会的模式建立的。占了北平之后,梨园会便划归新民会管辖。

今天,在国耻日,小豆子并不想来纠葛伶人的政治立场,而希望通过这张与京剧有关的照片,纪念一下九·一八。通过它,看到战火下的伶人,看到国家蒙耻的景象……

马连良演出《审头刺汤》
马连良演出《审头刺汤》

动画片

戏迷知音提到动画片,一下子让小豆子的思想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按史书上说,那会儿算是建国后又一个百花齐放的大好时代。以当年的动画片与如今的动画片作比较,得出的结论也是这样。

那个时候也许年纪小,反正小豆子是没有听过有人喊过要振兴国产动画片的口号。事实上,那时候的国产动画片的水平是相当高,相当经典的,像《黑猫警长》、《大闹天宫》、《天书传奇》、《哪吒闹海》、《葫芦兄弟》等等等等,可以数出一大堆来。同样地,从现在的文字资料及录像资料看,那时候的京剧演出市场也算是比较繁荣的,振兴京剧的口号似乎也没有叫出来。

进入九十年代后,国产动画片及京剧都开始走向低谷,直到如今。文化界一片乱七八糟的同时,动画片里也“充斥了暴力、色情等思想”,“腐蚀着中国儿童的灵魂”。这两种现象绝非巧合,正如戏迷知音所说:“中国传统的文化因为宣传力度的不够,在逐渐地消失,外来文化在不断地侵蚀,文化底蕴的降低,外来快餐文化的侵蚀,使得人们在激情之后感到了一种空虚。”

撇开国产动画片不说,单就两个时代引进的外国动画片的水准而论,也是高下立见。八十年代很著名的外国动画,如《鼹鼠的故事》、《蓝精灵》等等,都是积极向上的阳光节目,包括像《变形金刚》这样基本属于“武戏”的片子,也都能翻译出诸如“擎天柱”、“威震天”这种带有明显中国文化特色的名字,你不得不佩服,那个时代,舆论导向是多么得好,文化环境是多么得好。

当然,作为那个时代过来的少年儿童,小豆子备感幸运。 表情

纸制唱片机

老唱片爱好者有福了,至少以后不用为唱针发愁了,看看最新的纸制唱片机!

纸制唱片机
纸制唱片机

更多信息及照片请看这里

用它放京剧老唱片,想必别有风味。虽然不用担心唱针的磨损,不过看来喇叭需要多备几个,估计底下很快就会被磨光。

据豆伯介绍,当年豆伯、豆爹、豆叔小时候在家,在没有唱针的情况下,把筷子削了,用手抓着筷子以每分钟多少多少转的速度画圈儿,唱机中传出还算让人能接受的西皮二簧…… 表情

人类技术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似乎是成反比的。

剪报

因为要搬家,所以需要彻底收拾屋子,发现不少很多年前保留下来的好东西。比如这几份剪报:

剪报
剪报

这是以前登在《中国电视报》上的音配像介绍。1996年开始,随着音配像陆续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报》每期也开始介绍下一周所播放的剧目、演员、配像情况。早先若是赶上好时候,一周能有三出新的配像在荧屏与观众见面(上图的三张都是后来的了,每周一个新配剧目)。那时候这部分的剪报,小豆子都有保留。

而且那会儿还很兴奋,总在琢磨下下周会有什么新鲜的戏出来呢?音配像确实在带动剧目挖掘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央视在这方面配合得也很好,不仅在每周二、四、六的黄金时间安排播出最新的剧目,而且在其电视报上也有这种剧情及配像情况的介绍。

现在一切都数字化了,连音配像本身都已经有了 DVD 的出版物,更不要说这些与音配像有关的文字信息。不过,报纸这种东西,当你把它上面的内容剪下来并收集起来之后,无论过多久,哪怕上面的信息早已经被录入电脑,这一片一片的纸,仍然有其特殊的魅力。

它是一个年代的见证。

纪念七·七

七·七过去了,国内虽然有纪念活动,但是和往年类似,真正官方出面组织的纪念活动少之又少。当英国伦敦尚为一年前的恐怖袭击死难者默哀的时候,我们的政府和媒体,总是在一些正日子里,缺失些什么。

戏曲界也同样,连一点儿激发民族精神的好戏也不上演。

前些天给 Thirteen 扫描了田汉的《岳飞》剧本,这戏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排演,山东省立剧院首演,既有传统戏的风格,又借戏鼓舞全民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不少这样的戏涌现在各地的京剧舞台,如最早的《芦沟落日》,以及后来的《万里长城》《新雁门关》,包括后来艺人们组成的各种后援会义演等等,都是民族节气的楷模(以上资料都是今年整理琐记时才了解到的)。

现在的艺人,不仅仅是艺术上大不如前。

小豆子

《思凡》这出戏里的几句戏词,通过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尽人皆知,其知名度不亚于京剧《霸王别姬》本身受该电影的宣传。

小尼姑年方二八,
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
……
我本是女娇娥,
又不是男儿汉……

唯一有遗憾的是,电影没有表述太清楚,容易让首次接触的人认为这是一出戏,以至于后来很多人都问过小豆子:京剧《霸王别姬》里哪部分有那个“小尼姑年方二八”的唱段?另外,这后面“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汉”与前面本不是一段唱,因为“艺术上的需要”,合成了一段,也容易造成误解。这一点和里面《霸王别姬》的唱段从中剪掉一块儿是一个情况。

电影《霸王别姬》中小豆子在背《思凡》的唱词
电影《霸王别姬》中小豆子在背《思凡》的唱词

又提到这个电影,是因为里面尚有个“小豆子”。不止一个人问过小豆子:“你这个小豆子和电影《霸王别姬》有联系吗?”因为太巧了,都和京剧有关,都是小男孩儿。

考证不出究竟是先有的电影或者原著,还是小豆子先用“小豆子”作为笔名,因为两者的出现几乎是同一时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两件独立的事情,不存在某一事件的出现而引起另一事件出现的可能。小豆子在小学画漫画的时候,就开始用这个笔名了,而那时候,除了学校组织的电影以外,没有自己主动去看过电影,并不知道有那么个电影《霸王别姬》(顺便说一下,也同样不知道有个京剧《霸王别姬》)。

更新的剧本里有《思凡》这出戏,由此想到电影《霸王别姬》里背台词的场景,由此想到里面那个小豆子,由此想记下这段渊源,权作是个“交代”吧。

乒乓球和京剧

今天和同事打乒乓球来着。

尽管自从国际乒联把乒乓球的规则改得乱七八糟到如今已经有近6年的时间了,但是从民间看来,21分制仍然是大家娱乐时选择的计分方式。新的11分制标准,见鬼去吧!

很少有人会赞同那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因为这样的改革完全没有按照体育规律行事,使得一项竞技运动变得如同赌博一样更随机,当然,更重要的是,无论对于运动员还是普通老百姓来说,11分制在时间上显然太短,还没有来得及进入状态或者尽兴,一局就结束了。

近些年的京剧改革何尝不是这样,在每年涌现的新编剧目中,有哪些唱段在群众中得到普及了?有哪些新编戏在票友的演出中得以搬演了?不得人心的东西如何能够谈立足、传世,又如何能算成功呢?

这和国际乒联的改革犯的是同样的错误:没有按规律行事。竞技体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京剧艺术同样如此。

检验一出新编戏是否成功的标准就在于其是否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而认可的标志就是:其唱段被广泛传唱,其本身被不断搬演。以这个标准来说,骨子老戏是成功的,因为不仅群众传唱,各地方剧团同样传唱。而那些连剧团自己都没演几场就束之高阁的新编京剧,和11分制的乒乓球一样,见鬼去吧!

迟到的推荐

昨天看到的好文章,本来应该昨天推荐出来,却因为睡觉前死活登陆不了自己的网站而作罢。虽然现在哪国都不是父亲节了,但今年难得有这样的文章,又是和京剧有关,所以尽管晚了,还是推荐出来吧。

《父亲节我陪老爸看京剧》

作者对京剧的不甚了解,不但不妨碍该篇的行文,而且结尾处的那“老爸只要你喜欢,我会陪你看百次千次的京剧”,更显发自肺腑。

读后感是:即便京剧真的有一天会绝了,京剧及其他传统艺术所承载的传统道德也不会彻底沦丧。

世界杯

评论里有人提到世界杯。先声明一下,这次确实是在说世界杯,而上次不是 表情

小豆子其实算半个球迷,上学那会儿还是经常在课间和放学的时候踢球,直到进了大学,这项体育活动算是搁置不动了。四年前的世界杯,好不容易在亚洲国家举办,又有国家队(尽管很臭),却偏偏人在地球另一边……

今年在德国的比赛,时差不算太离谱,不过都是上班时间,很难有空看直播,最多看看网上的文字报道,也就足矣,对足球的兴趣也不是很浓了,似乎与整个加拿大的足球环境,加之自身不再踢球有很大关系。

单位里一个韩国同事,在开赛前很久就谈到这次世界杯,说韩国首场与多哥比赛那天,准备请假在家看球。好大的热情。

韩国大约因为从球员到球迷都是充满着热情与激情,其足球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小豆子相信中国的热情球迷绝对要比韩国多得多,但是那些所谓的球员、足协的领导,都同样有热情吗?

同理,台下痛心疾首的戏迷大有人在,台上与台后的人呢?他们是否有热情呢?

说着说着,还是要扯到京剧上来,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