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和戏迷知音

昨天去了趟天津,今天才得空写点儿。

除了见到了意料之中的戏迷知音以外,还有头回见面的梧桐。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梧桐的名儿小豆子也是久仰多年,上次曾经在天津错过,这次终于见到了。

虽然赶上了和二位见面,但是这次回国刚刚误过两位组织策划的纪念中国大戏院七十华诞庆典演出。不过坐下来听二位聊那段经历也是很有意思的,这也是走下网络来做出一台戏曲实体的第一例,很多东西对他们、对我们都是新鲜的,据说10月8日的《北京娱乐信报》将有一版报道这幕前幕后的故事,小豆子在此就不絮叨了(那里登的可都是该说的)。

八个人团队的艺龙,小豆子有幸见到了四个,戏迷知音曾经说,“我们还年轻,‘艺龙’更年轻”,而面对面的交流,让小豆子感受到那种年轻人的生气与干劲,作为年轻人中的一员,小豆子也是备受鼓舞。

虽然是当天去当天回,时间短促,但不虚此行。

“大家有缘”

昨天回来晚了,所以昨天的事情,轮到今天才写。

昨天与合意太爷、豆腐、枯石瘦木、碾芹斋在网下聚会,难得的很。前三位高人虽然以前也会过,但一晃,短则两年,长则四年,也是有相当些日子没见了。碾芹斋是头一次见,在北大东门碰到枯石瘦木时听说他也在,再得知这个“他”是“她”,你就剩下感叹人家这“伪装”多好的份儿了。

后来的“聊天室”在一个拐弯抹角的小饭馆,基本上听太爷聊戏,信息量太大了,不亚于一晚上读好几本书(而这书还是有身段、有唱腔、有锣鼓点儿的)。内容不复述了,我们后来就,怎么样今后得来套《太爷谈往录》。

再后来豆腐和碾芹斋在我们回去的路上先后告别,我们就移师枯石兄的实验室,围炉夜话,仍然是听太爷讲那戏里戏外的事儿。

曾经和枯石兄说过,合意太爷是有心人,又是懂行的,接触的面儿也广,可以继承下相当一部分老先生的玩意儿,更重要的是,他还是相当年轻,这实是我辈之幸。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痴菊叟和京剧光盘

今天跑了三个地方,两个与京剧有关。

首先拜会了敬慕已久的痴菊叟先生,大有小学生见老前辈的感觉,因为怹可是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出用电脑录入京剧剧本了。谈得很投机,共同设想了戏考剧本录入的优先顺序,比如单本的书,就像《程砚秋演出剧本选》和《关羽戏集》那样,可以一个一个拿下,像《京剧丛刊》这样的整套,应先于《京剧汇编》,因为前者更有实用性,而且录入起来也会更快。这种先易后难的宗旨,让人想到了音配像也是这样。

痴菊叟
痴菊叟

说到音配像,另外一个跑的地方就是白纸坊的梨园书店,买了一部分最新出版的音配像,如李多奎的《滑油山》、马富禄、小王玉蓉的《打樱桃》这样的冷戏,都是很让人激动的,可惜不太全,像同样期盼的《秦琼表功》、《定计化缘》、《井台会》、《普球山》等,就都没有,不知道是还没有到还是卖完了,看来还得抽时间再去一趟。当然,上海中唱的绝版老相带系列,也是占了这次购买的相当比例的 表情

一出“黄梅戏”

小豆子对黄梅戏并不太熟悉,也没有正经看过。不过最近在黄梅界上演的这场大戏,无论从精彩程度还是现实意义来说,都不由人不去好好欣赏。

首先是王涛的一篇文章,让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不得不回应一下。这本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一下子因为几篇登在余秋雨 Blog 上的文章,将口水战直接引到了网上。这与在报刊杂志甚至电视广播里的口水战有很大不同,确切的说,是一场人民战争了。不仅马兰本人和安徽省黄梅戏院都相继在网上开博,而且有马兰的戏迷,也都在网上撰文支持(比如这个这个这个这个),也有看得更深者,将矛头直指这糟糕的用人机制、文化体制。总之,一个剧种所引出的问题,在网上出现热议,而热议的场所并非集中在某个论坛或者社区,而是以个体为单位,成星星之火之势,这在以前是很难见到的。

以安徽省黄梅戏院本身来说,会想到来网上开博回应本事件,姑且不论其被指责的所作所为如何如之何,单就这网络意识来说,不能不说是很先进的。我们知道,在这以前,很多像样的剧团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中国京剧院是个特例),但这些网站跟现实生活中的展览橱窗差不多,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也有像青岛京剧院这样开博的,不过是个变相的展览橱窗。安徽省黄梅戏院无疑将自己的 Blog 当作了一个话筒,一个口径,一个可以与大众沟通的渠道,这种意识是对网上官方网站、官方论坛、官方博客的正确理解,而且是很难得的正确理解。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舆论的导向与占领也越来越受到像戏曲院团这样的传统事业单位的重视。他们在网下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但在网上,能做到一手遮天的境界还是很难的。这不仅给观众和演出团体之间增加了直面的机会,也让演员个体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从以前如李孟嘉等在京剧论坛直接与网友讨论问题,到后来各个门户网站主办的聊天室请嘉宾活动,再到今年像王珮瑜刘铮这样自己开博发表与其所属事业单位观念完全相反的高论,网络促进的是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这当然包括一向封闭的传统戏曲艺术,它带来的冲击,远不止是对艺术本身的震动,更主要的,是对文化体制的震动。

就像刘铮在看过所谓“中国剧”后发出“看热闹”的感慨那样,小豆子对这场黄梅界的热闹非常感兴趣,并想看一看,究竟这个热闹会如何在网上收场?

PDF 曲谱

京剧艺术网站改版,好事情,一切能够通过高科技提高生产力的事情都要支持。梨园经典也跟着沾光了,虽然数据库的结构以及网页的设计与豆腐及小豆子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不过一来我们没有时间去做,二来小生花钱请来人做的,不能太麻烦人家了,所以现在梨园经典就先这样子了。豆腐说如果小豆子以后有空的话就去弄弄 ASP(天,又是一种语言!)嗯,至少是在不近的将来。

大约因为戏考用的是 PDF 格式的缘故,已经有不少人发电子邮件过来问京艺网站上曲谱的事情。小豆子对曲谱一向不关心,因为一不识谱,二不唱(注意,在当今社会,会唱与识谱是两件独立的事情 表情)。而且这话说回来,本来京艺网站上曲谱的部分就与小豆子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既然有人问到了,而且这问题显然是技术上的,而不是艺术上的,所以小豆子还是去转了一圈。一看,果然很有问题。

首先不能白为什么下载下来的是一个 rar 包,而不直接是 pdf,这中间凭空多了一个解压的手续,有些繁琐。当然,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最严重的问题是:pdf 的曲谱不能打印!在文件的权限里清楚着写着,“Printing: Not Allowed”。这可是比鸡肋还鸡肋的事情,一个曲谱下载下来,不能打印,让拉琴的人如何用呢?抱着笔记本电脑拉琴?

这就是不少人来信问小豆子的主要问题:为什么戏考的 pdf 可以打印,京艺的不可以?答案很简单:要么小生有意做成这样子,要么小生无意做成这样子,但不管怎样,这与小豆子无关,小豆子也无能为力。鉴于来信不少,有必要在这儿说一下,就不用一一回复了。有和小生熟的也可以打声招呼。

另外发现曲谱上好大个京艺的水印。个人感受:不喜欢。

曲谱的可读性及易用性方面,戏曲曲谱网做得显然要好得多。

吃饱了骂厨子

从人数统计看,这些天到京剧老唱片网站访问的人数,并没有因为多日没有更新而减少,这是一个好事儿,说明相当一部分人还惦记那里。但是那里很久没有更新的原因,需要说道说道了。

作为同是在网络戏曲这圈儿混的主儿,小豆子很能理解老唱片网站站长合意太爷此时的心情,至于什么心情,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这个帖子的第73楼:

说起来网站

听说某人从别人那找到并得到老唱片录音,经常跟别人那显摆那是自己的并放到他自己的网站上

据说原主对这很不齿啊

这是很伤人的话,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来,这里指的就是合意太爷做的老唱片网站。接下来是合意太爷的回复:

这个问题要单开个帖子讨论就比较有意思了,要不人家那原帖子就变味儿了,好象咱专为搅局来的

当初的唱片是公开出版的,如果有人说这个唱片只有他一个人有,那除非是他自己个儿在家里的录音,是这意思吧?比如小宇希曾经传给我他自己的录音,那就属于私家录音,我就从没外传过。

这个唱片录音来源渠道很多啊,我个人的录音也无非这两种渠道:一个是个人花银钱买的原唱片,二一个是从他人处录的,不排除有些唱片录音也是花银钱买来的,这好象很普遍,没什么可争论的

下面再说“放到自己的网站上”和“显摆”的问题

我原来,一直到现在,对做这个网站也不感兴趣,因为伤神费财,我一个学生,没那么多精力和金钱用在这个上面,是很多朋友不断的给予我支持和鼓励,才做到今天的,我录来的录音,不放在自己站上,您说我应该放到谁的站上?咚咚镪发一份,京剧艺术发一份,您再给列出几家来,回头我挨个儿传给怹们。

放到我站上的,就是大家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没人说那属于谁的个人财产呀,“从别人那找到并得到老唱片录音,经常跟别人那显摆那是自己的并放到他自己的网站上”,您举个例子吧,到底哪段录音,原主不愿意放到网上与大家共享,可以说出来呀,我要是真从这位那里得到的录音,我拿下来就是了。可有那人,那我站上的东西过来给我显摆,这算怎么回事儿啊?挺逗的哈

我给过那么多人唱片录音,甚至还送过唱片,现在网上就有流传呀,没听说哪位还点名道姓的说这是合意给我的,哪段是合意那儿录的,京艺上也有,各位网友手里也有,大伙儿别流传,一流传就“不齿”了。

这种斗嘴方式,我很喜欢,我出了名儿的爱斗嘴,希望您继续保持,权当消遣,谢谢~

至于后面原主儿的狡辩,懒得帖了。

这种因别的事情引发的嘴战在论坛比较常见,但这种吃饱了骂厨子的行为实在值得提出来说一下,否则再没有人会去整理京剧资料,因为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此前,小豆子见过有人指责戏迷知音的录像整理行为;小豆子亦在京剧艺术论坛见过对剧本整理工作的不屑(这也是为什么小豆子很久不去那里的原因,觉得太没劲了,以致这件事情发生了将近一个月才知道)。于情于理,这件事需要念叨念叨。

这不单纯是哥们儿义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视而不见,那么网上的环境就会越来越糟,任何有意义的整理工作到最后都要落一个不被尊重的下场,这实在是不正常的。作为小站点、小人物,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是去图与大门户那样的人气与光环,而是凭着一分兴趣与执着,去做一些没人去做的活儿,而这一般都是积少成多、天长日久的活儿,属于小众中的非主流。但是我们坚信,总会有人从中受益的,总会有同好支持与帮助的。不过大实话是:我们不是纯洁高尚的人,不是可以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任人嘲讽。我们需要起码的尊重,对我们,也对我们的工作。

小豆子相信有比从戏考受益多得多的人从老唱片网站受益,小豆子也知道有一些人对老唱片网站和合意本人持有成见(或者也有不少对戏考有成见的,小豆子不知)。这是事实,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但是至少需要把这个事实澄清,让公众知道。

吃饱了骂厨子,难怪合意太爷不“供饭”而“罢工”了。这里不光是有气,小豆子认为,寒心也是有的,不光对某些人,更对那个没有主持公道的论坛,以及整个的大环境。

以上论点仅代表小豆子个人,与合意太爷无关,特此声明。帖子的内容本不想帖,看着烦心,但考虑到算是个备案,还是帖过来了。

后台解密

当前最热门的一个话题莫过于由电影掀起的新一轮《达·芬奇密码》热潮。

在戏考的 Blog 里谈这个似乎不沾边儿,但这却是小豆子看了这几日凝冷的 Blog 后的第一感想。

首先,推荐一下这三篇:秋色渐浓再观《秋色渐浓》三看《秋色渐浓》,尤其是关注《秋色渐浓》这台新戏的朋友,不要错过。

小豆子不认识凝冷,但是自从几个月前开始订阅她的 Blog 后,发现从中可以读到很多当今京剧界后台的故事,这是比较有意思的,而且看来凝冷本人并不是完全业内人士(推测),却又有足够的权限进入业内,至少是后台,从而带给我们一个全新角度的观察点。这与王珮瑜等人的 Blog 不太一样,因为她不像王珮瑜那样处在聚光灯下,需要注意言行;她也不像普通戏迷那样,对幕后的事知之甚少。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凝冷的文章在提及当今演员人名的时候,都是用汉语拼音缩写代替,比如ZJG代表张建国,DMW代表邓沐玮,这些都还是比较好猜的,像GQY、JG、HY等等,就太让人费脑筋了(由谁猜到了 表情)。内部透露出来的故事,总要披上神秘面纱,有种加密了的感觉;亦或因为她不想对所写承担责任,所以不用真实名字 表情

京剧界没有影视圈复杂,这种八卦花边的故事,也只用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虽然看这类新闻本无益处,但相对京剧界千篇一律的官样文章而言,偶尔获得些内幕,也是很有意思的。

京剧的网络趋势

Google 最新推出的 Google Trends 可以反映出关键词搜索次数的时间波动趋势。拿京剧和相声作为关键词作一下搜索,能够得出不少有趣的结论:

首先,相声明显比京剧要热门得多。其次,这两种艺术在天津拥有最多的观众群。第三,北京排在第四的位置,在前面尚有石家庄和济南。最后,相对相声还有几个搜索高峰期而言,京剧在网上的搜索自2005年开始似乎就是在走一条平稳的下坡路了。

老实说,北京不在第一在小豆子意料之中,但第四的位置却是没有想到的。同样没有想到的是上海在京剧方面也很靠后,至于像传统的京剧重镇如武汉、重庆等等,都不在前十名。

北京近年来去京剧化的趋势很明显,比如北京文艺台已经没有京剧节目了,至于北京电视台,小豆子不太清楚,但至少山东电视台在夜间会安排一些京剧节目的播出,而似乎没有听说北京电视台有类似的安排。另外在北京的众多中央级机关,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早都没有京剧节目,大约从北京发出的唯一带有京剧的信号就是来自中央十一套以及戏曲频道了。同时,在重庆京剧团坚持每周到小剧场演出传统戏的时候,北京很难找到这种正经的、低成本的、低票价的演出了。

天津的传统文化氛围给人的感觉一直都很好,本身良好的文化土壤,加上一个李瑞环,有相当数量关注传统艺术的网民来自天津自然也就不奇怪了。如果你留意戏曲新闻的话就会发现,网上很多这方面的消息都是来自北方网、今晚报等天津媒体。大规模的报道群与大规模的读者群是成比例的。

还应该可以对着图表发更多的感慨,因为要睡觉了 表情,所以就此打住,留图存照。

京剧与相声的搜索趋势比较
京剧与相声的搜索趋势比较

小宇希及其他

小宇希很不避讳地写自己的情况。这是在网上很少见的事情。同时勾起了小豆子的心思。

在网上混了这么些年,相识的高人不少,而有些人已经销声匿迹了,这是让人感到很遗憾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前的记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小豆子准备开始零零散散地记录一下这些年来接触的网上京剧界的人物和事情,相信今后回头看看,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这就算个引子吧。

演员的 Blog

京剧演员纷纷“下凡”,开始写 Blog 了。继袁慧琴之后不久,王珮瑜也在新浪置了一片地方。从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首先,这些人还不算是主流星星。因为他们的 Blog 地址,是和普通人一样,在新浪的地址后挂上一大串数字,而不是像老徐或者郭德纲那样用自己名字做地址的。显然,后者是新浪为其 Blog 服务造势而生的特权人物,而前者只是普通人开的一个个人 Blog 而已,尽管前者在本行业内名气不小。

其次,对于京剧界来说,网上的东西仍需要网下来造势。比如有媒体专门报道介绍袁慧琴开 Blog 这事儿,但无论是人气还是内容,宣传的内容与实际情况都相差太远。

显然,王珮瑜的 Blog 要比袁慧琴的有内容。起码来说,王珮瑜是在那里写一些自己的东西和思想给她的戏迷,而袁慧琴只是在那里张贴了一些照片。

京剧演员写 Blog,没有出现类似“惊呼”的现象,说明了京剧界整体还是比较开放的,新一代的演员与新一代的观众,并不是一群所谓“守旧”的愚人。在这个信息滚滚日新月异的年代,谁都不甘落后。甚至于,连梅葆玖为一本新出的京剧图书写序,也要稍带上一些如“储存量”、“windows”、“粉丝”这样的新时代词汇——虽然他的那些比喻很不着边际。

作为一种社会及文化现象,演员与观众通过网络的平台做各种交流已经有不少年头了,从聊天室到 Blog,对于两个群体间的沟通无疑是有益的。比如,对小豆子来说,今天通过王珮瑜的 Blog,了解到了她生日的具体日期。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