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12月13日,南京城已经响过了警笛,提醒着人们,又一个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纪念日来到了。
去年的疑问,今年依旧。
悼念我们的遇难同胞……
指指点点、比比划划
很好,虽然出乎意料,但有很多传统文化的要素:
这组吉祥物的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取“北京欢迎你”谐音。五个吉祥物分别拥有奥运五環标志中的五种颜色。
贝贝
代表蓝环,鱼形象,传递“繁荣”这一祝福,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水代表丰收、富足。贝贝的头部纹饰是新石器时代中出现的鱼纹图案。性格温柔纯洁。代表了水上运动。晶晶
代表黑环,大熊猫形象,大熊猫是中国国宝。晶晶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头部纹饰的设计造型源于常见于宋瓷上的莲花瓣形。晶晶的形象代表力量。欢欢
代表红环,奥林匹克圣火卡通形象,象征着运动的激情,传递着奥林匹克精神,头部纹饰设计来源于敦煌壁画。代表球类运动。迎迎
代表黄环,藏羚羊形象,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迎迎象征着“健康”这一祝福,带有西部地区装饰风格。身手灵活,代表田径运动。妮妮
代表绿环,小燕子形象,“燕”也代表“燕京”,即北京。妮妮的设计风格近似于风筝,象征着“好运”这一祝福。身姿矫捷,代表体操运动。
事实上,每到关键时刻,国人还是要把文化里传统的东西挖出来展示给世人看。不管“与国际接轨”的论调有多么高,“中西文化碰撞”的实验有多么泛滥,动真格的时候,还是得这些传统的、有讲头的玩意儿。就如同京剧界不管新编大制作怎样折腾,怎样号称成功,到了演员电视大赛一类动真格的活动的时候,演员们还都争唱传统戏去参赛。
给这次的吉祥物设计叫个好!
今天读 keso 的 blog,是关于“满足小众需求”的:
很多人动不动就喜欢说,80%中国网民如何如何,似乎他们真的可以满足80%网民的需求。但在国内互联网市场上,真能满足80%网民需求的,除了腾讯,大概没几家做得到。所以归根结底,你所能满足的,只能是一个很小的小众。
今天看到Autoblog上的这篇报道,《Lamborghini不想卖太多车?》,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即使在如此成熟的汽车制造行业,也还是有人不以卖得多为追求目标,而是愿意满足小众需求。尽管汽车业的主流是规模经济,年产量达不到几百万辆的汽车公司,在这个领域里几乎就没好日子过。但Lamborghini偏偏不想卖很多车,一年只卖1592辆。很多人把满足小众等同于满足奢侈需求,其实不是,小众不等于奢侈,通常小众只是一些比较挑剔的人。Lamborghini每年只有1592个新客户,它很容易去满足这些客户,所以它可以有 480万美元的利润,在一群巨无霸中间,它活得很滋润。它一辆车卖30多万美元,不是满足奢侈,而是满足挑剔。
当大家都盯着80%的网民,剩下的20%是不是就成了多余的人,没人疼没人爱了?当然不是。其实在我看来,他们所谓的满足80%的用户,只不过是搞些吸引眼球的东西骗骗流量,骗骗投资人而已,并不是他们真的研究过80%用户的需求和心理。中国有1亿网民,哪怕你能好好满足1%的用户需求,也是个百万用户级别的市场,比 Lamborghini的客户群大多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对大网站失去兴趣,这些人所汇集的消费力量,表面看很小,不值得关注,但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这可能恰好是足以养活他们的客户群。随着个性化的潮流越来越壮大,这些散落的小的客户群体,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价值。
满足大众还是满足小众,其实不是个问题。即使腾讯,也不是一开始就有4亿多注册用户的,盛大最初更是定位在一个没人看好的消费群体。所以,满足80%这种说法,近乎扯淡。研究小众心理,满足小众需求,才可能成就真正的商业。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当前的戏曲文化上,也就是上次工程师们推广的“小众艺术”的概念。像老车站剧社这样的演出形式,就是在满足小众对艺术的追求。而像大制作京剧那样烧钱的行为,看似在满足大众的需求,实则就是如上面所提的网络世界一样,“搞些吸引眼球的东西骗骗流量,骗骗投资人而已”。
这次中国京剧院建院五十周年的展演,不用小麦克,回归自然,是一种好的现象,因为这说明本次京剧演出没有再去盯着那些浮夸的表面,而是开始研究并满足小众的需求了。
《摘缨会》里,庄王唱:“孤本当查姓名将他捆绑,怕的是杀功臣遗笑邻邦。”
《打龙袍》里,包公唱:“放着亲娘子不认,外国闻知了你是无道的君。”
都在拿外国找托辞说事儿。
为什么不拿自己国家的人来说呢?比如,“怕的是杀功臣遗笑朝纲”,或者“百官闻知了你是无道的君”。道理很简单,自己国家的人臣也好、百姓也好,别说“遗笑”,议论议论国君都是不成的。但如果事情闹大了,被“邻邦”“外国”知道了,那就非同一般了。因此,楚庄王在那里对妃子的意思也就是:我要把调戏你的人找出来砍了,闹到国际社会上好说不好听,所以你也就甭嚷嚷了。而包拯的意思就更明显,显然是在拿国际舆论压宋朝皇帝:您要不认亲娘,外国的压力您可要掂量好。
嗯,应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历来什么外国人的言论和感受,总被抬得很高很高。比如京剧如果演给外国人看这一问题:
京剧这一“国粹”如何走向世界,一直是一个难题。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曼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探索出了一种将京剧歌剧化的方式,即用西方歌剧的器乐、唱法和音乐形式表演京剧,促成东西方两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而使中国的经典艺术成为人类可以共享的文化财富……京剧在国内受关注程度越来越弱的趋势,在国外不能成为共通艺术的状况,曾令金曼十分忧虑……
这就是只重国际影响而不顾民族文化本身的典型代表。
刚在电视里看到的一条新闻,很有感触,上网搜索了一下,暂时没有中文的报道,不过倒是在新华社查到一篇英文的新闻稿。
新闻大致是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即阻止像美国那样的文化倾销,防止其他国家的文化被“美化”了。新闻说,几乎所有国家的立场都是支持这项决议的,除了美国。
美国自然有自己的立场,美国认为文化如同产品,是可以如自由贸易般销售的,只要你国有市场,为什么不让我的产品进来呢?
而加拿大的立场则是,保护本国有特色的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另外,文化不是商品。
这和眼下加、美两国的木材贸易战形成鲜明反差,在这场贸易战中,美国认为加拿大对本国木材给予了补助,因此才能以低廉价格倾销到美国市场致使美国木材商受害,而加拿大认为加拿大在按自由贸易的规则办事,美国不应该阻止并罚款。两家的官司,眼见得要打到法庭。
很明显,在这两件事情上,加、美两国的立场是对立的,更重要的是,两国都不是什么真正的“自由贸易主义”支持者:当加拿大的电影业和文化受到美国电影及文化冲击的时候,加拿大是地方保护主义,美国是自由贸易主义;当美国的木材市场泛滥着加拿大软木的时候,美国变成了地方保护主义,而加拿大则成为自由贸易主义的呐喊者。
是的,也许你会说,文化本不同于商品,但这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在于,两国都在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而谋。我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大门随着入世逐步打开,文化市场所受到的冲击肯定也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是需要某种地方保护主义出头来保护我们的文化,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当今的京剧舞台,在一片“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的嗥叫中进行着无休止的大制作、大改革、话剧化和西化。敌人尚未全面进攻,内奸早已把防卫工事拆得差不多了。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应该坚持地方保护主义。
据说本朝太祖,“有一段时间,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研究各种斗争。
刘宝瑞《君臣斗》里说《大清律》上载:“头一条儿‘谋反大逆,凌迟处死!’那位问了:什么叫‘谋反大逆,凌迟处死’啊?谁要谋朝篡位想当皇上,哎,就是谋反大逆。凌迟处死——千刀万剐,剐罪。您看历代的统治阶级,为维护他的阶级利益,保住皇位,自打汉朝萧何制定出法律以后,头一条儿都是:‘谋反大逆,凌迟处死’。”
听评书,你就会发现,但凡谋朝篡位的罪名,可不是一个人凌迟了事儿,而是“户灭九族”。
问题出来了:《白蟒台》里的王莽,篡的是他女婿的位,刘秀是他外孙子,按照“户灭九族”的法律,刘秀也得给拉出去砍了;《龙凤阁》里的李良,要谋篡他外孙子的江山,按照“户灭九族”的法律,徐、杨二家得先把李艳妃收拾了,再把那个幼主也给摔死……
再如旧小说中,《三侠五义》里襄阳王要谋大宋天下,若按“户灭九族”来论,那坐在汴京的宋仁宗就得先被灭了才对;《雍正剑侠图》里四川的英王要谋大清天下,若按“户灭九族”来论,那坐在北京的康熙也得先被灭了才行。
《贺后骂殿》里的贺后在一通“篡位王”、“狗肺王”的痛骂之后,就顺顺当当承认了赵光义的合法地位,不再追究“篡位”的问题,是不是因为意识到自己也属于“九族”之内会被灭的了?
法律的头一条执行起来都有这么多矛盾和特例,再次证明了几千年来法治的虚无缥缈。
把一个人的名字写错,应该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
现在有时能在媒体报道中看到诸如“肖长华”这样的名字。事实上,在 Google 中进行搜索,你会发现有近千条的网页都出现过“肖长华”!注意,这个搜索结果是在搜索关键字中加入“京剧”了的,所以可以肯定,这些文章的作者,把京剧界的萧长华老先生写作了“肖长华”。
今天翻看《唐韵笙舞台艺术集》里面《未央宫斩韩信》一剧的剧本,丞相萧何的名字写作了“肖何”。在其他一些书籍上,小豆子也见过将《打渔杀家》里那位萧恩写作“肖恩”的。
把一个人的名字,尤其是把他的姓氏简写,首先应该征求本人同意吧?毕竟,姓氏在我们的文化里的位置还是很重要的。传宗接代衍生出的重男轻女,说白了就是为了个把姓氏给传下去而出现的问题。结果传来传去,姓被旁人传走了样了,岂不白传了?
当然,如《十老安刘》里,蒯彻说:“除非用金镐银锄,将高皇金身玉体,抬到淮营……你父王若能开口你便杀得;如其不然,你们哪个敢斩?”刘长呸道:“哪有人死能复生?”一样,萧何也好,萧恩也好,萧长华老夫子也好,都是属于“人死不能复生”的范畴,自然也不能为自己无端被改姓而抗议什么了。
现在京剧界有个唱老旦的,叫做“兰文云”,小豆子最初了解到有这么位演员是通过音配像。只不过,这位女士的姓氏小豆子至今也没弄明白,除了音配像之外,更多地方看到的是“蓝文云”这样的名字。而且,从未见 Lán 女士(在没有搞清楚之前,还是不乱写了)对任何一种写法提出过异议,似乎都是默许的态度。但您不能有俩姓吧?好歹澄清澄清:您贵姓?
最近比较热的一个事情,就纪裘——纪念裘盛戎诞辰九十周年系列活动。不过,连着接触三件与此有关的事情,觉得别扭。
首先来说这日子,9月初才开始大张旗鼓的纪裘,有两场演出,分别在9月15日和9月16日,即农历八月十二和八月十三。实在不知道选这个日子的意义。裘先生8月25日诞辰,即农历七月十五日,今年这个纪念活动的日子,无论是公历,还是农历,都与诞辰日相去甚远,倒不像在纪念诞辰,有种纪念满月的意思。搞不懂。
其次,中视网络做了个纪裘的网站,首页一张大背景,满眼的“戎”字,页面标题却写着“裘盛荣诞辰90周年专题”。以 HTML 的编码来看,第一个能够在网页上直观显示的字段就是 title 标签里的了,而第三个字就出错了,还出在要纪念的人的名字上,可见粗糙的编审与不踏实的心态。遗憾。
最后,今天的《信报》刊登了“裘盛戎艺术网《戎社》开通”的新闻,而整篇新闻稿,没有一个地方提到这个网站的网址,是让读者自己猜闷儿玩儿吗?连最基本的新闻原则都不遵守,唐雪薇小姐的水平,再次让小豆子乍舌。
不知道几天后的演出活动会否精彩,但两场迟到一个月的纪念演出,加上其他不和谐的音符,已经让纪裘的调调儿变了一些。不过,我们还可以等到百年纪念、百十年纪念、百二十年纪念……无限下去,还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只是不知道是否会随着京剧的衰落,纪念活动也越来越变调。
2005年6月25日,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一期《小崔说事》,内容是采访几个喜爱传统文化艺术的理科生,几位嘉宾,尹航、刘鹏、姜骏、曹悠、李京(网名就不提了,保留网上生活的隐私权),有的是与小豆子有深交,有的是一面之识,还有的是属于小豆子崇拜的网上名人。
2005年8月13日,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事实上,事后不久,小豆子便已经音频、视频均拿到手中,之所以今天才聊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才花出时间把1个多小时的未剪辑版的音频听了一遍。早前看的视频只是节目的一个面,至少只是从编导的角度去欣赏,而听听完整的音频,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能够体会和了解更多的东西。当然,两下一比,央视糟糕的节目剪辑也显露出来了。
节目中间的两段唱,第一段《洪羊洞》的“为国家”,在尹航同学说完“最简单的‘为国家’”之后,竟然就被剪接到“皇王恩重”,然后“身不爽不由人瞌睡朦胧”结束。四句原板变做了一句半(不知道是否和尹航同学最后说了句“可以随便选一句播了”有关),但最起码,留下来的唱没有“为国家”仨字。刘鹏同学的《失街亭》,也被砍得剩下最后四句:“管带三军要宽厚”至“靠山近水把营收”(还好是连贯的,不过小豆子非常怀疑字幕员不会“貔貅”二字,所以没有选用开头部分 )。自从搞剧本录入以来,小豆子开始犯一个毛病,就是只要电视、剧场有字幕,总要过一眼去看有没有错别字。这次也不例外,最显眼的两处别字,就出现在两位同学提到“原板”,而字幕显示的是“原版”。
20分钟的谈话节目,不能指望去深入讨论什么问题。几位同学已经谈到点子上了,信息传递出去了,比如正视京剧的小众化,否定京剧的话剧化等等。而大众,或者节目中所提的“小众”,是否去接纳这个信息,那就要取决于他们了。
比较烦人的是崔永元,总在试图把这种理科生喜欢京剧当作一种奇特的现象(或者异类)去形容,无论从他的表情还是口气,都能感受到。而且还总要“提醒电视机前的家长”,有种怕把观众同学“带坏了”的感觉——要“对社会负责任”。
当人们不再把关注的焦点只集中在学生的成绩上,当媒体不再把爱好京剧的博士硕士生们当作一个新鲜事儿去谈,实际上,当人们能够接受更多真正“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才不会这么急功近利,传统文化的“小众群体”亦才会接班有人。
如今,京剧大制作的宣传攻势总是比传统戏要强,因为有钱可烧。于是乎吹鼓手齐动嘴,墨客挥动笔杆子,一齐造声势。
今天整理杨宝森的艺事资料,发现以前的造势同样了得。通过戏单、广告就可看出,以前的炒法儿比如今还要热闹。这是一段杨宝森1944年在沪演出全部《黑水国》时的广告语:“演无人敢演、唱无人敢唱绝响多年极度累工骨子老戏,望穿秋水,势必拥挤,火速订座”。三天后又贴演《黑水国》,广告语云:“各界特烦,欲罢不能,最后一场,千万早临,错过明夜,再演无期”。
这么一看,方感侯宝林相声中“看戏吧!看戏吧!又擦胭脂又抹粉儿,有男角、有坤角、有文戏、有武戏呀,又翻跟头,又开打,真刀真枪玩了命啦!”所言自应不虚。
一出骨子老戏《黑水国》,在1944年被奉作“绝响多年”的绝品来宣传;而如今,谁去掏腰包为上演骨子老戏来呐喊助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