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30日
电视连续剧
豆妈最近在看《玉卿嫂》,小豆子能时不常地从旁边的电视里听到些京剧的动静。
已经见到几个电视剧和京剧挂上勾儿的了,或者说现在演民国时期的戏多了(之前豆妈曾看过《大宅门》、《人生几度秋凉》),自然而然地也就挂上了。这实在有趣,反映现实生活的连续剧很难看到的京剧,在反映民国时期的片子中却屡有出现,从一个侧面也是反映了彼时京剧的繁荣和当今京剧的没落。
当今京剧的没落,不止反映在此,更在于当今拍出来的电视剧,尽管是反映民国时的故事,但关于京剧的地方,净是出低级的错误。就拿这个《玉卿嫂》来说,里面演的《白蛇传》的戏,词儿都是解放后田汉所编的那个版本,更有一场着大火的场面,配的是赵燕侠那段“亲儿的脸吻儿的腮”。另一处一个演员问班主排什么戏,班主说《杨门女将》——又一个解放后才有的东西在解放前出现了。
不可否认在热门的电视剧中加上京剧的元素对京剧的普及有积极的意义,也可以想象热门电视剧中加上京剧的元素对自身文化品位是一个提升(或者没有?臆想)。但出错终究是不好的,当然在今天浮躁的电视剧领域,历史正剧尚能出现历史错误,戏说性质的剧目出现个把京剧的错误,也是算“很正常”的了吧。
京剧现在是小众艺术了,带着种种错误“傍”上电视剧这个大众艺术,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小豆子不知道。
拾慧:郭德纲:想说爱你不容易
拾慧:严凤英
2006年10月27日
也说“格调”
早上在网上碰到合意太爷,听说准备去学《戏牡丹》,于是今天回家头一件事儿就是把本子扫描了发过去,这正事儿可不敢耽误。
这两天在看另一个本子,《梅龙镇》,这个本子可有年头了,来自《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这个东西太老了,是没打算去录入的,大致窥一个京剧胚胎时期的样子吧。如今的《梅龙镇》就是《戏凤》一场,那会儿可是分四场,《戏凤》前有《投店》,后有《失更》和《封舅》。
两出戏,有个共同点,都占个“戏”字,一个是一朝天子“戏凤”,一个是大罗神仙“戏牡丹”,说白了就是俩男主角耍流氓,而且俩男主角身份一个比一个高,显然和凡夫俗子平头百姓耍流氓大不相同,否则一般戏里干这种事儿的,像什么高衙内、杨衙内、猫三狗四的,一律以丑角登场。
这就落到碾芹斋说的那“所谓‘格调’”的问题上来了,《戏牡丹》也好,《戏凤》也好,格调无疑是相当不高的,即便放到戏改专家的手里,都是束手无措的,于是两出戏的下场很明显,一个《戏牡丹》绝迹多年,一个《戏凤》则照样演下去。小豆子想,《戏牡丹》这戏,八成是吕洞宾耍流浪耍得太露骨了,加上牡丹本身一上来就已经知道会被流氓耍,而且还在盼着,于是俩人上来一拍即合,有种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上的感觉,所以被“消灭”得干净些。而《戏凤》,一个无知少女,被一个便衣皇上戏耍,再怎么样还是有遮遮掩掩,皇上也没太放开,还有勉强留下来的理由吧,而改它又肯定不可能把“格调”改得多高,索性就这样了,当个“反面教材”也是好的。一整出戏的基调都是不高的格调,有时也是件好事儿,否则如果只是小处格调不高,那一定会被改掉的。这种让人无从下手的“坏戏”,也许会一时被禁掉,但到把它恢复起来后,则是会原封不动地再现。好比一件古董,破烂不堪,则会被收于密室,若干年后拿出来,还是那个样子;而如果只是瑕疵,就有可能会被自认高明的专家拿去“修复”,反而回不到原貌了。
1976年本朝太祖快去世的时候抢拍的那批京剧艺术片,《戏凤》算是格调最低的了,居然也能入选,倒也有点儿意思;而那出戏,李世济的唱、刘长瑜的影,就更有点儿意思了
拾慧:由《西征梦》遥想中国的农民起义
拾慧:所谓“格调”
“铁嗓梨花念小云”
今天下午看演出,就在离原来高中不远的一个小剧场,孙明珠领衔主演的“铁嗓梨花念小云”——纪念尚小云逝世三十周年的演出。
头一遭在多伦多遇到有这么火的京剧演出——尚未踏入大门,就见到门上高悬的满座告示。和小豆子一道去的咸鱼干也同样感到意外,没办法,把名字写到长长的等候名单后面看有没有富余座位或者退票的吧。最后直到演出开始后,才算被安排到二楼的角落坐下,好在不算太偏,而且别看这里说的如何没有座位,里面还没有火到要去卖挂票的情况——连站票怕是都用不到。
刚刚坐定,大幕拉开,孙明珠的《祭塔》就开始了(事后知道误了开场的刘伟亮的《扈家庄》)。《祭塔》很短,从那段著名的反二簧直接开始,中间砍掉不少词儿,回来一对,原来就是照着尚先生1929年高亭灌的《雷峰塔》一字未加唱过来的,这么算来,折子戏都算不上了。
事实上今天大部分戏都不能算折子戏,孙明珠后来的《贵妃醉酒》也是这样,酒还没沾就结束了。其他助兴的如《穆柯寨》、《虞姬舞剑》(就是《霸王别姬》里抽出来演舞剑那一点儿)也都如此。最后大轴的《昭君出塞》还是相对比较完整的。
《昭君出塞》出了一点儿小问题,到汉岭的时候,孙明珠掭头了。按照孙明珠后来在台下时对我们说的,这是她头一次遇到这事儿,因为盔头用的是她学生刘伟亮的,比她自己的要大一些。孙老师演出后在台上讲话时也忘记就这件事儿说明了,于是在后台还对我们说:“你们要是在网上就说一下,我在这儿给大家道歉了”。既然孙老师发话了,在这儿需要说清楚。
除此之外,《昭君出塞》演得是比较成功的,去马夫的20岁小伙儿林仕欣(《祭塔》里去许仕林)学武术出身,不过明显普通话(或者中文本身?)不太熟练,说出的话音就如外国人讲中文的一般。但显然孙老师和台下的我们都很欣慰,对他对京剧的热爱和所下的功夫给予了肯定。
这次除了是纪念尚先生去世三十周年,还有就是纪念孙老师从艺五十周年。三十年过去,尚派毫不夸张地说就剩下孙明珠这样一个像样的了,再过三十年,谁还会出来纪念尚先生呢?
拾慧:听,这一场戏
2006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