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

这两天把田汉的《西厢记》整理完了,感叹一下:到底是大家,真是有独到之处。

第一次看《西厢记》是中央电视台播的音配像,后来若干年没有再看过。电脑里有录音,也只听过一遍。对其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整理剧本,才发现田汉用字之考究。仅举一例:张珙让琴童带马,一般的,琴童说“马已备好”,就是准备好啦。田汉在这里用的是“马已鞴好”。鞴:把鞍辔等套在马身上;装备车马。

田汉编的几出京剧,《白蛇传》也好,《西厢记》、《谢瑶环》也好,唱词是很美的,可以说凡是唱的地方,没有什么水词儿。不过,水词儿是坏东西么?也未必。一出戏要全是华美的词藻恐怕也受不了——别说观众,演员要去背也要费些功夫。水词儿呢,随口就来,听者、唱者都习惯了,一到“人来带过……”,就知道不是“马能行”、“马走战”、就是“马走兽”什么的(取决于整段的辙)。

不管怎样,田汉编的还是京剧,还流传了这么久。现在那些新编的玩意儿呢?水词儿也没有,妙句也没有,一味地玩儿花活儿,搞新奇,大制作,离京剧越走越远,这是要干什么呢?当然,把这帮败家子儿和田汉放在一起比,实在是高抬他们了。且不说田汉、翁偶虹这样的大家,就说编《武家坡》的无名氏吧,整两个人在台上唱一个小时的戏,就让后世这么恨不能天天演了;现在的“京剧”“编剧”们,你们还真有脸继续胡闹下去啊?

整理中的断想:剧情、剧照

使用数据库的方便之处在于每次不需要写新的网页,所以现在每一个剧目,不论是否同名,都有一个单独的页面。这样,像黄派《别宫祭江》这样与普通版本剧情不同的剧本,有一个单独页面还是很好的。以前因为那样做起来麻烦,而且每增加一个版本,就要把已有版本之间连起来,所以就都放在一个页面上了。

同样的,现在不同版本的剧本分开来,就可以让不同的剧照出现在同名的剧目里,而不像以前那样一个剧目只有一个剧照了。根据数据库的统计,现在有74个页面用的剧照是和其他页面一样的,也就是说至少能够再来几批剧照更新吧。

公共测试阶段结束。今天做了数据库化后的第一次更新,共费时5分钟。

顺便谈一下黄派《别宫祭江》。这个戏的剧情不同于普通版本之处在于,孙权与陆逊定计准备借妹子奔丧的时候偷袭西川,孙尚香知道后为了破坏兄长的计策,跑到江边祭奠后投江自杀。很显然,剧本特意把孙尚香“节妇殉夫”的形象抹掉,换言之,若是孙权没有定哭丧计,孙尚香也就不会投江了。小豆子不知这样的演法是黄桂秋从来就有的演法,还是解放后“应新时代”的风气而改的,总之,这样的改法一来与原著不符,二来把孙权写的太诡诈了。可以说这一改,既把这“千秋烈女”的枭姬孙夫人的芳名给抹杀了,又把江南战场上让曹操鞭梢一指感慨赞曰“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给诋毁了,却未见什么高明之处。记得周大荒的《反三国演义》中,因为看不惯原著中孙权设计骗回孙夫人,改写成孙夫人自归。并说若如原著所写,则孙权“直同盗贼行为,豺狼面目”。若是周大荒看了黄派的《别宫祭江》,呵呵…… 表情

“整理中的断想”也暂就到此吧——也许今后的某一天又要进行一次“大扫除”的时候,还会回到这样的话题来。

整理中的断想:淘汰

戏考新版的 Beta 版终于出炉了,比原计划提前完成。

很久以前做戏考,图个多和全,见到一个剧本就抓过来放上。那时可以说是个摸索期。现在戏考的定位已经很明确,以继承传统为原则,所以才有了在去年把《对花枪》的剧本从站上拿掉这样的事情。

在这次大搬迁的过程中,又发现几个剧本,虽说是传统老戏,但是属于有问题的,开列出来,暂时隔离,在新站点正式运作的时候,能调整好的就保留,无法处理的就只有淘汰掉了:

《霸王别姬》,原编号8006,这个剧本是铁杆老师当年根据老唱片的唱词打的,后来经由太爷转过来。那个时候还没有《霸王别姬》的任何剧本,所以就收下了。现在看来,这个由四种唱片拼凑出来的“剧本”,有种像几个版本录音拼凑出的音配像似的,不那么像回事儿。

《哭灵牌》,原编号8008,这个根据李和曾录音整理的剧本,实际上录音源是1976年的电影,所以在舞台调度上与根据录音判断的是有区别的。

《别宫祭江》,原编号8012,这个根据黄桂秋录音整理的剧本,实际上缺少前面孙权、陆逊定计的场次,所以所谓的“第一场”并非真正的“第一场”。

《徐策跑城》,原编号7z08,这个剧本也是结合了几个版本的剧本拼凑而成,显得有些乱。

现在已经不是越多越好的冲动时期,更多的是应该把持一种精益求精、宁缺勿滥的心态。 表情

整理中的断想:加强版和精简版

这几天忙着把剧本往数据库里搬,搬的过程中等于把这些年的剧本又都简单地过目了一遍,难免要牵动一些思绪,一点点地记下来吧。 表情

过去的大师,把传统戏拿来,添头加尾,使原来只有一折或几折的戏一下子变成三个小时的大戏,比如程砚秋把《硃痕记》的前面补充完整,马连良把《淮河营》、《盗宗卷》串起来演等等,可以称作某出戏的“加强版”。

风水转到如今,京剧传统戏舞台一片萧条,除了那些疯子在继续烧钱搞大制作外,传统戏的“精简版”也陆续推出。比如《春闺梦》只演最后一场,《锁麟囊》也就剩下个《春秋亭》、《硃楼》两折来回演。去年谭正岩在老车站贴《定军山》,据说扎着靠上来唱两段就算完了。

有人说时代变了,生活节奏变快了,没什么人乐意耐着性子看三个小时的戏,所以剧团就纷纷精简剧目(倒是剧团臃肿的行政部门需要精简)。但,难道不正是因为生活的节奏变快了,人们才需要时不时地来个调整,静下心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吗?

风水什么时候再转回来呢? 表情

扫……

今天和同学约好,她带上笔记本电脑,小豆子抗上扫描仪(嘻,小豆子没有笔记本电脑,只能请求外援),去到图书馆扫描《鞠部丛刊》前面的照片。

因为书非常破了,所以只能在图书馆看,且只能看两个小时。虽然两个小时的时间扫描些照片绰绰有余,但同时还要扫描的是《京剧丛刊》第十八册中《棋盘山》、第十九册中《四进士》、第二十册中《奇双会》、《盗御马》,因为这三本书和倒霉的第十七册被图书馆装订在一起了,而那倒霉的第十七册已经和饼干差不多少,拿起来就掉渣儿…… 表情 实在不懂,都是五十年代的书,质量怎么这么不一样呢。所以这一合集也被图书馆保护起来,是不能外借的。

最后没有扫完,第二十册中的两个剧本没有扫。也就是说,今天的成就是一批照片和两出剧本。

看一下这本被称作“不仅对当时的京剧艺术和评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现代的京剧艺术界和理论界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的书(以后有机会慢慢鉴赏今天扫描的照片):

《鞠部丛刊》
《鞠部丛刊》

泛滥的《贺后骂殿》

今天整理《贺后骂殿》剧本,忽然发现,已经有三个该剧的剧本在网上了,另有一个全部的《烛影计》,后部即《贺后骂殿》。这还不算完,往后《京剧汇编》第一百零九集中也有《贺后骂殿》,大致看了一下,即《戏考大全》中《烛影计》,鉴于目前只有《烛影计》和《坐楼杀惜》两个剧本来自《戏考大全》,可以考虑日后根据《京剧汇编》重新整理一遍,合成一个,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地重复录入。

但,这仍然没完,《经典京剧剧本全编》中还有个《贺后骂殿》! 表情

其实,这本《经典京剧剧本全编》现在看来有点儿鸡肋的意思了,当初找到这本书并发现其价值在于里面的剧本与现今的演出本一样,有实用价值。不过现在看来,里面的所谓现今演法的剧本,都应不出《京剧丛刊》其右。当然,这个假设需要做进一步的核实。这周正好闲功夫多一些,希望能够找到答案。若真如此,就将现已根据该书录入的剧本(16出)重新根据《京剧丛刊》整理一遍(且应不会有多少出入),这样防止日后在录入《京剧丛刊》该剧目时出现麻烦,同时防止了同一剧目重复剧本的出现。具体合并方案,等到比较的结果出来后再考虑吧。

同一剧目有多于一个的剧本本来不是问题,因为各家演法不同(如《清官册》,各派的“叹五更”俱不相同),也有因为不同时期的演法不同。但是若一个剧目的几个剧本都十分相近,只是白口上多个“了”、少个“啊”的,那实在不能因为是出于不同的书而统统留下。

一出泛滥的《贺后骂殿》,竟引出了这么一个大课题。还好发现的及时,否则可能会做更多的重复工呢。

《贺后骂殿》张曼玲饰贺后、孙岳饰赵光义
《贺后骂殿》张曼玲饰贺后、孙岳饰赵光义

《京剧丛刊》与《京剧汇编》

2002年仲夏的一晚,浅水龙在北京所宿旅店中对小豆子说,《戏考》的价值并不大,因为实在太老了,对于今人来说,没有什么用处。排戏不可能按照这上面的来。若可能,还是应该尽量找些实用的剧本。

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在网上询问某剧本,因戏考网站上的剧本太老,和现在的演法对不上。

2002年10月,小豆子意外找到1958年出版的《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从此,名家的演出本陆续提上录入的计划。

2004年2月,痴菊叟向小豆子提出将《京剧丛刊》与《京剧汇编》两套书加入录入计划的事宜,当时因录入的范围已经很大(《戏考》四十册、《国剧大成》十二册以及众名家的剧本选集),兼之手头这两套书的资料并不齐全,虽心向往,却未将两套书的目录加入总目中。

转眼又一年过去了。痴菊叟发来了此两套书中的一些剧本,这是一个“痴菊”的戏迷,在二十年间辗转各处不辞辛苦所搜集来的。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敬佩!是该把这两套书加入录入计划的时候了。

先来看一下这两套书的介绍(摘自《中国京剧史》):

《京剧丛刊》:本书是50年代进行的“戏改”工作的具体成果。其中所收的全部剧本都经过整理加工。

《京剧汇编》:本书与《京剧丛刊》不同,全部收录未经加工的传统剧目原本。

因此,《京剧汇编》的价值在于老、传统、没走样;而《京剧丛刊》的意义在于体现了解放初期戏改工作的一个成果,权且不论戏改的是非,单就文献角度来看,也是真实反映那个时期京剧界的一面镜子。

这两套书加上以前所提《传统剧目汇编》,可视为解放后出版的非常重要的三套剧本资料。较民国时期的《戏考》而言,应该是更有实用价值吧。

就眼前的录入工作来说,小豆子手头有《京剧丛刊》的前36集的全部内容,而《京剧汇编》则一本也没有。痴菊叟已录入《京剧丛刊》中四十余出剧目,《京剧汇编》中十余出。所以暂不太可能像《戏考》、《国剧大成》那样扩展成很大的录入群。但凡事需要定个目标:有那么长一个总目在那里挂着,就是一个激励人前进的标志;有那么一个“暂缺”字样在剧目后面,就是一个促使人寻找的指示。

下周一做一些整理,就把两套书的目录加入总目中。另外有一个编号问题,是继续加入7字头,还是放到6字头甚至1-5字头。也许会把近500出的《京剧汇编》剧本放入6字头,100余出的《京剧丛刊》剧本放入7字头。当然,若都放在7字头也能放下。另外,6字头、7字头的一些散本也许也要做些调整。

《京剧汇编》第一集
《京剧汇编》第一集

你回来了?

今天整理《西厢记》剧本,田汉1958年创作的,应该被列在“新编历史剧”的行列。不过,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新编”,有些已经成了“传统剧目”,比如《白蛇传》、《杨门女将》什么的。

不过那一时期的新编与现在的新编有很大不同,那个时候的新编传统的元素很多,京剧的程式化也保留了很多,可以说是在传统戏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而今天的新编戏倒更像是以西洋歌剧为基础改编过来的。

比如《西厢记》中,崔忠回来见崔夫人,崔夫人问:“崔忠回来了?”崔忠说:“回来了。”这在传统戏中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组问答模式了,即甲上来专门等乙,乙正好回来,然后甲问:“你回来了?”,乙说:“回来了。”这种对话要是放在生活中就不对了,因为这是明显的废话,没回来能和你对话吗?(当然,两个人在打手机的话,就正常了。)

类似的问答模式还有如乙把事情经过讲说一遍,甲说:“怎么讲?”乙再把所说的最后一句重复一遍,甲就明白了。

这当然就是艺术与生活的区别,也就是京剧不同于什么西洋歌剧、话剧、小品等等的所在。现在的编导们,真可谓费力不讨好,编出来的东西既不能流传后世(后世?能持续三年就不错了),挣个名,也不能搞活市场,挣个利。没名没利还招骂,如果不是什么缺心眼儿、“有什么疯病”的话,实在想不出还能有什么原因让他们年复一年地这样搞下去。 表情

作家剧本选

今天整理了一下手头的资料,准备把几位剧作家的剧本做一个集合,以7r□□为编号(取 writer 中的 r),从诸位名家的全集或选集中挑出京剧剧本。这些当然不能算是正宗正派的传统戏,有些如田汉、老舍等写的“新京剧”、“抗战京剧”,在今天看来,也没有任何复排的可能或意义,但是作为文献,仍然有其保留的价值。尤其是在今天胡编乱造的大制作面前,这些在当时被称为“新京剧”的京剧,仍然有着很多传统的元素在其中。仍然让人读着舒服,让人在脑海中能够想象到演出时的景象——这就是程式化的妙处。而有些,如范钧宏、翁偶虹等写的如《杨门女将》、《野猪林》等等,至今仍然在舞台上上演着,已经与传统戏有着“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感觉!现在的编剧们,你们是羞也不羞?

几点遗憾:《翁偶虹剧作选》这本书,现在只知道有卖的,但是没见到过,图书馆也没有,所以其目录现在暂缺;还有很多单行本,如范钧宏的《初出茅庐》、《龙女牧羊》等,也只知有其书,未见其实,故而暂不列在目录中,等有了实际的东西再说;《汪曾祺全集》印象中图书馆有,今天去未找到,改日找到了再添加进目录。

目录
《田汉全集》第七卷:新教子、林冲、雪与血、明末遗恨、杀宫、土桥之战、新雁门关、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传、岳飞
《田汉全集》第八卷:双忠记、武松、情探、武则天、琵琶行
《田汉全集》第九卷:白蛇传、金钵记、荆州之战、西厢记、谢瑶环、杨八姐智取金刀
《老舍剧作全集》第四卷:新刺虎、忠烈图、薛二娘、王家镇、十五贯、青霞丹雪、王宝钏
《范钧宏戏曲选》:猎虎记[暂缺]、九江口[暂缺]、三座山[暂缺]、强项令[暂缺]、战渭南[暂缺]、调寇审潘[暂缺]
《范钧宏、吕瑞明戏曲选》:满江红、杨门女将、夏完淳、锦车使节
《翁偶虹剧作选》:[暂缺]

忙!

就一个字,够概括这些天的日子了。这几天纯粹没时间整理剧本,好在库存颇丰,随时拿来,半个小时就可以做一次更新。就是这半个小时暂时挤不出来。 表情

包括录音,已经录了一些,暂时还没时间整理出来。好在有四台电脑可以同时使用,相信今天晚上应该有所进展吧。

移动硬盘被借出去了,上面有李宗义《斩黄袍》的电影,准备拿回来后截图,然后就该进行第三批剧照的更新了。

说到《斩黄袍》,有幸听到西城老军所传姚玉兰主演的实况录音。绝对老派演法,所有在当年整理该剧剧本时见到的,里面都有。比如苗顺“算定苍龙,命当归天”,后面出来个“黄花洞中一仙翁”,把郑英救了,到后面郑恩死后和陶三春的对唱,在当时都觉得无比新鲜。没想到还能听到这种演法的录音,真是太棒了。虽说现在(现在还有人能演这戏吗?)的演法,去掉这些“迷信”,也算通顺,这种老的演法也不见得多高明,但是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体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