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生上电视

王琴生93岁上电视 谭元寿78岁当跟包

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的录制大棚里,一段京剧《朱仙镇》刚刚录制完,棚内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忙着为王琴生整理服装的谭元寿竖起大拇指说:“我活了快80岁了,第一次看到舞台上93岁的艺术家。”这一幕就出现在这周一。

这次王琴生老人到中央电视台录像,谭元寿一家和他的工作助手从中午一直协助王老化装、换装、走台到傍晚。旁观者都非常敬佩谭元寿先生真诚照顾王老师的品行,谭先生却说:“王老师是我们谭家的功臣,是我的父辈,所以我要像孝敬我父亲一样孝敬王老。”

王琴生先生是谭门第三代谭小培的入室弟子,从1938年起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金少山、侯喜瑞、言慧珠、孙毓堃等大艺术家合作演出,在京津沪汉等地名重一时,为谭、梅两家所倚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尤其与梅兰芳合作时间最长,在京剧界有“谭徒梅友”之誉。20世纪50年代,王琴生受江苏省领导委托参加组建了江苏省京剧团,并长期担任江苏省京剧团(院)的领导工作。前几年,他主动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义务为穆宇传授《朱仙镇》和《失空斩》等戏,在北京京剧界有口皆碑。

看了上面的新闻报道,感觉自然是:老艺术家上电视,录节目,留给后人些东西,是很好、非常值得做的事。但是小豆子这里要说道的是:难道一定要等到这么大岁数,才把老人家接到电视台来录个名段欣赏吗?早哪怕10年,这些管正事儿的部门在干什么呢?而这次录制是不是只是个名段欣赏呢?最重要的是,京剧界,乃至整个社会,有更多像王琴生老先生这样的老人需要我们的关心,需要我们去用心继承、学习他们一辈子积累下来的艺术。现在的条件又这么好,留下几十集的影像资料给后人不难吧?当然,并不一定是让老先生们穿着靠、化着妆地演,坐在家里聊聊戏,都是珍贵的财富。

多留下些资料给今世与后世吧,不要只留下遗憾。

假!

正好,这是今天新浪网新闻的题图照片,因为又到了315消费者权益日:

我国各地销毁假冒伪劣商品
我国各地销毁假冒伪劣商品

今天听了豆腐从电视节目录的方荣翔80年代的《姚期》录音。那个年代,虽然角儿经过了浩劫后剩的不多(剩下能唱得动的也不多了),但也要比90年代后兴起的小麦克风节目要强得多。前者是演员真实声音、剧场真实气氛的表现,而后者简直就是趴在演员下巴处听戏。

后来这帮搞戏曲节目制作的又怕演员发挥不好,弄出来个假唱,现在被戏称为“音配像”。唉,是否真是音配像给了他们这个启发,可以只张嘴不出声了呢?

但他们还不甘休,因为小麦克录不到台底下的反应(总不能每个观众发个小麦克吧?),于是也不知道哪个缺德鬼出的主意,录好掌声,然后配上。 表情

这还不算,后来有些音配像录音都被后期加掌声(印象中有杜近芳、叶盛兰之《三堂会审》)。那既然大师的录音他们都敢掺假,方荣翔的录音又算个啥?毁吧!

假冒伪劣产品毁掉也就毁掉了,但要是把好好的录音中掺进假去,再想剔出来可就费了劲儿了,最后的结果,也就是和这帮假冒伪劣一起毁掉了。而被劣质京剧节目坑害的消费者,又去找谁投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