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梅兰芳》

先说几句题外话:礼拜天,春晚午夜后的戏曲节目看了个正着,这么多年还真没看直播的春晚了,也是难得,赶上个周末。至于节目本身么,太水了,大概因为经济不景气的原因,演员连行套都置不起,穿着西服燕尾服什么的就上来了。惨呐。

当天下午和友人一起看了下载的《梅兰芳》电影。不知道这电影当初宣传的“全球公映”是个什么概念,反正当时小豆子理解的是地球上满世界都能看到它吧。结果2008年都到了2009年,耗子年也都变成了牛年了,这全球公映也没轮到这地界儿。那没辙了,电影院去不成了,下载看看吧。

电影《梅兰芳》
电影《梅兰芳》

看之前没资格评论这个电影,看完了嘛,也没觉得能太有资格谈,因为很多地方看得都是莫名其妙的。不过已经阅读了无数的影评,有一个宗旨似乎是对路的,那就是不要把电影中的人物往历史人物上套,电影里的事儿也更不要和历史扯在一起,电影里的都是艺术形象。哦哦,这样说来,我们就从纯艺术的角度看看这个电影吧。

说明:因为我们在探讨艺术形象,为了避免和历史人物混淆,以下将用演员本名,而不是剧中的人物。又及,我们在探讨艺术,所以故事本身的不合理和人物性格的种种怪象都不在讨论之中,艺术,我们主要谈艺术,或者说,主要谈这部电影中涉及到京剧艺术的艺术。

孙红雷看到余少群的第一出戏是昆曲的《游园惊梦》,而这出戏从观众落座到余少群登场完全没有前面的碎场子,一个捡场的举块儿黑布把余少群带到舞台正中,管笛齐奏,这戏就从中段儿开始唱了。台下坐着的袁大总统,风尘仆仆亲赴戏院,不是冲着满堂的名角儿凑的整台大戏,敢情是个“折子戏专场”,不通。

王学圻与余少群在电影中首次演出《汾河湾》,俩人还在后台,老王(此时还没扮好呢)一掀帘子,往台上看,而台上已经拉起西皮原板,镜头转孙红雷,胡琴继续拉,再转回台上,王学圻和余少群已经站在台上,王学圻还接着西皮原板唱“薛仁贵好命苦”呢,那前面导板“家住绛州”和几句原板是谁在台上唱的呢?不通。

俩人二次里演《汾河湾》,王学圻的薛仁贵如同个木桩一样站在台上,和清唱会似的,什么动作也没有,太僵,也难怪小余在旁边儿搅戏了。结果小余一活分,老王也开始满台乱动,最要命的是,俩人还对视半天。陈大导演忘了吧,台上的薛、柳二人可是隔着寒窑门呢,寒窑门儿上没有猫眼儿吧?不通。

俩人打对台,第二出戏王学圻演《秦琼卖马》,开场就怀抱着霹雳双锏出去了,这不现眼么,人家秦琼是先卖马后当锏,这么早早的抱着锏出去,难怪第二场输了呢。不通。

对台第三出,老王的《定军山》,中军帐领令之后,唱完最后一句“我要把定军山一扫平”,身后头的刘备和孔明俩人一转身下台了,不像话啊,后面还他们俩一人一句摇板呢。你就说看着台底下一人儿没有怪寒碜的,那你也得等大老板发话不是,老王也不至于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吧?不通。

同时小余那边儿上演《黛玉葬花》,看意思小余中途还专门跑过来看看老王,而此时老王已经演完,正在后台运气。且不论《定军山》比《黛玉葬花》的长度要长,《定》都演完了《黛》还能没演完,就看小余来之前在台上念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那就可知那戏也是到了末一场的了,怎么能演完末一场跑过来看老王,然后再跑回去谢幕?不通。

黎明和章子怡登场。舞台上演《游龙戏凤》,俩人唱完几段西皮流水,各摆身段,没尾巴地一定格,底下掌声大作,戏就算演完了。陈大导大概真以为以前的戏园子就是靠演连折子都称不上的京剧片断过活的吧?不通。

除去列举的这些艺术上不通戏理的地方,整部电影在情节上也有不通畅之处。不过,从始至终,有一个主题是贯通始终的:我们看到了一个自变成黎明后开始受窝囊气并被挟持了的梅老板。这位梅老板,大约只有在台上风光的机会,一到台下,不是被像孙红雷这样的“梅党”挟持,就是被陈红拿来撒气,两头“红”啊。古话是“人前训子、背后娇妻”,而这位陈红大奶奶倒不吝,拿先生当儿子似的在人前奚落。台下不见风光的梅老板,如何能在台上树立风光的形象,而整部电影,究竟是要表达什么样的境界和思想情怀?叫人难猜难解。

在电影最后的演职员名单上,小豆子惊讶地看到了列在“戏曲指导教师”第一位的迟金声的名字,一时间,竟不知道该感慨什么了。

春节快乐!

牛年即将到来,祝各位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顺便推荐一下北方曲艺网的牛年春节联欢会,该网每年春节都推出有特色的曲艺节目汇串(和梨园的意思差不多),包括很多难得的珍品,喜欢曲艺的朋友可以去捧场,尤其是在今天这样戏曲都不景气的环境下,曲艺就更是难入主流媒体的法眼了。多会儿央视的春晚能正经唱几段戏、几段鼓曲,那,才是既有民族特色又传统气氛浓郁的晚会呢。

牛年快乐!

加拿大邮政牛年邮票
加拿大邮政牛年邮票

春节将至,特备薄礼

先拜个早年。

这会儿要在国内应该都开始置年货了,没什么太好的礼给大家,就是借着梨园的地儿,传些好戏录音吧,这也算是老梨园的一个传统,继续发扬下去。本次特辑密度比以往要大,一天一出。之前遇到的难点是选材上,那种杀啦死啦冤啦一类的戏就不能上了,过年嘛,得是吉祥好戏,名家大合作,图个热闹。好在多年来积攒了一批录音,这次甩出——每年甩一次,然后用一年时间再整理新的资料,这个买卖还能做得过。诸君上眼,看一下水牌子,本周五揭演,直到大年初七。

===三小戏===
2009年01月23日(腊月廿八):叶盛章、萧盛萱、高玉倩《一两漆》1961年北京实况录音
2009年01月24日(腊月廿九):李玉茹、孙正阳、黄正勤、李多芬《柜中缘》1959年上海实况录音
===戏妻大团圆===
2009年01月25日(腊月三十):孙岳、杨葆荣、耿世华《桑园会》1989年5月北京实况录音
===反串===
2009年01月26日(正月初一):侯宝林、侯耀文《萧何月下追韩信》1982年北京实况录音
===昆曲===
2009年01月27日(正月初二):侯永奎《义侠记·打虎》1964年静场录音
===两岸《红鬃烈马》组合===
2009年01月28日(正月初三):严兰静《彩楼配》台北实况录音
2009年01月29日(正月初四):高盛麟、蔡英莲《投军别窑》北京实况录音
2009年01月30日(正月初五):张文涓、李蔷华《武家坡》实况录音
2009年01月31日(正月初六):胡少安、徐露、钮方雨《大登殿》台北实况录音
===经典整本大戏===
2009年02月01日(正月初七):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高宝贤《赵氏孤儿》1963年香港实况录音

2008年十大网络戏曲新闻

一起来看一下小豆子心目中的2008年十大网络戏曲曲艺新闻。

一、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在网上引起大讨论
如果您还记得2007年的大事回顾,就会发现,这个题目和那年的首件事情非常类似,只不过一个是戏迷大赛,另一个是青年演员大赛。而这两件事的共同点非常多,比如都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都是电视上专家的意见与网上民间的评论截然相反。这很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媒体在涉及到戏曲领域的时候,话语权总被少数人把持,作为戏曲艺术衣食父母的广大观众,却不能发声,或者说发出的声音无法被平面媒体所听到。这种不健康的现象虽然能够通过网络这个新渠道有所体现,但如果“有关部门”(这里面还真不知道属于哪个部门管)不能去正视这汹汹民意,戏曲的前途是堪忧的,因为这是在消磨真正爱好者的热情与积极性。在我国社会不断走向开放民主的今天,各级部门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无视网络民意的存在,可偏偏在戏曲领域,仍然是一个水泼不进的黑沉沉圈子,同时又被粉饰得光鲜夺目,若非牵扯个中利益,岂会如此?

二、戏曲曲艺门户网站举办各种投票活动
从很多年以前,小豆子就曾呼吁过利用各大戏曲门户网站的优势,组织一些诸如大事评选这样的活动,把网民的意向通过投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么多年过去了,终于,去年从年初到年底,我们看到了几个大的投票活动:京剧艺术网在年初举行了一个“2007年度十大戏曲新闻评选”,不过其预备的候选题目实在不伦不类,中选的第六条竟然是“戏迷很生气:央视戏曲频道播电视剧”这样莫名其妙的“新闻”。而其投票数与京艺号称的访问量也不成比例。另两个比较重大的投票活动分别来自咚咚锵的“草根来做主、网民选评委”和北方曲艺网的“2008年度中国十大曲艺风云人物评选活动”。这两个活动都是借助优查网的手机投票平台,有意思的是,北方曲艺网的投票是与中国曲协官方的中国曲艺网合作举办的,而咚咚锵的活动大有与央视官方大赛“唱反调”的意思(唱反调的原因请参看第一条大事)。从投票效果来看,这两个在年底举行的投票活动是受到关注且成功的,其特色与现实意义,本月里会单独撰文阐述。

三、网络直播姜亦珊拜师梅葆玖
2月份,姜亦珊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拜梅葆玖为师。这些年来各种拜师会非常之多,而此次拜师会不同以往之处在于它的整个过程通过网络进行了直播。本次直播活动由京剧艺术网创意及实施,虽然原计划是要做同步报道,但最后不知道是什么方面的原因,改成站长小生在论坛不定时地发帖子和传照片。美好的理想与现实终究是有差距的,不过这次活动的创意确实新颖。此外,和网络戏曲有关的是,由于姜原来是在张派门下而拜师后转投梅派,在咚咚锵的中国京剧论坛上因此转投师门掀起了一场大争论,竟然最后引出姜亦珊本人在论坛发帖,与网友交流。可见,一些年轻的演员已经能够认识网络的力量,通过网络与戏迷交流的方式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四、德云社与姜昆网上论战
3月份,德云社的高峰与何云伟先后在自己的博客发帖,指“某‘相声大师’、中国曲协高层在政协中提案取缔小剧场相声演出”,一时间,民众大哗,矛头直指姜昆。这事儿其实说到底八成是场误会,据姜昆后来澄清,这事儿和德云社没有关系,是指的低俗的“灰色文化”。这件事情德云社是否反应过度暂且不论,但是德云社一直以来重视网络阵地的政策在这次事件中再次得到体现。从德云社最开始红火起来,其实就和占领网络阵地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有网络的今天,政协的提案甚至都没有网络的帖子占理儿呢。

五、徐德亮、王文林网上宣布退出德云社
还是和德云社有关,而且又一次体现出德云社的成员(尽管徐、王二位现在已然不是了)对网络舆论的重视。9月份,徐德亮在自己的博客发表《关于徐德亮、王文林退出北京德云社的声明》,内容很短,但是其传播速度相当之快,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随后,张文顺也在网上发表声明,宣布与徐德亮断绝师徒关系。劳资双方在网上先后发表声明,意在争取网络之民意。以前曾经感叹过相声界对网络的了解、掌握及应用要强于戏曲界,如今看来,形势依旧。

六、宇扬评剧苑暂停运作
10月份,著名的评剧网站宇扬评剧苑宣布关张,事情的具体起因至今是个谜,而随后不久,网站恢复运作。相信短暂的停运对宇扬不会有元气上的影响,但在一切都讲究透明的网络世界,戏曲网站的内幕之事却不得人知,看来戏曲网络人的思想观念还是需要进一步解放。

七、张火丁进戏校网上几番炒作
8月份,京剧艺术网抖出了“京艺网独家曝料:张火丁退出国家京剧院”的料子,称“本站从热心‘程迷’处得知,著名程派青衣张火丁即将退出国家京剧院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但是只一天之后,该网又打出“国家京剧院辟谣:火丁调离纯属谣传”。这还没完,几天后,网站再次把前面的立论推翻,证实说张火丁确实是要调入中国戏曲学院教戏。几日里在网上三番变化,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炒作的惯用伎俩。不过虽然如今娱乐圈各种炒作层出不穷,但是京剧在网上如此炒法儿,也是比较少见的,当得一条大新闻。

八、京剧、秦腔两艺术节与知名戏曲网站合作
去年有两个艺术节,第五届京剧艺术节和第四届秦腔艺术节。主办方大约是明白需要有个官方网站这么个玩意儿,与其自己做一个,不如找一些知名网站来帮忙。于是我们看到,第五届京剧艺术节的官方网站落户京剧艺术网,第四届秦腔艺术节的官方网站落户中国秦腔网。两个网站在艺术节期间可以说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比如像京艺网有特派员常驻济南,做了不少访谈类型的视频节目。两桩合作是成功的,也应该可以让官方的组织了解到民间的实力。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官网秉承了传统媒体的一贯套路,对艺术节和上演的作品都是捧上了天,却没有利用网络的平台去反映民间的声音,更不要说去表述网民对艺术节及新编剧目的种种不满,这样,无疑失去了网络本身的特色,沦为一般媒体的水平。

九、越剧版《菊花台》现于网络
3月份,一段根据周杰伦的《菊花台》歌曲改编的越剧曲目惊现于网络,据报道,两天内的点击率超过十万,“该片前半段是网友自编的越剧唱腔,后半段则是网友按《菊花台》原版旋律演唱,但比周杰伦的原版高几个音阶。该片越剧唱腔部分和原版部分衔接得非常自然。此外,该网友还将《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十面埋伏》的画面串编在一起,剪辑成了越剧版《菊花台》的影像,剪辑技巧非常娴熟。”像越剧版《菊花台》这样的原创戏曲作品,在今天个人视频多如牛毛的互联网上其实是很少见的。我们能看得到的戏曲视频,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来自电视或出版物的简单转换上传,好的原创作品极少,越剧版《菊花台》,也因此产生了轰动效应。

十、戏考因大陆地区“技术”原因在大陆地区无法访问近三月
这件事其实是略微跨年度的,从2007年12月底开始,延续到2008年三月初。事情的来龙去脉曾经在本 Blog 上做过介绍,后来官方给出的解释简单地说就是大陆所有的 DNS 服务器突然不能解析 xikao.com 这个域名了。这事儿不多说了,借着总结年度网络戏曲大事的机会,对当初为戏考奔跑帮忙以及挂念的诸位朋友再表示一下感谢。

2008年,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戏曲的种种热闹景象。而2009年,经济的不景气会对网络戏曲乃至戏曲本身的发展有所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梨园百年琐记2008年度大事评选结果

又一年的大事评选活动结束,投票数依然寥寥。明年需要考虑如何把这个投票做的醒目一些了。

不过话说回来了,连续三年,三年了,对这个大事评选的眼光已经不似从前,或者说心态更平淡了一些。不是没什么投票么,没关系,琐记依然是琐记,网站依然好好地做下去,不被关注也没有关系,做戏考这么些年,一颗平常心是早炼出来了。

闲话少说,看一下网友通过梨园百年琐记评选出的2008年度戏曲曲艺大事(按得票数):

明年见。

电视剧里的京剧

最近发现一个现象,反映民国时期的电视剧,都要或多或少地跟京剧搭上边儿。大约是那个时候的大环境使然,你要不演人家里放放老唱片,就不能烘托是民国的大时代背景;你要不演主角儿去戏园子,似乎就掉一块儿价似的。于京剧来说,也好,也不尽然。

好的地方自然是捎带着弘扬弘扬京剧艺术,有枣儿没枣儿打三杆子,指不定能就此套进几个入门儿的,清末民国甚至解放初期那会儿,不就是靠这大环境去熏(陶)人么 表情

至于不尽然处,在于编导对京剧的知识极其有限,于是穿帮之处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台上演的热闹非凡,一句没唱完,或者一个亮相还没使出来,台底下已经叫好一片了——根本不在点儿上,叫冒了。

最近在看一个说是热播的电视剧——《最后的王爷》,还没看完,不过就目前看过的内容来说,这应该就是用当初溥仪的皇叔载涛为原型编的。

小豆子看电视有个毛病,就是耳朵尽管听着词儿,但眼睛还总要往字幕上撒眸,看有没有错别字,大概是成天校对剧本落下的吧。且说这电视剧有一段是王爷下天牢大狱,坐在地上吟唱《锁五龙》的段子,且看字幕打的唱词儿:

电视剧截图
电视剧截图

熟悉这戏的朋友都知道,这段唱显然应该是“尸骨堆山无处里葬埋”,而且事实上,演员唱的也确实是这段词儿,唱上没有错分毫。问题出在,“处”这个字儿在戏里要上口,走的就是听起来是“斥”的音,那么如果打字幕的光听音又不懂戏的话,自然把“无处里”就弄成“五尺里”了。

不过且慢,字幕应该都是从电视剧剧本上扒下来的,而不是后期再听一遍录音打出来的吧。这么说来,当初剧本上大概就写的是“五尺里”,为什么呢?大概是为了让演员照着“五尺里”唱,就能唱出“无处里”的正确发音了吧?不管怎样,电视剧看了不少,能这样按京剧上口字走的还真不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