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感谢《中国京剧史》编辑委员会的编辑们。如果不先表白清楚,这个帖子很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小豆子针对以上同仁们的批判。
说正题。小豆子深知世上无完事,任何一个非常好的工程项目,也总都会有些瑕疵。正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千辛万苦取回的真经,还是要在水中泡上一泡,晒在石头上“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这没什么,如孙行者所言:“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
《中国京剧史》编的确实不错,通过它查到了很多资料。但也是有遗憾的:这么一本有四册的书,竟然没有一个索引,查起东西来所费的功夫太多了(用电脑查东西惯了,总希望通过关键词来查的缘故?)。以人物为例(也是琐记最常需要作参考而用到的部分),人物的排序按照生辰来排,而目录上没有人名单(前上、中卷有,大约是那两卷人物少的缘故),这样,要查找一个人,需要把整个人物篇过一遍。而读者要查一个人,就很可能不知道他的生辰年月,书又怎么能这么排而又不给个目录呢?最让人觉得受不了的是,很多演员,在其本行当查不到,竟然全都被归纳到“教育工作者”里去了。拜托,不能因为人家1949年以后没怎么演戏,被“组织安排”到教育系统搞教学,就非得给放到教育工作者的行列吧?这样被分类的不在少数,连像李桂春、王少楼这样的大家,都被这样“错划”了。合着1949年以前的艺术成就全被抹杀了。另外,每个类别最后,要来这么一句:“这一时期这样的演员还有”……然后列出一大堆人名,连个起码的生卒年代都没有,太不负责了。其他有生平介绍的,很多生卒日期可以考证到具体日期,但都只有一个年份而已。
还是开篇的话,小豆子非常感谢这些编辑及同仁,他们确确实实是在为京剧做工作。作为同样正在搞资料整理工作的小豆子,亦能体会到此中的不容易。写这么多,无非是发表发表看法。因为用了这部书很久了,遇到这样那样的不便,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当然还要引以为戒。像一个人物同属几个分类的问题,在拥有电脑及数据库的今天,解决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这问题本身也是书本出版物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小豆子相信,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清、更远;同样,只有继承好了,才能去言发展。
还是要说,《中国京剧史》,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