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外甥女儿”小熊来家里,于是各种动画片放个遍,比如迪斯尼的经典,也包括当年小豆子有很深印象的国产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豆子基本上是和小熊一起从头看到将近尾声,小熊的爹妈来了,才算结束。
“大外甥女儿”要打引号的原因很简单,这个两岁的闺女和小豆子没有血缘关系,只不过她姥姥和小豆子的大姨是至交,算算也就是舅舅和外甥女儿的关系了。
对于小熊来说,看《大闹天宫》是头一次,加上年纪小,又是在番邦化外生长的,即便家里从早到晚都是中文教育,那也不可能与电视节目、幼儿园的小朋友等等西方文化隔离,所以当小豆子发现小熊能够目不转睛专心致志地看这部于1964年制作的美术片时,实在吃惊不小。而作为“过来人”,十几年后再回顾这个幼时的记忆,也是很有感触的。
以前不晓得京剧为何物的时候,小豆子没有意识到这部美术片中运用了那么多京剧的锣鼓点,而片头写的由“上海京剧院乐团、新华京剧团乐队”演奏的字样,也是在今天才明白其意义。这确是一部传统至极的美术片,从片中的武场到巨灵神、二郎神“哇呀呀”的叫嚷,甚至李天王调兵时的白口,都是从京剧借鉴过来的。而不论十几年前的小豆子,还是今天的小熊,都接受了这样的形式,并没有因为其中京剧的元素而产生抵触情绪。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这更是一种传统文化本身的渗透力。这些艺术表现手法,都是百年来艺人锤炼出来的精华,它代表了几代人的审美观点。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平生第一次接触这些艺术的时候,无论是“咚咚呛”,还是“哇呀呀”,他是会产生文化上的共鸣的。但如果外部的环境不停地制造这些艺术形式是过时的、非主流的,那么必然会产生心理暗示,进而排斥,而这恰恰是现在大部分孩子接受的潜意识。
经典的东西,多少代人走下来,依然是经典的。这部《大闹天宫》是如此,小豆子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而关键所在,就是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文化上的认识,并不是让他们对此有多么深的理解,而是要达到一个共鸣,让他们起码对这些传统文化不抵触,这就足够了。而我们国内的舆论,制造的却是相反的环境,让家长甚至孩子觉得,这些传统的东西是过时老土的,于是盲目崇洋,从引进外国动画片到双语教育,无不反映的是这样的心态。实在应该纠正纠正。
一些题外话:这部片子看下来,似乎里面的人物都很胖,从孙悟空到玉皇大帝,最夸张的就是哪吒,为什么小时候看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也许因为那时候小豆子本人就很胖的缘故吧 另外,里面很多镜头至今还能回忆出来,可见这部片子在小时候留下的印记有多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