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剧院新编剧目越来越不着调的原因终于找到了,王玉珍院长说:“北京京剧院党委有个特点,就是每有重点新剧目,就在剧组成立临时党支部。”(另有更多说法见这里和这里)
这么多年了,外行领导内行的行为仍然没有改变。小豆子不怀疑我党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但是艺术上政治挂帅,是绝对应该否定掉的。比如这句看似赞扬的话:“‘五一’黄金周期间,北京京剧院全面开花。绝响30余年的传统武戏《龙潭鲍洛》重现舞台……”实际上应该质疑:为什么这么一出好戏,会绝响三十余年?三十余年前,你们都干嘛呢?折腾什么呢?
挎刀并不是党员才做的,甘当绿叶的品质也不是只有党员才有的。这就像混账庸官也不是我党特产一样,这些好的、坏的,都是千年下来积出来的,大可不必把所有好的特质都往党员身上揽。艺德,这在党出现前就有了。
小豆子宁愿相信这种把我党在京剧院中的作用吹得神乎其神的大块文章纯粹是给北京市党代会所做的应景之作。假使北京京剧院真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以三十年前的作风运作,那真是太可怕了……
那么多好戏上哪里去天天演日日演?谁看?谁出钱复排?
没人看的京剧一边要依靠体制但一边要骂着体制?
党其实也很不容易了呵呵,如今的演员思想觉悟素质比以前也不可谓不高了,党员还是很值得尊敬的
党确实只能坏事……
京剧只是一种演艺事业,不知道要党做什么?
难道人家百老汇也要弄个共和党 ,民主党管着.
博主所言极是,把京剧艺术仅看成是一种“社会效益”来对待,是有碍京剧的发展的。必须把京剧放到艺术市场上来才能多出戏、出好戏、出人才。
很是赞同!
让我联想到很多。
比如读《中国京剧史》。那时读大二,还是托同学从北京寄来的厚厚四大本。遗憾的事,这套书在我眼里除了一些重要资料外,简直不算是京剧史,而是时代变迁史,是僵化的庸俗社会进化论的京剧解说史。编者的思想水准,基本上停留在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初的水准。看遍全书,很难找到属于京剧自己的独特的发展的规律性。给我的感觉就是,外行或者外部发展好了,京剧就自然而然的好了。
其实,京剧是一个很特殊的文化门类,甚至文化现象,其中需要我们认识和总结的东西实在太多。为什么,就不能有一部纯粹的、个人化的京剧史呢?
我不敢代表广大戏迷,至少代表我自己,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