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4日
月度归档: 2007 年 5 月
高盛麟
近来整理琐记的资料,发现高盛麟拥有很大的群众基础。
小豆子生人甚晚,更不要提在现场或者电视上看到高盛麟的演出了。只能通过出版的 VCD、音配像,未出版的录像资料来了解这位大武生。
武汉关说,“高派,有如此之票友,幸甚至哉!”其实,何止是高庆奎的高派,他的儿子,高盛麟,也是有一批执着的戏迷票友,在网上给文字资料的每一个细节做着校对、纠正,力图达到全面翔实。
小豆子亦自认是高迷,无论是高庆奎,还是高盛麟,其艺术都是让人着迷,而艺术之外的东西,亦是出色。
所幸的是,高盛麟留下的音像资料还是不少的,相信未挖掘出来的资料更多,比如在武汉时期的录音,相信武汉电台当有存档。而高盛麟后来调京任教,有着得天独厚的硬件优势,留下来的资料也应该是不少。比如八十年代的《投军别窑》、《华容道》,相信都应该不止是有音频留下,毕竟像《投军别窑》这样的戏,光听录音实在也是没什么意思的。大武生么,要看就得看身上的东西。那么作为高迷,也是有义务把这些东西挖出来的,从自己做起,争取今年内传几个录音资料吧
执著的戏迷,反映的不仅是艺人本身艺术的高超,也是京剧资料传承的关键。
拾慧: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
拾慧:高老爷物语?宦海沉浮间的拧巴单恋
拾慧:平民戏《四进士》
“劝梓童”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都两个多星期没有更新戏考的剧本了。今天更新了两个本子,《摘缨会》和《舌辨封侯》,都是《京剧汇编》上的。
上一次看《摘缨会》,应该是至少十年前在电视上看的音配像版本,谭元寿给谭富英配像。已经回忆不起什么,需要抽空重新听一遍录音(或看一遍录像)。
更新的这个本子比较特别,写的是“刘砚芳”藏本,不晓得刘砚芳是从哪里承下来的,总之没有“劝梓童休得要”那一段慢板转二六的经典唱段,而是这么一段词儿:
明知小将行无状,
岂可秽污败纲常!
自悔不该设杯畅,
梓童酌酒意彷徨。
霎时天变狂风降,
小将无知发颠狂。
若是问罪市曹上,
文武功勋心胆伤。
从此一言宽怀放,
免得遗笑道短长。
也是江阳辙的口儿,但与我们所熟知的内容相差很多。没有提斗越椒造反那一段“前情”。其实也对,娘娘在那儿不是等你解释为什么渐台摆宴,而是问你为什么不处理肇事人。这段词儿,楚平王不仅把自己检查了一番,“自悔不该设杯畅”,同时阐明了道理。
谭富英音配像版和余叔岩的唱片,那段“劝梓童”,都唱的是养由基“只杀得他父子四窜奔忙”。不妥,事实是在清河桥(用极其无赖的手段)把斗越椒射死了,所以“清河桥比箭法老贼身亡”更好。另外,谭和余的录音,在唱完“酒后癫狂”之后,没有继续唱不究肇事人的理由,如“孤本当查姓名将他捆绑,怕的是杀功臣遗笑邻邦”(或如杨宝森的录音“孤若是传旨意把罪下降,又恐怕文武官说短道长”),而是直接劝娘娘那儿宽宏大量了,亦不甚妥。考虑余叔岩大约受唱片时间限制,而谭富英属于出了名的掐词儿,就不计较了。
刘砚芳这一版的词儿呢,总体来说是好的,不过头一句就漏了——“明知小将行无状”。楚庄王如何知道是个“小将”调戏娘娘的?
另外,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候,唐狡刚一提“大王可记得摘缨会之故耳?”楚庄王赶紧接话茬儿:“哦哦哦!不必深言。”很顾及自己的脸面呢
广览多读
小豆子在网上见过很多戏迷,他们常年在几个论坛和网站获取他们需要的内容,提问,灌水,但却没有把眼界放得更广一些,比如没有充分利用搜索引擎的优势去找答案,或者对其他不大但有特色的网站漠不关心。他们的网络戏曲圈儿很小,可以说“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没有哪个网站可以保罗万象,小豆子的忠告从来就是要把眼光放远、放广。多听听别人是怎样说的,没有坏处。本 Blog 的拾慧就是这个目的,从一个点散射出去,然后继续散射。
同样的概念,现在应用到梨园百年琐记上来。这里无论人物生平也好,还是事件介绍也好,只能是概而言之的内容,不可能精细到每一个细节。那么给出其他网页的链接,让读者有机会做深入的阅读,小豆子认为是很有用的,至少这些“外部链接”把各种资料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联系起来,充分发挥“网”这个概念。
可以预想不久的将来,像马连良、周信芳这些已故大师的人物页面上,会有相关网上纪念馆、纪念网站的链接;而活跃在舞台上的年轻人的人物页面,会有他们个人 Blog 或网站的链接。
广览多读,是绝对有益的
拾慧:看豫剧将取代京剧成为国粹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访问过梨园百年琐记网站的朋友大概都有印象,网站左上角有个老戏楼的照片,那是颐和园中的德和园戏楼。
颐和园,以及里面包括像德和园戏楼这样的古建筑,能够保留到今天,小豆子想应该是托了那位慈禧老佛爷的洪福了,谁让她老人家常到那地境儿看戏呢。就像很多考证的那样,京剧的兴衰,和政治因素是分不开的。戏楼又何尝不是呢?
北京最老的广和楼戏院刚刚被拆掉了,我们看到的是包括外国友人在内的一片痛惜。痛惜的晚了些,假使友邦惊诧得早一点儿,或许广和楼就留下来了。
又假使,当年若哪位皇帝陛下,或者慈禧老佛爷,再不济本朝太祖,驾临广和楼一番,那么今天的广和楼,或许就像《胭脂宝褶》里庆太平说的那样:“用黄绫子包好,这就是宝座啦!”
是要怪当初微服出巡的皇上太少了,还是如今势利不堪的大臣太多了?
所有幸存的古建筑,大概都要在心里念上一念“皇恩浩荡”吧!
顺便记录一下广和楼上这个有名的对子,是为悼念:
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
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
拾慧:红娘
2007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