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戏二题

其实今天聊的和花脸无甚大关系,只不过都和花脸的好戏多少有一丁点儿联系罢了。

现在无论《上天台》也好,还是全部的《姚期》,很多时候都会看到里面把那位伴驾王姚期写作“铫期”,或者看文章及剧照,写“裘盛戎某某年演《铫期》”。小豆子很清楚,“铫期”确是这位的正名,“姚期”纯属讹误,但问题是,我们不是在说戏么,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提到裘盛戎演这戏的时候,不是在说历史么。打个比方,历史上,裘盛戎在长安演《姚期》,外面海报上写的是“姚期”两个字,我们今人本着保持历史本来面貌的原则,应该尊重历史,写“裘盛戎某某年演《姚期》于长安”,而不是“裘盛戎某某年演《铫期》于长安”。至于今人,您愿意贴什么都可以。如果一定要较真儿,姚子匡也得改,毕竟人家字儿可是“次况”。就比如杨小楼灌了张唱片,原片子印着《挑滑车》,今人再版,你非要本着纠错的原则改印《挑华车》,那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人家杨小楼压根儿没演过、灌过《挑华车》这戏。同样,从当年印制的文字资料看,裘盛戎似乎没有演过《铫期》。纠错,是要有原则的。

最近在细看《西游记》,以前有些细节看得不够,比如对内容很熟的回目,就草草跳过。这次细读之下不要紧,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儿。这是唐僧师徒在黄风岭,突然来了一阵大风,孙大圣说要抓风闻一闻断断吉凶,于是就见“好大圣,让过风头,把那风尾抓过来闻了一闻,有些腥气”。这个地方看着眼熟吧,《牧虎关》里高旺头一场就抓了个风,也是“抓风头让风尾细算分明”。除此之外,小豆子没见过第三个抓风的,所以估计《牧虎关》的作者是细读过《西游记》的。另外,有个相声叫《天文学》,里面的罗圈儿怕也提到这个风头风尾,举的例子也是《牧虎关》。不过这个相声如果在今天来说,观众怕是知道《牧虎关》的就不多了。

一点儿零碎儿,不成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