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戏二题

其实今天聊的和花脸无甚大关系,只不过都和花脸的好戏多少有一丁点儿联系罢了。

现在无论《上天台》也好,还是全部的《姚期》,很多时候都会看到里面把那位伴驾王姚期写作“铫期”,或者看文章及剧照,写“裘盛戎某某年演《铫期》”。小豆子很清楚,“铫期”确是这位的正名,“姚期”纯属讹误,但问题是,我们不是在说戏么,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提到裘盛戎演这戏的时候,不是在说历史么。打个比方,历史上,裘盛戎在长安演《姚期》,外面海报上写的是“姚期”两个字,我们今人本着保持历史本来面貌的原则,应该尊重历史,写“裘盛戎某某年演《姚期》于长安”,而不是“裘盛戎某某年演《铫期》于长安”。至于今人,您愿意贴什么都可以。如果一定要较真儿,姚子匡也得改,毕竟人家字儿可是“次况”。就比如杨小楼灌了张唱片,原片子印着《挑滑车》,今人再版,你非要本着纠错的原则改印《挑华车》,那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人家杨小楼压根儿没演过、灌过《挑华车》这戏。同样,从当年印制的文字资料看,裘盛戎似乎没有演过《铫期》。纠错,是要有原则的。

最近在细看《西游记》,以前有些细节看得不够,比如对内容很熟的回目,就草草跳过。这次细读之下不要紧,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儿。这是唐僧师徒在黄风岭,突然来了一阵大风,孙大圣说要抓风闻一闻断断吉凶,于是就见“好大圣,让过风头,把那风尾抓过来闻了一闻,有些腥气”。这个地方看着眼熟吧,《牧虎关》里高旺头一场就抓了个风,也是“抓风头让风尾细算分明”。除此之外,小豆子没见过第三个抓风的,所以估计《牧虎关》的作者是细读过《西游记》的。另外,有个相声叫《天文学》,里面的罗圈儿怕也提到这个风头风尾,举的例子也是《牧虎关》。不过这个相声如果在今天来说,观众怕是知道《牧虎关》的就不多了。

一点儿零碎儿,不成章法。

《花脸戏二题》上有5条评论

  1. 《碰杯》和《碰碑》呢?在梨园百年琐记的李和曾条目里是前者,这个不像是纠正过度吧

  2. 不是纠正过度,是有待纠正……下次更新的时候就改。抱歉阿,还偏在李先生的条目里出错儿了……

  3. 关于《铫期》或《姚期》的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和您商榷。的确,裘演剧时的名字是《姚期》(现在也是),但裘本人也知道应该是“铫”字,他五十年代前期演此戏上大旗,上面绣的就是“铫”而非“姚”字,可见“铫”是对的。他曾说,因为所有曲艺、戏曲里,都写的是“姚”,群众对“姚期”更熟更亲切,所以写戏单子就不改了,就像您说的,戏毕竟是戏嘛。
    但,如今民众文化水平都提高了,有些不妨可以更正了,尤其是在学术或普及性的文章里,我觉得写“铫期”还是有益的。当然,我的观点是这出戏写“姚期”也不能算错,两个都是可以的,无伤大雅。从细节上看,与《挑滑车》等问题还是有区别的。如果为了保持所谓的“原汁原味”,都不能更正的话,老唱片里很多唱词、名称乃至演唱者都有误,难道都要照写下来么?我看还是统一更正的好,不过应当加个小注,让人明白其中原委,您说呢?

  4. 小豆子不反对今人演出时候改正过来,而且也应该改正过来。这里确实不存在保持原汁原味的问题。

    而对于历史文献,既然裘先生贴演的是《姚期》,那么我们在叙述时,应该写“姚期”,当然,加上小注更好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