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新白蛇传〉新从何来》的新闻稿是一篇绝好的文章,就像看《水浒》要去批判地看宋江的投降路线那样,这篇《新》文,把文化艺术上的投降路线,勾勒得十分生动,对于京剧舞台去刻意迎合外国人的心理,描述得活灵活现。
该文最大的篇幅是阐述《新白蛇传》是如何“为外国观众量身定做”的。我们看到如下理由:
- 西方观众无法欣赏传统京剧的演唱方式、嘈杂响亮的打击乐器,以及传统曲目的长度。
- 乏味平淡的舞台灯光以及过于简朴的舞台布景,根本无法为作品增加吸引力。
- 为了达到京剧的最佳演出效果,舞蹈和杂技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
- 建议此剧的英文名称避免“蛇”一词的出现,因为蛇对欧洲人来说是一个不好的形象,而应尽量使用“激情”“爱”这样的词汇,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
其实小豆子对于以上大部分所谓的理由在不同场合已经批了不止一次了,不过,最后一条儿还真是新鲜,几乎和中国龙这一话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亏得这帮文化人儿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几年的功夫,十二属相已经让他们以这种“友邦惊咤”的论调给干掉俩了。另外,以“激情”和“爱”来激起观众看戏欲望这样的想法儿也很奇妙,我们的外国友人的欣赏水平大约还停留在三俗的境界,需要一些刺激性的词儿来勾引他们。如此看来,电影《梅兰芳》的英文名选用“Forever Enthralled”也应该是有所出处的了。
说实在的,《白蛇传》这戏好歹在多伦多的舞台上也是上演过的,原汁原味地被本地国剧社搬上舞台后,也同样受到中外观众的欢迎。小豆子就不信,那些千里迢迢跑到北京的外国游客,会比身在本国的老外更对西洋化了的中国艺术感兴趣?
在中央提出扩大内需的今天,我们的戏曲舞台却仍要靠努力削足适履去赚外汇来生存,和中央精神也是相悖的吧。帽子不多扣了,只此一顶,也没指着他们会去反思什么。只是,当我们在经济上已经开始转向内需、政治外交上开始更加独立自主的今天,戏曲乃至整个文化领域,何时能够走回民族的特色,而不再以“满足主要目标市场客源——外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及欣赏需求”感到莫名的“自豪”?
这是一个内行永远不务正业的国家。“取悦”与“谄媚”,不讲真话,不注重调查研究,不尊重也不遵守规律。
就如小豆子所说,“友邦”一惊诧,中国龙就没了。为什么,就不能增加一个新的英语的译法并多做一些阐释的工作,而非要苛求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呢?反过来,我们倒是大胆地积极地引进西方的殿堂艺术,如歌剧、芭蕾等,为什么这拨人就少有考虑要适应本国观众的文化口味的呢?不禁想起电影《立春》中的芭蕾舞胡老师和歌剧老师王彩玲,他们在小镇广场的演出之所以失败,固然包含了导演对艺术之衰的悼挽,但是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解读为西方艺术形式在乡土中国的无本之木的尴尬。
说白了,文化的骨气,如何重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揣测外国人的心理,且不说能否揣测得到位,但就这一行为来看,至少说明我们自己已经丧失了对它的热爱。就好像,各地积极地返修古建筑,虚构过去的传统风貌,目的无外乎是招徕更多的海外游客,一览东方文明迥然与西方的风采。然而,我担心,如果有一天,外国人的口味变了,这些重建与修缮,是不是要遭受新的毁坏,届时会不会重建新的迎合异域游客的项目。
我不是一个固执的民粹主义者。我只是希望我们对待一切传统的文化都能够尊重它本身的规律,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能给天安门贴瓷砖,也不能给长城装电梯。
世易时移,该消失的就消失,该进博物馆的就进博物馆,宁可这样,也千万不要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今天,借小豆子的地盘,放了点牢骚,造孽啊。
呵呵,为什么不说喜欢京剧的人自负呢?喜欢京剧就说什么都好什么原味的别人都喜欢,不喜欢的都是不懂京剧没有真正了解京剧,其实这样自说自话也挺搞笑的。
确实,我也喜欢京剧,但我觉得确实京剧很和时代脱节,我也曾很热心给我朋友看京剧,但锣鼓点一响,我就觉得很尴尬,现实就是那么回事
我觉得喜欢就喜欢了,不喜欢就不喜欢了,各种观点都好,最讨厌喜欢或者不喜欢的都上纲上线的说来说去
说原汁原味受欢迎也行,现实是原汁原味的京剧全国各地京剧院团可能都演,全国各地的老百姓有几个有兴趣看的?每个人都想说京剧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活在其中的底层的京剧演员可能都吃不饱饭吧?说取悦外国如何如何,说民族的不就是世界的么,你不也提多伦多的老外吗,那些骂《梅兰芳》的不是也以德国人的评审标准在骂吗。
呵~这个世界都一样~
京剧真的什么都不是,喜欢的说它国粹也行,其实也就是个娱乐的玩意儿,非要弄得整个乌烟瘴气的干什么?其实自负和自卑没啥差别。
我也随便造点孽吧,很无聊
难道大名鼎鼎的小豆子也是多伦多的?不知道多伦多可有什么京剧的活动可参加?谢过了。
回楼上,小豆子的意思是说很原汁原味的东西即使呈现给完全没有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其实是能被接受和理解的。多伦多每次演戏,门口都会发中英文对照的简介小册子,演的时候每句唱腔屏幕上都会显示翻译,就像subtitles似的,其实外国人很容易就跟上了。另外,不要低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可能有的理解力,他们很多人从小就是在多元化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其实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比我们要强多了。
国内的领导们有时就爱干些莫名奇妙的事。其实东西好,自然会有人喜欢(不论中西),为了让更多人喜欢,而去把东西改得四不像,就本末倒置了。
这里有在悉尼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