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的记忆

本来这篇文章打算叫《三探国图馆》来着。

算上今天去国家图书馆,在京一周的时间里已经去了三次了。头一次,因为没弄明白存包问题耽误了几分钟,等到书刊保存本库时差二十五分钟关门,不给调书了(关门前半小时为限)。看来上次在上海那么卡着时间到,不是回回都那么走运。之后二一次礼拜六一大早就去了,结果图书馆虽然开门,但是保存本库周末不开门,头一次去的时候没注意这个开门时间,又白跑一趟。

今天第三次,午饭过后到的图书馆。人家一看北京图书馆一卡通的读者证都愣了,竟然没见过,说你这什么卡呀?敢情一卡通就管北京范围的图书馆,这国图虽然地处北京,却直接归文化部管,要单独办卡。办办呗,办了。再去借书,一打听,竟然不让照相和复印,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把书拿到手默记下来,当然这得超人来;再或者就是用电脑把剧本打出来(禁止扫描),看看表,打一本书的时间肯定不够了。没辙。本次回京打算把《京剧汇编》一网打尽的希望,只好留给下次了。就差这一本了!也只好如此。原以为事不过三呢 表情

由此再次怀念当初的崇文区图书馆,区级的到底不似国家级的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真的服务社区。自打他们要升级图书馆而临时搬到花市的火神庙以来,虽然离家更近了,但是大部分书都封存了,无法借阅。而至于他们什么时候能再回迁,还是个未知数。鉴于崇文区现在都已经撤了,未来,还会有崇文区图书馆么?

北京原来的崇文区,与东城区的划界线就是前三门大街。前三门大街以北为东城区,以南为崇文区。所谓前三门大街,就是以宣武门、正阳门和崇文门三点画成一线的大街。那时候小豆子的家,正处在这条线上,路南。小豆子的生活,就是游荡于崇文区与东城区两个区之间,过条马路就是跨区了。

小豆子对崇文门地区的感觉,从很小的时候就有。听以前小时候学说话的录音,豆妈在一旁问“去哪儿啊?”,小版的小豆子就会答道“崇门”,其中的“文”字与后面的“门” 字连成一体,一气呵成。当然,那时候不知道“崇文”究竟是什么意思。

沿着崇文门外大街自南往北而行,近年拔地而起的新世界和国瑞城依然繁华,而处于当年崇文与东城边界的崇文门菜市场,已经封门搬迁了,大大的告示上写着搬迁到广渠门。“崇文门”菜市场出现在广渠门,挺滑稽的。那时候的崇文门菜市场,是豆家常去的菜市场,多少年了,内部的格局小规模地变化了几次,到底还是没躲过这场大搬迁。

而崇文门菜市场马路对面的便宜坊和哈德门饭店,则已经是废墟一片了,那里显然也拆迁了。崇文已然慢慢消失,作为崇文门别称的哈德门,还会继续存在吗?

关于“新东城”的宣传旗帜已经在原来的崇文区街头插遍,宣告着大东城的建立。崇文区给小豆子的感觉就像宣武区那样,有着很多老北京的气氛,文化上,生活上。说一个人来自崇文感觉比来自东城更老北京似的。大东城接管了这块地方,希望也能够把这文化氛围接管保留下来。但至少从新辖区的名字上看,崇文区被东城化的趋势似乎更有可能。当然,小豆子很理解新辖区以“东城”来命名的原因:如果反过来,新的辖区叫做“崇文区”,那么把东直门、安定门一类的地区称为“崇文区”,就像在广渠门附近出现崇文门菜市场一样滑稽。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保持原状,不是说不折腾么?

“崇文”两个字,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是我们应该对自己文化所持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