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经思考过“传统戏”的定义。最近通过留言里的对话,想到了更广义的“传统”的定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经典,而传统与经典都是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每次打剧本,碰到一些很不合逻辑的传统戏,时常会和小豆花感叹一下:这种没逻辑没意义的戏,没人演、绝了,也就真是该绝了。这和郭兄说的差不多,一个没什么意思的戏,看没看头,听没听头,到最后被淘汰属于自然规律使然。不过显然,现在很多失传和将要失传的戏,并不属于这个范畴,它们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仍然遭遇被淘汰的命运。物竞天择,除了“物”本身,看来只有“天”的因素了。
前些时候看新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写了三副“对联”来解读幸福。一看之下,这三副“对联”,简直——算是对联儿吗?
加快转型升级政府是关键
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
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我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
别人为我的幸福创造条件
对联儿这个本应很传统的玩意儿,这些年也越来越脱离其应有的特色。随便两句话就能算“对联”。长此以往,漫说对联应有的意境,就是最基本的平仄对仗也都没了。随便八句话就可以称律诗、四句话为绝句,带着髯口上台就是京剧……
这显然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省委书记不懂对联(还要装懂),记者也不懂,读报的人也渐渐对这些传统的东西感到陌生,那也就难怪传统的东西离我们远去。郭兄说的,剩下来的唐诗也就是这么淘出来的。不过,还是不甘,至少如果对联没落了,那我们那么美丽的文字所创造出的这种独一无二的玩意儿,就没有人能理解了,太可惜了。
于是,什么是传统的,或者什么是值得保留的传统,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也就不同。哪些是需要继承的,哪些是可以抛弃的,无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在小豆子看来才是传统的经典代表;《斩经堂》、《芦花河》、《一匹布》这样的剧目才是骨子老戏的经典代表。
既然又说回戏来了,插播一个广告:梨园从腊月二十八开始了长达十天的辛卯新春特辑,每天一出老戏。今年的主题正是“久未上演的传统剧目”。有空您可以去看看。
广告插播完毕。
每个人心中的传统定义固然不同,也许在什么是值得保留的传统这个问题上,是达不成一致的。不过枯石兄说得好,“做一点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一点是一点,这就够了”。传统的东西,有些在变了味儿之后被淘汰,而有些则成为了新的“传统”。有些“传统”,被当作“糟粕”而打烂,有些则可能又在若干年后重新被拾起。有些是在骨子里、民间的,多少辈不分哪朝哪代顺着就继承下来了。还有的,与现代社会几乎相悖的东西,也因为是个传统,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所接受和传承。就像腊月的最后几天,在理发店里排着长队等待理发的人们那样,遵循这个传统可能不止是为了自己的舅舅,更是一种迎接新年的方式。当然你也可见,小豆子也是排队的一员 否则是无从知道理发店里有长龙存在的。
絮絮叨叨,又一年了。小豆子和小豆花在这里祝您新春愉快!万事如意!过一个快乐的传统年!
新春快乐。一切顺利:)
豆世兄春节快乐
有个问题想听听您的意见:您觉得现在的新戏,尤其新编历史剧,像老戏吗?咱不谈服装音乐和舞台调度,这些都是比较外在的形式问题,我想从剧本的台词和唱词设计上看看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的文本就没有戏的样子
其实我很早就有这个印象,现在的词写的太白了,但是经常又觉得其实不是一个“白”字能解决的问题。自从看了裴艳玲的响九霄,我就开始比较细致想这个事,稍微有点思路,但是还缺乏详细的求证,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人的因素,比如整体文化氛围,懂得该怎么写词的人太少,什么什么的,可又不只是这个原因。所以想听听您的想法,希望您能给我一些启发,帮我解惑
晚生爱花旦祝您新春吉祥,望君到敝博客中坐坐。
曾有老帖谈起逝去的传统:
http://gcd0318.wordpress.com/2009/11/04/%E7%8E%B0%E5%AE%9E%E6%B2%A1%E6%9C%89%E2%80%9C%E5%8F%AA%E8%A6%81%E2%80%A6%E2%80%A6%E5%B0%B1%E2%80%9D/
————————————————
每当谈起现在曲艺戏曲不景气的时候,我都经常说,任何艺术门类,无论曾经有多么的流行,也都总归会有其消亡的时候,失传了的东西终究是要失传的,不是我们这一代,也是我们下一代,其实还有些,是在我们上一代就已经见不到了的。但也是每当这样的时候,就会有人说我这是在为那些不努力继承和保护传统艺术甚至破坏文化遗产的人和行为找借口开脱
呵呵,人人都有一死,但是这并不能自然而然的得出“杀人行凶和见死不救是顺应客观规律”的结论。“人固有一死”的道理,其意义在于,首先,我们如何对待这样的事情,当我们不得不面对死亡,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当这个事情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要手足无措惊慌失措,而是认识到,这其实就是个自然而然的现象,总归是要来的;其次,在我们能够暂时远离死亡的时候,会自觉的珍惜生命里的时光;最后,不要人为的去和这个规律作对,自古追求长生不死的人不计其数,他们种奇花异草,吃灵丹妙药,结果呢,反倒是死的更早
然则,现在的某些人,恰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个规律,结果呢,不但惊慌失措,而且不知道该怎么善待那些现在还没有濒临失传的艺术形式,而他们正在做的,恰好比是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又或者是汉武帝修金人承露盘
我把这些人的行为和那两位皇帝放在一起去比,因为他们至少有三点是相似的:在起因上,这些个行为的产生,都是由于对客观规律的缺乏认识;在过程上,这些人做的都很不遗余力,而且认为自己做的是很正经的事情;在结果上,最终他们的目的也都肯定达不到
给楼上各位拜年。
郭兄:有没有戏的样子,主要是个感觉,感觉上像不像戏,有没有戏味儿,唱词上是一方面,感觉没了“马能行”、“听分明”这样的词儿,听起来就不似京戏了。甚至念白,没有“且慢”、“你待怎讲”这样的,也是差点儿意思。这个题目挺大的,得慢慢抠。
呵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的词吧,太像现代人说话了,新编古装戏也这样,除了“大水词”以外,还缺少那些半文半白的意思,以及,我隐约觉得,词的结构上也有问题,老戏里的手法也不见了,所以总觉得吧,不是唱戏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