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十大网络戏曲曲艺事件

原来传说2012年应该是末日的年份,不过显然我们还是正常地步入了2013年。去年社会上网络上有很多大事,戏曲曲艺圈儿也是如此。题外话,写这个系列的时间貌似一年比一年向后拖,今年都2月5日了才写完(尽管是1月中旬开始写的)。应该恢复往年1月中旬完成的好规矩。

一、新京剧《霸王别姬》的热议
2月份的时候,一个被称为“新京剧”的《霸王别姬》在北京上演。按说这些年来,这种所谓的“新京剧”总会如雨后的狗尿苔一样,每年冒出来几个,但是这次不一样了。一来这个打着“秉承梅兰芳大师锐意创新的精神,对国粹京剧的传承做出积极创新和探索”旗号的《霸王别姬》不仅把项羽颠覆性地改成了红脸儿,而且还牵了一匹真的汗血宝马到舞台上;二来这出戏在网上网下的公关阵势十分了得,不仅有铺天盖地的宣传,还直接给坚持传统的网友给扣上“顽固”的帽子。但须知现在已经不是所谓“权威”才有话语权的时代,“顽固”的网友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见解。在采访陈士争的平面媒体文章中,网友的意见已经无法被忽视,由于“许多争议和口水还是在网上传播开来”,陈士争对此做了一些回应。当然,平面媒体的文章依然是有偏有倚的,并不能点明这种“新京剧”的害处,只是替这些外行编导们提供一个自我辩解的平台而已。

二、“新而不怪”的昆曲《牡丹亭》
6月份由史依弘演出的昆曲《牡丹亭》所引发的网络辩论,其激烈程度不亚于上面的《霸王别姬》。以翁思再为代表的权威评论家们大力高捧史依弘的演出,评价是“新而不怪”,而网友们则是旁征博引地评论与批评。我们可以看到网友们在认真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对拙劣的演出和无原则的吹捧表示出的不齿。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它使得人与人的沟通变得异常容易,而戏曲专家们尚不适应在抛出奇谈怪论后与网友直接交流探讨甚至被质问,因此在几番严肃的讨论之后,我们看到“权威”的一方只剩下个“怒”字。既然戏迷已经对层出不穷的戏曲“高论”习以为常,曾经把持话筒的专家们也应该开始习惯这“当面”的嬉笑怒骂,并且真正提高一下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对程雪雁的拍砖
网络上总是有层出不穷的博眼球事件。5月份的时候,网上热传一幅京剧剧照,一奇丑无比的“旦角儿”搔首弄姿,并配以台词自夸其美。网帖的主旨是感叹京剧“后继无人”,以丑为美。跟帖的网友们也都是纷纷议论,对国粹京剧的衰落“痛心疾首”。但稍有京剧知识的人一看剧照便可以知,这照片中的行当分明是彩旦,角色是《凤还巢》中的程雪雁,这个由丑行扮演的女性角色正是以自认为美的笑点在戏中插科打诨的。我们且莫如“专家”那样先指责围观网友的无知,倒是应思考一下出现这种尴尬情况的深层次成因。

四、郭德纲的《屌丝青年》
9月份,郭德纲表演了一段相声新作《屌丝青年》,引来了一场口水战。据报道:“《屌丝青年》中抄袭段子比例极高(超过80%段子均来自于网络);抄袭的段子来源集中,且都能找到相关原作者。郭德纲随后发表了致歉微博,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致歉对象,并随即拉黑原作者,从而引发了段子作者们的集体不满”。其实自从网络发达起来后,相声和小品就开始“借鉴”各种网络段子,而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原创性。以前的“金句”都是先出自舞台上的某个好作品,然后才开始在市井中流传。而现在却是一个好的网络段子流传了个遍之后,又被拿到舞台作品中去使用。“礼失而求诸野”不是这样子的,相声的创作不应失去其原创性,更不应演变成一个靠堆砌若干段子的二人对话节目。没有了诸如三番四抖等包袱手段,相声也就不是相声了。

五、中华相声网的子弟书工程
6月,中华相声网自豪地宣布:“从3月5号开始,到6月10号,一共97天的时间,305别动队全体队员昼夜兼程,圆满完成‘中华相声网编辑子弟书一期工程’,共整理子弟书403篇,其中《子弟书丛抄》、《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红楼梦子弟书》、《子弟书珍本百种》共389篇,锦章图书局石印本《三国子弟书词》7篇,早稻田大学藏《沈阳景致子弟书》6篇,打磨厂学古堂《西厢子弟书词》一篇。我们的行动使网络上多了许多文献,为研究者、爱好者研究、学习提供了便利,功莫大焉”。最后那段自我总结的话,正是概括这项工程最好的评语。功莫大焉!

六、《舌尖上的京剧》
去年以《舌尖上的中国》为引领,一股“舌尖上的”风潮刮遍网上网下。而如果您还记得去年总结的2011年十大网络戏曲曲艺事件的话,其中那位画《说段京剧给你听》的胖不墩儿,也借着“舌尖上的”话题,一年当中陆陆续续地画了一组18副《舌尖上的京剧》漫画。这次引起的轰动更是大,不但见诸各大新闻网站,就连传统平面媒体,比如《新京报》、央视等也都进行了相应的报道。这个创意搭着“舌尖上的”东风,又使得漫画式的京剧着实地火了一阵子。真是一个绝好的利用流行文化与网络弘扬戏曲的好案例。

七、创意评书《海贼王》
据8月份的报道:“自6月底登陆土豆网,短短两个月时间,由青年评书演员张准主讲的动漫评书(《海贼王》第一回)点击人次已经过了49万。新浪微博上转发过千”。关于这个创意评书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可以看一下谢半仙的这段访谈:“作品采用了传统评书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结合年轻人喜爱的动漫故事情节。‘评书这种形式适合搞混搭和改编,而《海贼王》里有80后、90后的青春记忆。’”相信凭借网络及网络视频平台的便利,加上评书本身的低成本,越来越多这种新编评书会在网上流传,这无疑也为评书扩宽了一条传播渠道,探出了一条题材创新的思路。

八、中国秦腔功勋奖全国网络海选
10月28日,首届中国秦腔功勋奖全国范围网上海选活动正式启动。这是由“陕西省文化厅指导,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和中国秦腔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西北五省(区)戏剧家协会协办,西安中菲投资发展集团承办”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提供全程网络支持的,是中国秦腔发展促进会网站和中国秦腔网。其中发展促进会是企业性质的组织,而中国秦腔网则是个人创建的网站。随着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类似于这种评奖海选的事情,必然是要依靠网络的优势来举行。而在政府逐渐从文化领域撤走“无形之手”后,民间的戏曲网站也会在诸如这次秦腔功勋奖的评选活动中发挥更多作用。

九、谭正岩的抱怨
10月份的时候,谭正岩在自己的微博上播报了这么一条信息:“京剧行市就是这么做倒的,明明跟邀请方谈好每个演员五位数的劳务,不料被国家京剧院某团一搅和,一拆台,每人一千就廉价把演员们给卖了,就把演出抢走了。我们从小坐科,学练演了将近20年了,就值这个价吗!?你们作领导的,搞行政的知道演员的辛苦吗!?这是喝演员的血呀!”这条有爆炸性的微博迅速被网友转发和评论,并且通过推理得出了这个“某团”究竟是指的谁的哪个团。八卦的内幕这里不再挖了,但在网络时代,不仅戏迷可以通过便捷的社交网站与业内人士进行交流,业内的诸公亦可以通过网络把那个仍然封闭的圈子,打开一些窗口,见一见阳光,透一透空气,发表肺腑之言,与自己的衣食父母谈心。越来越多年轻的演员活跃于社交网站,这对于戏曲圈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当然,不要误了正业才是。

十、进军中国评剧艺术节的宇扬版《王少安赶船》
9月份在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有一场特别的《王少安赶船》,该剧是由宇扬评剧苑这个个人网站通过与专业人士和网友的合作努力下创演出来的,其用心及辛苦不言而喻。关于这场演出,看一下这段介绍应该更能说明这一版《王少安赶船》的意义:“从创编到成功演出,始终得到了著名戏剧家、导演艺术家张玮先生的全力支持,八十多岁的老人多次为剧本把关,耐心地为我(豆按:宇扬的susu)传授评剧知识……著名琴师、中国评剧院原副院长龚占海、著名评剧艺术家刘淑萍发出了:用宇扬资源排演宇扬版王少安赶船的倡议。大家都知道,宇扬连个体户都不是,只是小小的个人网站,要排演评剧大戏谈何容易,费宏宇在整个排演中跑前跑后,连自家出租房钱都拿出来了,我只是他(豆按:原文如此)退休干部、工薪阶层,只能是量力而行,我们的举动得到了许多艺术家、专业人员、网友、朋友的支持,为解决排练场地、演员食宿,作曲家黄兆龙除精心作曲、统筹艺术外,还腾出自房屋、厨房和院子;年过古稀的大艺术家张淑桂甘当绿叶出演二表嫂角色,不但为自己创腔,还义务承担艺术指导;戴月琴、张秀云、艾丽珍、苏纯飞、庚奇、王金章(导演)等主要演员们冒着酷暑不讲条件地进行排练。”网络的纽带把同好们拉到了一起,而他们辛苦排演出的这出戏能够登上中国评剧艺术节的舞台,是网络戏曲在组织活动上值得一记的事情。

2012年还有一些零散的、类似于上面总结的第一、二条事件那样的有关戏曲的网络辩论话题,小规模的如李氏兄弟与张景山争辩一张李洪春的剧照;大规模的如于丹在北大昆曲演出后登台被叫倒好——那时网上也是充斥着各种说法,正本清源的帖子夹杂在媒体、大人物的炮轰之中。我们从头两条事件应该可以看出,早年间把持传统媒体话语权的戏曲权威们固然仍在传统媒体上把持着,但在网络上,特别是在如今这个人人可以发声的网络上,只有摆事实(亦或史实)讲道理的声音,才是戏曲曲艺圈儿的真正权威。